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 李明伟

[摘 要]幸福感是各种幸福元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幸福元素很多,一个愿望便构成了一个幸福元素。幸福元素可表示为愿望实现预期和愿望强度的乘积,幸福元素可人为选择,愿望强度也可人为调节,可以说,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文章根据幸福元素公式提出了幸福人生应具备的一些素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幸福智慧,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对培养积极的三观、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幸福;幸福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幸福感;愿望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184-05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但金钱和权力不一定能带来幸福。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物质极大丰富,但部分人的幸福感并未得到提升。据数据统计发现,近年来抑郁症患者的比例在不断上升,抑郁症已经成为第二大疾病。大学生也不例外,我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在15%~40%,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的5%~6%,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如何获得和拥有幸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重要问题,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乃至各国政要均高度重视,都在思考如何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心理学的研究首先与之呼应,其研究焦点从过去关注病态心理转为关注积极心理。Seligman第一次在正式场合使用积极心理学这一术语[2],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通过理解、建立积极的情感、满足而变得更幸福[3]。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内在修为对幸福的作用 [4]。乐观的人更有耐性且更容易成功[5]。Lews和Kliewer指出,怀抱希望且采取行动的孩子,其不良情绪明显少于其他人[6]。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要获得幸福需要有积极的人格特征,他们尤其关注美德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家还关注学校和家庭方面对幸福的作用。Seligman的研究团队花了近15年的时间在学校研究幸福教育。研究表明,学校的幸福教育可以成功地减少学生的抑郁,提升他们的幸福感[7]。

目前,主要采用幸福感指数和幸福量表来测量幸福。幸福感指数通常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指数。而幸福量表有多个项目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如Watson、Clark和Tellegen制订的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还有5个项目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现代自陈量表等[8]。Ho对中国香港居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大量关于关爱、智慧、坚毅和行动四个范畴的数据,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量化的衡量整体快乐水平的幸福指数。研究发现,幸福指数随地区、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不同[9]。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在经济学中是指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10]。Seligman也提出了一个计算幸福水平的公式:H=S+C+V,将幸福归结为先天遗传基因(占50%)、生活境况(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婚姻状况、健康、收入、性生活等)(占10%~15%)和自我控制因素(占35%~40%)三方面。他认为人们可通过获得乐观情绪来改善自我控制因素,从而提升幸福水平[11]。傅联英从萨缪尔森幸福公式出发,分析了信用卡支付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理[12]。祝灵敏提出了一个幸福存量公式,回答了为什么伊斯特林悖论会产生[13]。 张忠仁明确提出,财富的增加与幸福感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 消费也不是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14]。的确,正如吴晶、葛鲁嘉、何思彤所强调的,对幸福的研究必然关涉文化[15]。

幸福究竟起源于什么?有没有简单明了的公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国民幸福感有何作用?文章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幸福元素公式

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状态?千百年来,中外智者各抒己见,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基于快乐论的主观幸福感(SWB),其哲学背景是快乐论 ,以伊壁鸠鲁为代表;二是基于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PWB),其哲学背景是实现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主观幸福感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主观体验,表现为对生活满意、积极情绪多、消极情绪少、涉及认知和情感。心理幸福感从人的发展角度来定义和理解幸福,认为幸福不等同于快乐,幸福是客观的,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潜能的充分发挥,强调人生意义[16]。在国内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中,主观幸福感涉及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或消极情绪等主观体验均与主观愿望息息相关。因此,本文提出幸福元素的概念,幸福感是所有幸福元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幸福元素与愿望相关,一个愿望便构成一个幸福元素,愿望可小可大,小可涉及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可面向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自我实现。

幸福元素与愿望的实现预期或结果、愿望强度相关联,可表示为如下公式:

HE=DP×DI

公式(下文的“公式”均指此公式)中:HE(Happiness Element)表示幸福元素。DP(Desire Possibility)表示愿望的实现预期(结果),主观判断能实现或已实现为“正向”愿望,构成“正向”幸福元素,对应积极情感(如喜悦、快乐、满足、陶醉、自豪等);主观判断不能实现或已失败为“负向”愿望,构成“负向”幸福元素,对应消极情感(如忧思、悲愁、悔恨、惊恐、愤怒等)。DI (Desire Intensity)表示愿望的强烈程度,即对愿望的关注和在乎程度,愿望强度可以将某一幸福元素成倍放大或缩小,可称为幸福感的加权因子。对于已实现和已失败的情况,愿望强度对应唤醒或遗忘两种情况。

过去,一些研究者比较强调愿望实现后的结果对幸福感的影响。其实并非实现愿望后才有幸福可言,而是有一个愿望和有对这一愿望的主观判断后,就有幸福和不幸福之分。比如,晚上有阿根廷和德国的世界杯决赛,喜欢这两支球队的球迷朋友从上午就抱着观看的愿望,而观看行为的实现预期接近100%能实现,他(她)整个白天都会充满幸福感。而一个癌症患者想要生存下去,但主观判断生存下去很难,实现预期接近100%不可能,他并非死时才感到不安和痛苦,从确诊开始他就会感到不安和痛苦。

幸福元素有很多,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愿社会和谐、国泰民安;愿世界和平、绿色发展等,都是幸福元素。

