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重点建设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张忠良 蔡灵莎 李亚 曾鸣 姚然[摘 要]“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提出为地方重点建设院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环节之一。当前,大部分一流大学较为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从管理制度、后勤保障、激励政策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本科生科研培养体系,而部分地方重点高校尚未建立成熟的本科生科研培养模式。文章基于国内外一流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分析地方重点建设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与挑战,探讨适合地方重点建设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以期为争创“双一流”过程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培养模式;本科生科研;学生培养;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225-04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我国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2015年10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1月制定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高校“双一流”建设周期为5年,高校间实行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总量控制。首批双一流大学有42所,包含A类36所,B类6所。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
自“双一流”建设规划提出以来,“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院校纷纷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中许多高校将本科生科研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一环[1],而地方重点建设院校虽也重视“双一流”建设,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方案,但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上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如重点大学。此外,随着近年来地方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投入,地方重点高校建设成果开始显现,一批地方重点建设高校迅速崛起,在学生培养、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科研产出、社会服务、标志性成果、国际化进程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3]。随着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地方重点建设高校的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又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科研水平提供了后备力量。然而,不同于老牌重点大学,地方院校的本科生科研培养实践本就起步较晚,加之积累的管理经验严重不足,导致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
本文首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再对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成功经验,提出新时代地方重点建设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以期为地方重点建设院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
本科生科研源于19世纪德国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推动下步入正轨,并传播开来。20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的研究型大学纷纷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这表明了本科生科研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1998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布的《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指出,高校应更加重视本科教育,并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确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报告发表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为当时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关注的焦点。
清华大学于1995年率先引入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标志着本科生科研活动在我国正式拉开帷幕[4]。经过一些试点工作,国家层面也给予了积极回应,例如200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要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此外,积极建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和竞赛,为本科生科研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交流平台。同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也逐渐将本科生科研计划纳入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在国家政策与部分高校的推动下,本科生科研的氛围在全国蔓延开来,国内高水平大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本科生科研体系,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本科教育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而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就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营造良好的本科育人氛围[5]。着力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是强化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立足点、突破口[6-7]。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夯实已学的课本知识,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和专长,激发学习热情。因此,本科生科研培养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所大学的本科生科研能力体现了其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特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载体
“双一流”建设要以学科为基础,而学科建设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能力、发展方向和水平。而本科生科研能力体现了本科教育的质量,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是一流学科的根本保障[8-9]。培养一流的本科人才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促进学科专业化程度,有助于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可能性,进一步促进学科构架的优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本科生科研培养和学科建设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和相互耦合的统一体。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不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科研水平提供了助力。同时,本科生参与科研不仅能给教师带来启示和反思,还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教育的实践表明,本科生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和技术开发项目而取得创新成果的案例并不少见,包括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研发实用技术等,直接促成了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路径
高校科研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是衡量“双一流”的重要标准[10]。高校科研水平不仅包括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包括培养具有世界一流创新能力学生的能力。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本科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创新能力,这也是“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的养成,可以有效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此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也可以为“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有助于高校青年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形成结构层次合理的高校科研队伍。
二、地方重点建设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完善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相比,地方重点建设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学术氛围尚未形成
虽然高水平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必要性已经得到国内外高校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地方重点建设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学术氛围尚未形成。面向“双一流”高校建设任务,地方重点建设高校以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吸引更多优质研究生为主要手段,但尚未将本科生科研培养纳入“双一流”高校建设方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地方重点建设高校的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率较低。2.地方重点建设高校的本科生获得相关的科研信息较少,接触科研项目的机会不多。3.与高水平大学的本科生相比,部分地方重点建设高校本科生由于受到课程设置和培养大纲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并不扎实。4.随着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学术报告日益增多,但是这些学术报告的受众大多为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聆听学术报告的机会较少。
(二)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
有效管理是本科生科研培养质量的制度保障,而部分地方重点建设高校的本科生管理机构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在管理层面,虽然一些地方重点建设高校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参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管理人员较少,目前部分地方重点建设高校还没有设置专门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管理机构。一般来说,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统筹管理,由二级学院具体执行,但在二级学院里并没有明确的部门负责执行,一般由教学秘书负责传达一些相关的文件资料。这种基于校院两级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管理体系,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确,进而影响本科生科研培养的质量。在制度层面,部分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制度。目前很少有地方重点建设院校专门制定针对本科生科研培养管理的章程,也没有制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大纲和实施细则,更没有成立专门委员会统筹本科生的科研工作,使本科生科研管理无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规可依。
(三)科研项目信息不公开,匹配效果差
近年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部分地方重点建设高校通过引进和培养,组建了优秀的师资队伍,许多依托地方重点建设高校的科研项目获得批准。参与本校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其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一些地方重点建设高校本科生很难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信息,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检索平台。由于信息不对称、决策信息不完整、信息过载等,本科生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本科生对自己的科研兴趣认识不足,无法与项目形成良好的匹配。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大多没有学术研究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认识不清,对科研项目的选题和导师缺乏足够的了解。而导师只能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面试来了解其科研兴趣。这些导致本科生与科研项目的匹配性差,进而影响本科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培养效果。
(四)缺乏有效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保障体系
目前,一些地方重点建设高校研究生的科研软硬件设施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并建立了相应的保障体系。然而,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还未得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不足。目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本科生的科研经费主要源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学校缺乏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专项和持续经费。2.缺乏科研场所。近年来,部分地方重点建设高校不断扩招,场地问题日益严峻,严重缺乏专门用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场地。目前,本科生主要利用图书馆等公共空间从事科研活动。3.信息不畅。本科生了解本校科研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咨询任课教师、辅导员等来获得科研项目的信息。
(五)激励制度不够健全,激励体系尚未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