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作者: 汪宗桂 李彩虹 丁航 刘新光[摘 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渠道。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本科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实验课作为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安排灵活和内容紧密联系时政的特点,使其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文章从课程专业学习、职业素养培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阐述了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进行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并从不同角度挖掘了广东医科大学综合提高型实验的课程设置、具体实验内容和授课形式方面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为顺应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要求,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探索可加快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综合提高型实验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086-05
课程思政即课程德育,指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1]。
鉴于此,在医学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刻不容缓。本文以广东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对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索。
一、新时代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生物化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从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课程过渡到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药理学、生理科学实验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桥梁,也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该课程的时间安排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很少,起不到思政教育想要达到的效果。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可以弥补理论课课时紧缺的缺陷,又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从而提高师生综合素养,是当前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程及专业的需要
在医学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生物化学的学时数多,学习时间长。但其知识点多、晦涩难懂,重难点具有连贯性及许多知识领域未解的特点,使学习变得非常枯燥艰难。而实验课占比重达30%~50%,其时间安排相对宽松灵活,实验间隙时间较长,且其设置主要考虑理论课的重难知识点和临床实用性。通过在实验课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把握学科专业特点,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有动力去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未解知识领域的挖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
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医学院校的部分专业或就业面窄,或招生人数偏多,甚至也可能是地域原因,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课程难度大加上专业不自信,部分学生在生物化学的学习中容易出现厌学情绪。教师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进行思政建设,可利用课程便利与学生保持良性沟通,辅助学校层面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课堂教学润物细无声。
(二)职业素养的需要
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医生职业道德、医患沟通交往技能、 爱国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等医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与国家经济、政治及社会稳定等许多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医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和治疗观,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人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情况[2]。教师应在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始终贯彻实施“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培养既有精湛医术又有高尚品德的医学人才。
医务人员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医学的基本职业要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多种慢性病发病率上升,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也增加了各种疑难杂症的患病风险,因此,医疗卫生行业跨专业团队合作必不可少。不同专业背景的医务工作者共同合作、共同参与、互相协作、彼此协调,在合作中相互沟通配合,能更好地预防、发现和解决问题,取长补短,并在合作中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实验操作中处处有合作,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才能顺利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在课堂中,教师要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尽早具备基本职业素养。
科学研究大多是枯燥乏味的重复性工作,如果只是追求获得物质利益和他人的认可,某些医学工作者极有可能偏离轨道,做出违背医风医德的事情。科学最要紧的是实事求是,如果在研究结果的解读上不尊重事实,就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伤害。只有始终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疾病具体分析,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在实验课中教师应始终贯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医学专业人才真正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8年11月26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在全世界引发轩然大波。贺建奎等人因违反国家有关科研和医疗管理规定,逾越科研和医学伦理道德底线,扰乱医疗管理秩序,危害社会安全,分别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道德伦理来看,无论“基因编辑婴儿”最后给人类基因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其结果都不会是美好的,克隆人技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惠及人类,但其本身存在的伦理问题还是让人类选择封存它,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通过捷径战胜自然规律[3]。在高等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中,与基因克隆相关的实验操作所占比例高达50%,在实验过程中导入“课程思政”教学,使大学生建立健康健全的伦理道德观,对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各种新生事物和交流渠道应运而生。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信息舆论复杂多样的时代, 他们的思想是活跃多元的, 认知事物的渠道是宽广的。他们虽然接受文化知识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 但同时也缺乏对错误观点的判断辨别能力, 极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形成畸形的价值观。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也需要网络支撑,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理念,使学生能善用网络资源、合理安排时间,认真甄别是非,做到文明上网,认清互联网科技的优势与弊端,不做网络的“奴隶”。