综上所述,幸福感是幸福元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由上述幸福元素公式可看出,幸福感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自身的努力程度,有好的基础和能力才有良性的预判,从而拥有“正向”的幸福元素;二是幸福元素的选择,拥抱 “正向”幸福元素而舍弃“负向”幸福元素有利于提升幸福感,这需要对愿望特性的了解和对自身时、势、位的把握;三是愿望强度的调控,如何能做到对“负向”幸福元素不起心动念,使加权因子尽量小,甚至为零,是走出痛苦、获得幸福的关键。

二、 幸福人生的基本素质

从上述公式可知,为获得幸福人生,一个人需要培养一些基本素质。

素质1:自强不息的精神

上述公式表明,影响幸福元素有两个“变量”,即愿望的实现预期和愿望强度。针对第一个“变量”——愿望的实现预期,为了使其为“正向”,需要自身有足够的能力,即足够的“势”,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需要有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精神。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竞争,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自身必须有竞争力。自身的竞争力只能靠不断自我丰富、自我更新、不断进取才能具备。因此,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幸福人生的基础素质。

素质2:崇高的理想,为公的胸怀

20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后,许多大学生心中怀有成为科学家、振兴中华的梦想。他们不仅有梦想,还有诗和远方,很少有抑郁的情况。如今,物质极大丰富,而部分学生高考填志愿时更多关注的是哪些专业好就业。这种思想境界的差异不是说长辈比晚辈高尚,而是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现象。正是这种境界的不同,以及公心私心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抑郁症患者的增加。

每个人都是国家、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个人才会好。脱离国家、社会,个人便失去人的意义,正如水分子脱离水体便失去了水的性质和功能一样。因此,作为个体的人,不能脱离国家、社会,自己好,得先让国家好、社会好。为国家好、社会好甚至为他人好,便是公心。相反,只顾自身得失,不顾国家、社会的发展,不顾他人的利益,便是私心。公心得到大众的肯定,是高尚的,被颂扬的;私心则不然,不被待见,而被唾弃。这便是充满人间社会的道德力量,即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对我们的心境和行为都有重要影响。公心坦荡荡,私心长戚戚,公行天助人助,私行天阻人阻。因此,大公无私的愿望易于实现,自私自利的愿望难以达成。可见,幸福或抑郁源于公心或私心,去私取公,忘掉小我,心系社会、国家,是幸福人生的高尚素质。

素质3:把握时、势、位的慧眼

愿望的实现有难有易,幸福元素可“正向”也可“负向”,怀抱实现预期为“正向”的愿望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相反,超出自身能力所及的愿望会给我们带来长期的挫败感。因此,选择愿望至关重要。这需要对自身状况和处境有充分的认知,并洞悉其变化趋势,也就是对时、势、位的把握。要弄清自己的“位置”,然后量体裁衣,围绕这一“位置”萌生愿望,使愿望实现预期为“正向”。而超出力所能及的愿望叫妄想,应尽量减少或抛弃。把握时、势、位是幸福人生的又一基本素质。

素质4:恬淡的人生态度

作为加权因子的愿望强度在幸福元素公式中起着重要作用。愿望强度涉及情绪的管控,对预判容易实现的愿望给予更强的情感,对预判难以实现的愿望给予极低的情感,对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给予零关注,即令加权因子DI值为零。这样,人生的坎坷乃至不期而遇的灾难都不会将我们压垮。恬淡的人生态度是幸福人生的关键素质。

素质5:高雅的品位

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目前中国大部分人生活在一层,部分人幸居二层,极少数能达三层。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旧社会,追求物质利益能给人带来幸福。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正如“伊斯特林悖论”所述,收入的增加已经不能成正比地增加其幸福感。当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患抑郁症?主要原因是人们还未能进入精神乃至更高层次的生活。

与物质生活相比,精神生活更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精神生活有如下特点:1.有丰富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正向”幸福元素,作一首诗、绘一幅画、完成一幅书法作品都是幸福元素;2.精神生活没有阈值,不存在类似于经济收入的“伊斯特林悖论”;3.精神生活不受制于外力,只取决于自身,因而更容易把控;4.精神生活无损他人,而有益于或乐于他人;5.精神生活是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生活。从物质生活转向高雅的精神生活,是幸福人生的高贵素质。

三、 幸福与中国传统文化

正如丹尼尔·内特尔所言,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非实际发生了什么事情 [17]。一个人幸福与否并非取决于他的经济收入或社会地位,而是取决于他的所思所想,取决于他的心态。心态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息息相关。积极的三观是积极心态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积极三观的培育有其独特优势。

《易经》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易有三义:不易、变易和简易。不易讲本体,讲形而上的道,认为宇宙存在一个不变的自然规律。天体运行、四季轮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自然规律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必须遵循,不可违逆,违逆则凶至。变易谈用,谈形而下之器,谈构成和变化,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由阴阳构成,且在不停变化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互根,二者缺一不可;同时,阴阳消长,阴阳转换,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变易揭示了万物构成、生长、发展和变化这一客观事实。简易指简单容易。世间万事万物看似纷繁复杂、变化无穷、难以捉摸,但只要把握和遵循不易的“道体”规律,则万变不离其宗,便可自然天趣,大道至简。以《易经》为基础的世界观是整体、辩证和发展的世界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