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培养调查实证研究
作者: 耿娇娇 金衍 詹亚力 詹健[摘 要]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与重要载体。文章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涉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三类主体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与认知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各大高校更好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7-0240-04
自2009年教育部全面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至今十几年的时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为135.05万人,占比51.17%,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总体中的占比首次超过了50%[1]。教育部发布的文件《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聚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2-3],这就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环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是产教融合育人的重要载体。然而,不少高校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实践进行得并不理想,其培养质量受诸多因素限制,更遇到了来自校内外的多重阻力,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培养效果。因此,基于上述现实情况,笔者从行业特色高校S大学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托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实践的现状调查入手,分析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培养质量提升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培养状况调查
S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以工科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以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与校外多家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密切的合作,建立了近200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用于开展专业实践,实现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广泛派出[4]。但随着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实践的发展,其运行过程也暴露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企业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校企“双导师制”指导脱节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实践的培养质量。为全面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实践的现状,掌握相关主体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与认知状态,学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了相关研究。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三类主体即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回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查问卷588份,涉及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动力工程、安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等10个专业。收回校内导师问卷126份,其中教授42人、占比33.33%,副教授71人、占比56.35%,讲师13人、占比10.32%。收回校外导师问卷155份,共来自84家联合培养基地.其中正高级职称45人、占比29.03%,副高级职称88人、占比56.77%,中级职称22人、占比14.19%。
(二)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通过选择题、能力描述语评分题和开放式问答题等题型对以下内容开展了调查。
(1)三类主体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调查,具体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实践期间承担的主要工作情况,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实践期间与其校内外导师的联系情况,校内外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情况,校内外导师之间的联系沟通情况,其他有可能影响专业实践效果的行为等。
(2)三类主体对专业实践培养环节的认知调查,具体包括不同主体对专业实践的态度,不同主体在专业实践培养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三大主体对加强和改进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实践的建议意见等。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状况调查结果统计
(一)三类主体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调查
(1)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实践期间承担的主要工作。统计结果显示,有438人“参与相关课题科研项目研究”,占比为74.49%;有62人“从事办公室日常事务性工作”,占比为10.54%;有31人“承担临时性工作”,占比为5.27%;有14人“参与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占比为2.38%;选择“其他”的有43人,占比为7.31%。
(2)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实践期间与其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与校内导师沟通频次为“至少一周一次”的为249人,占比为42.35%;“两周一次”的为98人,占比为16.67%;“一个月一次”的为166人,占比为28.23%;“半年一次”的为59人,占比为10.03%;“一年一次”与“不联系”的为16人,占比为2.72%。与校外导师沟通频次为“至少一周一次”的有394人,占比为67.01%;“两周一次”的为96人,占比为16.33%;“一个月一次”的为58人,占比为9.86%;“其他”的为40人,占比为6.80%。
(3)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制订主体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有293人的专业实践计划是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制订的,占比为49.83%;由“校外导师”制订的有156人,占比为26.53%;由“校内导师”制订的有123人,占比为20.92%;“其他”16人,占比为2.72%。
(4)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与其专业实践内容相关度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有310人的毕业论文与其专业实践内容直接相关,占比为52.72%;有191人的有较大相关,占比为32.48%;有78人的有较小相关,占比为13.27%;有9人的完全不相关,占比为1.53%。
