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研究生课堂的新范式

作者: 易魁 李懿 朱健菲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研究的热点所在。在研究生课堂开展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可有助于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新范式。基于此,该研究通过多学科学术创新力的综合探索认为,学术洞察力、学术应用力、学术输出水平与研究方法创新以及学术成果价值评估四个方面是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的核心构成。文章根据演变原理、动力机制原理以及反馈机制原理研究并构建了五环模型,继而提出研究生课堂创新范式的实施路径,为促进新时代研究生课堂改革、提升研究生课堂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学学术训练;多学科人才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研究生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249-04

研究生处于我国学历系统的最高层次,其培养关乎国家高层次人才孵化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有力保障。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了新指示,提出了“四为”方针,要求教育工作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关乎国家创新能力及国家竞争力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亟待展开。有别于其他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多集中于知识素养的培育。伴随着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多学科教学学术的训练亟须开展,并对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要求研究生具备多种类型的知识储备,即高层次人才需百技傍身;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达到能完成科学创新任务的要求,即高层次人才需具有一技之长。由于目前很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未能达到社会所期待的需求标准,因此如何致力于内涵式发展,实现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正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时代课题。

一直以来,科研能力被认为是研究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已被确定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于如何才能有效提升科研能力,学界仍未达成共识,但大都认为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或是其关键所在,而加强课堂建设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基于此,本研究将立足于课堂建设的重要基础作用,以学术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系统分析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课堂开展的特征与结构,继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课堂建设方案,为新时代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一、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的独特优势与构建原理

开展多学科教学可以使学科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使学科研究视域得到不断拓展,以实现学科的历久弥新[1]。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探索跨学科多专业协同开展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促进多学科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是引导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研究生培养专业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2]。所以,开展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的一个独特优势在于可以引导研究生拓宽研究视域,提高运用多学科知识、思维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索精神和学术活力。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主要目的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谈是提升高等院校人才输出的综合水平。多学科学术训练模式在研究生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显著增强研究生洞察力,提升研究生多角度认知问题的能力和课堂整体质量,激发研究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因此,开展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的另一个独特优势在于以传统学术课堂为基础进行时代性革新,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体系的高水平人才,为学术研究领域注入“新鲜血液”,系统解决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瓶颈问题[3]。

(一)在学术洞察力方面

学术洞察力是指研究者从外界介质中提取核心信息的科研基础能力[4]。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的洞察能力主要包括对介质信息的选择性编码、整合和比较三个重要过程[5]。结合心理学已有的研究体系,笔者认为学术洞察力是一个具有严谨逻辑结构的感知过程。学术洞察力是由学术感知力、学术识别力、多元学科协同能力和多元视域分析力四大结构演变而成的(如图1所示)。学术洞察力是发现、研究热点问题的基础,学术洞察力较强的研究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常人之所未见、发掘常人之所未发。具备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洞察力,意味着研究者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自己观察或体验到的科学或文化现象,为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思维支持。新时代研究生应当在课堂学术训练中培养学术洞察力,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在学术应用力方面

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目的在于培育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创新型人才。学术应用力作为研究生课堂学术训练的基础能力,其对于研究生将所学应用于科研实践中的意义重大。学术应用力是学术洞察力的深化,也是连接学术输出水平的重要桥梁。所谓学术应用力,实质上是指新知识首次在实践中应用,并引入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实践能力[6]。学术创新最终要走向学术应用,因而学术应用力在科研实际工作中同样融汇了科研成果创新等升华要素。在多元化知识体系下,学生学术应用力得到比较充分的释放,课堂活动过程更具趣味性,学术训练从真正意义上建构了学术应用的基本架构,学术应用力的整体影响模式得以清晰(如图2所示)。

(三)在学术输出水平与研究方法创新方面

学术输出水平与研究方法创新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生培养成效判断的重要指标,其一般特指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成果表现出的质量。一种新的研究生课堂学术训练范式的出现,其实际效用如何要靠实践后产出成果的质量来检验。二是学术成果的多元表现。在课堂学术训练中应用多学科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尝试发挥学科多元化与方法多样化的优势,培养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多向思维。二者共同表现出学术输出水平的两层意义,既代表着研究生自身学术素养的衡量标准,又代表着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水平界定[7]。

学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学术研究方法创新对于新时代中国学术成果的前沿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研究生学术训练课堂中引入多学科思维的目的在于应用其他学科已有基础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对研究生专业领域的学术探索进行创新性发展。学术输出水平提升及研究方法创新要结合多学科思维,融入学术训练课堂实践中(如图3所示),可以提高研究生综合学术水平。

(四)在学术成果价值评估方面

学术成果价值评估可从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其一是成果的学术价值,从科学进步层面看,是指一项成果的出现对某一知识体系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或开拓性地创立一套新理论或新体系。其二是成果的社会价值,是指成果的出现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贡献[8]。学术成果价值评估是对多学科教育理念下检验研究生课堂创新范式最终质量的指标,也是对前面三个指标在价值层面的统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的课堂学术训练,其研究成果的品质如何,关键要结合学术成果价值评估的两个层面予以系统化分析:运用多学科理念判断产出的成果是否具有学术意义上的创新价值,从多学科视野剖析产出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从这两个层面来评估新范式的贡献水平是较为科学和合理的(如图4所示)。

