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道德观引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三重维度
作者: 裴文庆 王彬彬 郑珠仙 温福英 肖振宇[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论述道德的内涵和作用,号召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用新时代道德观指导大学生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道德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以新时代道德观为引领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施路径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时代道德观;大学生;道德教育;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12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坚持用新时代道德观引领大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应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选择推进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1]
一、时代价值:新时代道德观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论述道德的内涵和作用,号召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并对党员干部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提出了严格要求。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伟大民族复兴重任,认清新时代道德观对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新时代道德观为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提供指导
新时代的道德观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的信仰,当前坚定信念可以描述为“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想信念的坚定与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走出了一条在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建设现代化的人间正道。中国的发展奇迹,促成了我们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接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因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我们所一直倡导和坚持的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正是靠着对理想信念的笃定,因而我们才一步一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最终走向强起来。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笃定的理想信念,必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进步和不断完善,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有理想就有人生的精神动力,有信念就能开辟美好未来。“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就是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用其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筑牢个人理想信念之基,就是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加大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新时代道德观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供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道德观的核心内容。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大学生道德建设各方面,引导他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崇德修身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大学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大学生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继续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推动大学生成为社会好公民、好建设者、家庭好成员和养成好品行。要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 [2]。
(三)新时代道德观为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提供指导
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是新时代道德观培育的原则之一。真正发挥道德观的作用,必须落细、落小、落实,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日常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道德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3]。
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同的道德观念也会导致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不同。新时代道德观是一种主流道德观念。教师只有明确什么是主流道德观念,才知道怎么培养主流道德观,才能辨识出与其他道德观念的差异,才能规范和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知行合一中的“行”指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要注重实践、行稳致远,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4] 。没有脚踏实地则行之不稳,没有志存高远则致之不远。知行合一,是人们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用新时代道德观指导大学生知行合一,可以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深化道德认知、浓厚道德情感、坚定践行信念、锻造践行意志、矫正道德行为,促进他们的新时代道德观养成。
二、时代现状: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虽然作为社会骄子、时代精英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弄清问题,我们于2020年进行了一次网上问卷调查,共向全国77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385份。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新时代道德观有所认知,但缺乏普遍性
参加答卷的385位大学生的情况为:男生175人,占45.45%;女生210人,占54.55%。所在年级为大学一年级的45人,占11.69%;为大学二年级的315人,占81.82%;为大学三年级的25人,占6.49%。关于“你了解习近平道德观内容吗”,表示很清楚的有155人,占40.2%;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的有220人,占57.14%;表示一点都不清楚的有10人,占2.6%。由此可见,不清楚的比例较高,为59.74%。
(二)缺乏高远目标,道德目标平庸
在调查中,缺少高远道德目标的有286人,占74.29%。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缺乏高远的道德目标,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但细想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当代大学生道德目标的确立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多元化、自我化、功利化的社会现实中,多数大学生认为道德目标只要与一般公民的基本道德水平相一致即可,因而缺乏更高层次的追求,其道德目标趋向平庸。
(三)缺乏远大理想,理想信念淡化
调查中发现:缺少远大理想的有185人,占48.05%;缺少崇高抱负的有180人,占46.75%;缺少对未来的希望的有210人,占54.55%;缺少认真态度的有305人,占79.22%。据此可以看出,还是有部分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缺少学业、职业甚至是人生规划。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做事情的态度也不够认真。
(四)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
调查数据显示,有185人认为大城市机会多,更容易实现自己梦想,占比48.05%;而想在中小城市或乡镇发展以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只有35人,占比9.09%;想去农村的只有5人,占比1.3%。当然,也有160人表示地域并不能决定自己是否能够实现梦想,占比41.56%。农村乡镇和中小城市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作机会相对较少,这使多数大学生更青睐大城市。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部分大学生缺少人生目标、生活热情、认真态度;部分大学生缺少崇高抱负、远大理想和对未来的希望,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还任重道远。
三、时代路径:以新时代道德观为引领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须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持续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为我们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实现良好的育人实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意识。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业务准则和“八个统一”课程建设目标,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切实承担起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站稳政治立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好教材内容的转换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把全国统编的优秀教材中有高度、有深度的内容转换成学生爱听、愿听,爱思考、愿思考的内容,把政治语言、理论语言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生活语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只有将规范的教材体系成功地转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体系,教材价值的潜在性才能变为现实性。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探索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科学的评价方式。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分成每8至10人的学习小组,开展学习实践;注重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改变“重期末、轻平时”的课程评价模式,注重加强对考勤、课堂发言、课后作业等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心组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案例进行讲授,还可以开展演讲、辩论、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要充分利用时事政治题材。“两会”的召开、重大灾情、国际形势等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焦点。例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国举全国之力集中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命的重视与关爱,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善良,给我们每一个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再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教师可据此引导大学生感受中央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一国两制”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以使学生增强国家统一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鲜活的事例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教育者可以借机引导他们查阅、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通过一些专家学者对相关事件的讲述分析来帮助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适当借助音像媒体资源。音像媒体资源包括红歌、红色电影,也包括一些现场演讲、谈话,甚至是一些红色艺术作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群众游行、晚会等视频,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作的诗词等。与单纯的知识讲授相比,这类教育资源以直观、艺术、生动的形式来教育大学生,使他们从艺术作品中“亲见”“亲闻”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领略不同形势、不同经历的人们的思想智慧,通过“活”的“历史现场”来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通过“面对面”的思想碰撞来弥补学识、阅历上的不足,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受革命精神的鼓舞,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