2020年以来,学生在教育部“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居家上网课。但长期的网络课程使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在这段特殊时期,医学院校教师要把专业课和思政课有效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责任,明辨是非,维护社会安全,培养学生新时代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我校生物化学综合提高型实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我校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生物化学总学时为126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82 学时(授课内容共计23章),实验学时为44 学时(含11个实验),占7.5个学分。四年制药学预防专业本科生物化学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72学时(授课内容共计21章),实验课为24学时(含6个实验),占5.5个学分。理论课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以及专题内容。实验课是理论课重点知识的延续,分为训练型、验证型和综合提高型三种类型。其中,综合提高型实验由5个实验组成,即总RNA提取及测定、PCR扩增目的DNA、质粒DNA的转化、质粒DNA的制备、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生物化学在我校专业基础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理论课学习内容多,学时数非常紧凑,课堂上几乎抽不出时间进行结合专业课的“思政”教学。而实验课中的5个综合提高型实验,正是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中最基本和最经典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共同特点就是实验间隙多而长,在实验过程中经常需要等待,这就为生物化学结合思政教育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一)课程设置的思政元素
以克隆羊“多莉”的前世今生引出重组DNA技术,并阐明其与综合提高型实验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科学的发展播下探索的种子。总RNA提取及测定、PCR扩增目的DNA、质粒DNA的转化、质粒DNA的制备和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实际上是从重组DNA技术的五个基本步骤(分、切、接、转、筛)中提取整合出来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各自的使命,坚守岗位,团结互助,体现了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正是维系和谐社会关系和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此外,与重组DNA技术密切相关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医学界并不能预知基因编辑潜在的危害性,后续可能会引起基因重组、脱靶效应、基因组突变、患病敏感性提升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可能诱发严重的伦理问题,影响子孙后代甚至改变整个人类的基因池。教师对该事件进行理性评价,说明科学研究也有道德底线,一味地求新求快可能会对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以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综合提高型实验的具体实施考虑了医学本科生的基础、实验时间的分配、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等因素。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微量移液器、高速离心机、掌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PCR仪、电泳仪、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箱等精密仪器的使用,而许多医学院校直到研究生阶段才开设这些内容。因此,它是我校医学类本科阶段最具特色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其都可以成为学生强有力的竞争武器。教师向学生传达这一重要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专业自信心,使其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并变得更优秀,从而缓解其就业心理压力。
(二)实验内容的思政元素
总RNA提取及测定实验,使用小鼠新鲜肝脏匀浆液,通过TRIzol及氯仿等有机试剂利用高速离心机分离抽提细胞总R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样品的A260和A280,计算其浓度和纯度。该实验涉及简单的实验动物操作,在授课过程中可开展实验动物伦理教育。实验动物为医学事业的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应当对所用实验动物有着敬畏之心,遵守“动物伦理学”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理念及人文关怀。实验中使用的大部分试剂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有毒化学试剂,在教学中应普及国家相关安全管理规定,指出其购买、使用、贮存、排放都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养成科学合法的实验态度,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践行习近平同志“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理念。在实验室就算正确使用有毒化学试剂也有可能对实验人员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说明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风险与收获并存。倡导学生应该像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钱学森、邓稼先、李政道等科学家一样具备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科学家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研究出了较成熟的快速检测方法,其本质就是PCR扩增。我校PCR扩增目的DNA实验是借助PCR仪以大肠杆菌重组质粒DNA为模板扩增一段人的基因,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片段大小。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明白科学实验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它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学好基本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在危急时刻救国救民的英雄。之后,科学家又发明了混样检测的方法,可以达到在短时间内大面积筛查的目的,其原理正是利用了PCR扩增的高度灵敏性。利用科学的检测方法,配合有效的隔离机制,我国的疫情快速得到缓解,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逐渐恢复。我国的抗疫成绩全世界有目共睹,这正是因为我们党调度有方、科学家艰苦努力、人民密切配合才得以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一特殊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结合PCR原理介绍当前的热门事件,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琼脂糖凝胶电泳则使用了有毒核酸染料,提醒学生如同总RNA提取及测定实验一样,要科学使用实验有毒试剂,并具备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外,PCR反应试剂种类多、用量微,但灵敏度极高,原因是各种成分在反应时相互配合,反应体系历经精确的高低温反复循环,基因数量指数增加从而达到扩增的目的。这种互相协作、无论环境发生何种变化依然坚守岗位的精神,体现了高度的集体主义观,而这正是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品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