以上四个维度是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模式下研究生课堂创新范式实施成效的检验标准,同时也是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的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标志性构成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的五环模型及路径设计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相关研究经验以及自己长期学术训练实践体会,笔者构建了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五环模型,旨在根据多学科教育理念制定高质量多学科学术素养训练流程,发挥研究生课堂学术训练的特殊功能,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学术能力。本模型包含五个关键环节,分别是热点诱导、多元分析、主题推定、任务驱动、成果评析。在研究生课堂教学实践中,其运转机理如图5所示。

所谓热点诱导是指授课教师通过学术热点的发现与分析,引导研究生熟练掌握寻找学术热点的方式方法。确定研究方向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热点确定后要对热点进行解构分析。研究生在此阶段要明确应当研究何物,研究方法如何选择,研究过程如何系统化确定,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多学科视角和方法使研究课题始终保持前沿性,从而使学术应用力培养在此过程中得到落实。选题是一项研究的主旨与灵魂,在学术训练中引导研究生进行研究主题确定是整个系统化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研究主题决定了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研究成果输出的整体水平。完成热点检索、分析解构以及主题确定之后,紧接着就是具体实践训练,研究生应当学会运用任务驱动机制。将多学科教育理念运用于探索过程,不仅可以再次激发研究生的学术洞察力,而且可以促进研究的有效开展。成果的取得标志着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整个系统化流程的结束,但是对成果的评析决定着这种新范式的成功与否,也决定着受到培养的研究生是否形成了应当具备的四种学术素养。因此,对成果的评析总结是对经验的积累与价值的肯定。成果评析可以清晰地反映研究生在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下产出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可以衡量产出成果的水平、质量,以此来验证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和多学科教育理念在研究生课堂中的应用是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课堂的设计要根据多学科学术训练构建原理和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五环模型进行整体规划。如图6所示,由诱导发现热点到最终的点评总结,将培养原理的诸多方面巧妙融入课堂教育实践,构成了多学科学术型课堂的最终设计路径:热点诱导→多元分析→主题推定→任务驱动→成果评析。

三、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前沿探索中可发挥显著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根据研究生学术素养多维度构建原理,提出了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五环模型运转机理,探索了系统化的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五环路径。为研究生课堂教育提供了范式,明确了未来课堂教学实践与教育改革的方向要求,并通过分析各阶段的产生机理及现实意义,全面揭示了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在研究生学术素养培养体系中的内在价值规律。基于此,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在研究生课堂教育实践中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绝大多数学术型大学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引导研究生探索学术前沿问题,培养良好的学术素养。对于学术型研究生来说,这样的培养机制能为其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激发学术创新活力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提高其学术洞察力和思维敏捷度打好基础。从总体来说,多学科学术训练推广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其应用价值也在发展过程中得到逐步展现。课堂教育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前沿阵地,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更早地应用于课堂对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其二,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是一种双向的良性反馈机制。其双向性实质上是指参与学术训练的两个侧重面。就研究生本身而言,其身份要求其尽快培养学术探索能力与相关学科素养。授课教师是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的组织者,就研究生青年群体而言,其学术思维相对严谨,但却禁锢了其多元化研究的思想,通过与研究生在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基础上开展开放性交流,有助于其探索思想摆脱原有的固化束缚。可以说,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在高校是学校与学生共赢的教学模式。

其三,开展宏观教育改革应当符合学科多元化的实际,着力推动多学科教育的开发进程,将“学科交融化,方法多元化”的思想融入教育改革目标要求。高校在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理念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模式进入研究生课堂,从根本上弥补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缺陷,结合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五环模型进行整体规划,在新时代高质量人才需求激增的大背景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出高质量的人才。教育改革的基本目的一方面要满足时代变革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家发展要求,多学科教学学术训练模式的解构化阐释,为解除当前教育改革的某些桎梏提供了一种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JABAREEN Y . Teaching sustainabilit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J]. Creative Education,2011(4):388-392.

[2] 朱科蓉,王彤.跨学科多专业协同实践教学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4(1):86-89.

[3] TRAVERS, MICHAEL.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s: crossing boundaries-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J].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in Ireland,2020:61-81.

[4] 李琼,吴梦吟.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基础:学术洞察想象力[J].比较教育研究,2011(7):7-11.

[5] DAVIDSON J E , STERNBERG R J . The role of insight in intellectual giftedness[J]. Gifted Child Quarterly,1984(2):58-64.

[6] 陈金明,余仰涛,严芳.论学术创新过程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J].科协论坛,2004(4):45-48.

[7] 李志河.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评价模型建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1):63-71.

[8] 杜向民,樊建强.人文社科类学术成果同行评议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J].中国高教研究,2015(1):70-74,101.

[责任编辑:庞丹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