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徐恩凯 田国行 雷雅凯 胡永歌

[摘 要]风景园林学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肩负着保护和恢复秀美河山、营造和谐自然的物质空间环境和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使命。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教育从国际学术视野、国际学术思维、国际学术交流等国际化能力的多元内涵出发,在科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改革和国际化交流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实现从人才培养理念到实践的重大转变,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国际视野;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001-0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出更高层次和更高标准的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2010 年 7 月 29 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1]。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指出,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2]。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式、机制,建立更加高效、扎实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一流学术水平、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未来我国站上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3]。因此,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对于实现研究生教育由大到强,推动行业、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的使命

21 世纪,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迅速扩张和人口的增长,使得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4-5]。

如何平衡人口、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与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如何在高速度、高强度、高密度、超高度、大尺度的城市区域规划建设好绿色空间,满足人类生态文明转向需求,推动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融合发展,化解生态和环境危机,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

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确定,以及党中央对“绿色发展”“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等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绿色、生态、健康、宜居成为诸多城市竞相追求的发展目标。风景园林学是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不仅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而且以保护、利用、规划、设计、管理等手段,肩负着保护和恢复秀美河山、营造和谐自然的物质空间环境和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使命[6]。风景园林具有与多学科、专业、行业交叉的学科特征,在以环境—资源—生态为前提的未来社会发展中,在以人居环境学科群为核心的众多学科中,风景园林学科具有统筹引领的作用[7]。

二、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现实必要性

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博、硕、本等不同的培养层次及形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截至2019年底,全国拥有风景园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个、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1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MLA)授权点65个、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点200多个。同时风景园林学在引进、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技术方法、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我国的园林绿化、生态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8]。

然而,风景园林学在河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乃至我国都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和专业,特别是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新时代,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要与时俱进。同时,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理论与技术上的创新不足,在破解人居环境建设所遇到的问题及关键技术方面缺乏重大突破[6]。不论是社会还是科学研究,其对国际化、高层次、多元化、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时代发展,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受到了我国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选择自费出国留学,同时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会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通过攻读学位、交流学习、联合培养等形式让其出国进修,这为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技术。但每年通过自费和选派到海外交流以开阔国际视野的学生比例还比较小,交流的受益面不够,国际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部分省属院校存在国际性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还没有广泛展开[9]、师资力量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这大大削弱了研究生的培养效果,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10]。

面对新形势,高等院校不仅要看到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潜力和优势,而且要清醒地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因此,完善和优化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与国际上的知名学府接轨并推进国际教育大众化,将东方智慧与价值导向作为激活点,结合西方科学技术与实证逻辑方法,转识为智,打破学科之界、知行之界、东西之界[11],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风景园林事业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在建设美丽家园的国家需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与生态、环境、居住及健康等方面的相关难题,进行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

三、风景园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风景园林学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之一,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目前拥有风景园林学学士、硕士、专业硕士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风景园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自2015年起,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结合学科特色,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合作、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学科发展水平的特色化、优质化、多元化的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构建多样化国际合作交流基地

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校和国内自身资源,多样化国际合作交流基地是增进国内外高校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媒介。2015年以来,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汇聚世界一流人才,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高质量学术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积极开展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资源建设,先后建立了河南省风景园林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城乡绿地资源调控与景观生态设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郑州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重点实验室。依托“创新引智基地”与“国际联合实验室”,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特色,我校过去5年分别与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德保罗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克莱姆森大学等19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签订了国际合作协议。

我校开展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美国和韩国等国家为主的文化教育交流平台的建设。先后与匈牙利圣伊斯特万大学、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等欧洲知名大学共同成立了“中欧国际风景园林研究中心(China-Europ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等美国知名大学共同成立了“中美国际风景园林研究中心(Sino-U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与圣伊斯特万大学、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汉阳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研究平台的搭建和合作协议的签署,为后续推动形式多样的人才引进、联合培养、攻读双学位、学习交流,以及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科研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

跨国项目合作成为解决全球化问题的重要路径,而项目的开展也为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12]。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突出科研的交流与合作,研究生在导师和所在专业团体的指导下,尽可能多地参与和接触国际项目,依托项目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科研能力[13-14]。

我校风景园林学科依托国际合作平台,以河南省“国际人才合作项目”为纽带,充分利用境外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设备、技术、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关注世界生态、资源、环境等难点、热点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塑造、人居环境建设作为研究的着眼点,邀请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Audrey Mayer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Gary Gao教授、Qian (Victoria) Chen教授、美国林务局落基山研究站Samuel A. Cushman教授、匈牙利圣伊斯特万大学景观与城市学院Albert Fekete教授、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Pawel Strzelinski教授等国外顶尖高校相关专家与国内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组建跨地区、跨学科的科研团队,汇集世界智慧共同解决河南生态难题,开展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

研究团队先后联合申报并获得了中原经济区城乡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原经济区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调控研究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山水林田城生命共同体”构建途径等省级项目。国外专家结合自身专长,以学术报告、学术座谈、专题讲授、技术现场指导等形式,围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入美国、加拿大、匈牙利、波兰等国家破解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资源与环境问题和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调控的新思路,对研究生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乡村振兴发展、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的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联合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省域城市绿地资源调控专题研究,郑州市大都市区生态建设专题研究,郑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漯河市生态绿城建设规划及研究等重大专项。

研究生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联合技术攻关,在交流与合作中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以及领域相关前沿热点,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升了科研能力及科研水平,同时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现的关键和必要前提是师资国际化,导师的国际化知识结构、国际化视野将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的提高[15]。我校风景园林学科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相对比较年轻,引进国外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难度比较大。为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我校出台相关政策,风景园林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用“请进来”及“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一支由专任、兼任教师和国外专家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促进研究生师资的国际化、多元化,以满足国际化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1.注重引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立足于“创新引智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风景园林研究中心”等平台,建立了与国外专家合作的渠道,邀请风景园林及相关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加入到研究生导师的队伍中来,推动了学科师资力量的提升。目前,我校汇集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匈牙利、波兰、韩国等6个国家的25名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其中11 名专家受聘为客座教授,6名教授担任兼职博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