(5)校内导师对所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领域的了解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有51人表示非常熟悉所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领域,占比为40.48%;有55人表示比较熟悉,占比为43.65%;有20人表示不熟悉,占比为15.87%。
(6)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的情况。统计结果显示,通常参与所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评审及答辩的校外导师人数为84,占比为54.19%;偶尔参与的为29人,占比为18.71%;从不参与的为42人,占比为27.10%。
(7)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期间校内外导师之间的沟通情况。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就这个问题分别对校内外导师同时进行了调研。统计结果显示,校内外导师之间3个月及以下至少联系1次的占比为55.34%(取平均值),每半年及以上联系1次包括不联系的占比为44.66%(取平均值)。
(8)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期间,校内导师给其安排其他任务的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外开展专业实践期间,有50.79%的校内导师不会给其安排专业实践以外的任务,但仍有42.06%的校内导师会偶尔安排,7.14%的校内导师会经常安排。
(二)三类主体对专业实践培养环节的认知调查
(1)不同主体对专业实践的态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43.03%完全支持开展专业实践;有54.25%支持开展专业实践,但认为需要改进;有2.04%反对开展专业实践。校内导师中,非常支持开展专业实践的占比为10.32%,比较支持的占比为46.83%,不支持的占比为39.68%。校外导师中有91.61%认为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实践对企业有益,有3.87%认为对企业没有益处。有31.61%的校外导师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自己的科研帮助很大,有63.23%认为有一定帮助,有5.16%认为没有帮助。
(2)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开展专业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为了便于统计,采用多选题的形式对该情况进行了调查。34.52%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没有遇到太大困难。在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中,反映“因涉及企业信息保密和现场安全等方面,实践中不能实际参与到项目研究和现场操作中”的有185人,占比为31.46%;反映“与学校联系不够紧密,信息传达不及时”的有173人,占比为29.42%;“工作站不提供住宿,通勤时间成本高”的有150人,占比为25.51%;反映“基地对培养学生不了解,校外导师指导不足”的有143人,占比为24.32%。此外还存在“无法使用校内资源”“专业实践课题与所学方向不对口”“学校所学与现场应用相差较大”等情况。
(3)校内导师不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派出实践的原因。为便于统计,同样采用多选题的形式对该情况进行了调查。“专业实践环节未形成合力,管理机制不完善”是校内导师不支持派出的首要原因,有80人选择该项,占比为63.49%;其次是“专业实践环节责权利不统一,校内导师承担较大风险”,有77人选择该项,占比为61.11%;再次是“专业实践效果差,属于浪费时间”,有53人选择该项,占比为42.06%。另外,“专业实践派出期间不能参与校内实验室工作”,占比为28.57%;“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存在安全隐患”,占比为27.78%。
(4)校外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上述问卷调查基础上,辅以走访座谈的方式,以真实全面了解该情况。校外导师所反映的在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多数只负责专业实践环节,不了解前期学生课程学习以及后期论文研究环节,属于“断层式”培养,专业实践培养效果有限;无实质权力,对学生的约束力有限,常面临考勤、与学校事务冲突等问题;指导动力不足,纯属义务劳动,多数企业并无相关激励政策与制度;对校内培养政策不了解,与校内导师缺乏沟通;受就业等环境因素影响,学生对专业实践态度不够端正等。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状况调查总结与分析
从上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实践的相关统计结果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三类主体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期间,74.49%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参与相关课题科研项目研究;85.20%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与其专业实践内容直接相关或有较大相关度;59.02%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校内导师、83.34%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校外导师保持着相对较为频繁的沟通;有49.83%的专业实践计划是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制订的;有84.13%的校内导师非常或比较了解所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研究领域;有54.19%的校外导师通常参与所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评审及答辩;有55.34%的校内外导师之间能够保持3个月及以下至少联系沟通1次。另外,有49.21%的校内导师偶尔或经常给专业学位研究生安排专业实践以外的任务。从上述具体数据可以发现,“双导师制”未能形成合力是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双导师制”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保证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它本应该发挥1+1>2的互补优势,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给专业学位研究生和校内外导师都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极易发生“冲突指导”或“无人指导”的现象,专业实践质量和效果无法保障。
(二)三类主体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认知差异
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接受主体,对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实践表示高度认可和有强烈需求。有97.27%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支持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实践的。作为企业的代表与指导主体,校外导师也对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实践非常认可:有91.61%的校外导师认为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实践对企业有益,有94.84%的校外导师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己的科研有帮助。相比之下,校内导师对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实践的认可度较低,不支持的占比达39.68%。三类主体认为专业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如上文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