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作者: 宋子岭 赵东洋 刘宝勇

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构建0

[摘 要]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恢复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恢复期(1977—1985年)单一化发展阶段、发展壮大期(1986—1998年)多元化发展阶段、大发展期(1999—2009年)快速发展阶段、改革调整期(2010年—)高质量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模等都具有其明显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方面的因素,激励机制方面的因素,论文内容、格式规范、结构等要求方面的因素,评审与监督方面的因素,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方面的因素,研究生知识与研究能力方面的因素,导师指导方面的因素,研究生所在学科点的水平及研究条件方面的因素,各项制度与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方面的因素,共9个方面。由此可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建立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际应用研究。

[关键词]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评价模型;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001-07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现已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多层次指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多类型指其可分为学术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工程硕士、师资硕士,研究型博士、专业学位博士(工程博士),也可分为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

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恢复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恢复期(1977—1985年)单一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招生规模一度发展过快,忽视招收在职人员,但总的规模较小,毕业研究生主要留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以补充专业课教师数量和科研力量的不足,对生产技术一线的支持力度较小;研究生培养类型比较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这一阶段由于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复苏,为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

第二阶段:发展壮大期(1986—1998年)多元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发展壮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壮大不仅是培养规模的壮大,更重要的是研究生教育更加成熟,更加制度化,更加注重培养质量、培养规格,培养模式也呈现多样化。

第三阶段:大发展期(1999—2009年)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为国家培养了足够数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第四阶段:改革调整期(2010年—)高质量发展阶段。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从起步恢复到发展壮大,再到快速发展,其一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储备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早在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讨论了设立研究生专业学位的问题。1991年设置了第一个硕士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随后相继设置了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将我国研究生学位类型分为两大类: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学位授予方式也分为两种:学术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专业学位按专业学位类型授予。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对专业学位设置目的、特点、层次、审批、培养、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199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意见》。自此,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

目前在取得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的前提下,国家鼓励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重点等实际情况,按一定程序和要求,在类别下自主设置专业领域。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批,决定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个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分为硕士、博士两个层次。根据2018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的通知》,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研究生2018年、2019年按调整前的工程领域进行招生、培养及学位授予。2020年起,按调整后的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我国研究生教育就这样一步步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相关学校工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方面的因素,激励机制方面的因素,论文内容、格式规范、结构等要求方面的因素,评审与监督(如公开答辩等)方面的因素,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方面的因素,研究生知识与研究能力方面的因素,导师指导方面的因素,研究生所在学科点的水平及研究条件方面的因素,各项制度与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方面的因素。而每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又由多个具体影响因子构成。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一)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依据上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指标体系划分为两个层级的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管理方面、激励机制方面等9个指标,分别用Q1,Q2,…,Q9表示,每个一级指标又由若干个二级指标构成,共有二级指标47个,用xij表示,二级指标又称为“影响因子”。

由上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可知,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涉及学科点层面、研究生层面、导师层面、评审层面等各个方面,涉及招生、课程学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阶段,要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就要“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地严格管理,因此,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

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问题,须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如图2所示。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综合评价模型

依据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共有9个Qi(i=1,2, …,9),二级指标共有47个影响因子xij(i=1,2,…,9;j=1,2, …,Ni)。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有效性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1.二级指标(影响因子)xij的量化模型与取值

二级指标(影响因子)xij的量化采用百分制评分法,xij∈[0,100],得分越高表示该项指标对学位论文质量提高越有利。不同的指标量化方法是不同的,根据影响指标的类型,二级指标的量化方法包括以下3种量化模型:

①连续性影响因子的量化模型

[P(xij)=S]

式中,S表示影响因子xij的实际取值(百分制);

P(xij)表示影响因子xi量化值,P(xij) ∈[0,100]。

这类影响因子主要包括“研究生专业课与基础课程成绩”x22,其值取课程百分制成绩的加权平均值。

②二级取值的间断性影响因子的量化模型

[100,影响因子实际取值为“是”或“有”时0,影响因子实际取值为“否”或“无”时]

③多级取值的间断性影响因子的量化模型

将影响因子xij的实际取值按由低到高划分成n个等级,分别取值为1,2,3,…,n。则其量化模型为:

2.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综合评价模型

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一级影响因素指标为Q1,Q2,…,Q9。每个一级指标Qi又由多个二级指标(影响因子)xij构成,每个影响因子对其一级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用权重系数wij区分,权重系数wij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则一级指标的量化取值数学模型为:

[Qi=j=1NiP(xij)⋅wij]

式中,[Qi]表示第i个一级指标的量化值,i=1,2,…,9;

wij表示一级指标Qi的第j个二级指标(影响因子)xij的权重系数;

Ni表示一级指标Qi的二级指标(影响因子)xij的个数(j=1,2, …,Ni)。

用Sq表示学位论文质量综合评价综合指标,其数学模型为:

[Qq=i=19Qi⋅Pi]

式中,Sq表示学位论文质量综合评价综合指标,Sq ∈[0,100];

Pi表示第i个一级指标Qi的权重系数,其值用层次分析法确定。

(三)应用实例

本文利用所建立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综合评价模型,对某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了应用。各级评价指标体系得分如表1所示,综合评价得分72.1分,达到中等水平。通过评价各一级指标可知,得分较低的3项指标依次为:激励机制方面Q1得分50.3分,导师指导方面Q7得分66.3分,制度与控制措施执行方面Q9得分67.7分。得分较高的3项指标依次为:管理方面Q1得分100分,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方面Q5得分85.4分,论文内容、规范化方面Q2得分72.6分。由此可见,被评价单位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激励机制方面、导师指导方面、制度与控制措施执行方面。针对此,可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进一步制定学位论文激励制度,特别是学位论文质量应与研究生就业、硕士生考博资格、学位授予等挂钩。

其次,加大导师指导力度,特别是加强与规范导师对学位论文的过程指导。

最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强落实与执行各项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大执行监督力度。

四、研究结论

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恢复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恢复期(1977—1985年)单一化发展阶段、发展壮大期(1986—1998年)多元化发展阶段、大发展期(1999—2009年)快速发展阶段、改革调整期(2010年—)高质量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模等具有明显的特征。

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方面的因素,激励机制方面的因素,论文内容、格式规范、结构等要求方面的因素,评审与监督方面的因素,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方面的因素,研究生知识与研究能力方面的因素,导师指导方面的因素,研究生所在学科点的水平及研究条件方面的因素,各项制度与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方面的因素,共9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影响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影响因子)有47项。

本文构建了由两级指标体系组成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了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某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得出了影响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3项改进措施。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德广.研究生教学改革应立足于育人和育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8):1-7.

[2] 王梅,李小雪,马韶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框架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0(1):24-29.

[3] 王慧.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透视[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86-91.

[4] 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7):41-46.

[5] 朱鹏宇,马永红,白丽新.新中国成立70 年来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逻辑:回顾与展望[J]. 中国高教研究,2019(11):27-33,82.

[6] 张秀芳,张吉国.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对外经贸,2019(4):134-137.

[7] 梁传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理想愿景、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J]. 江苏高教,2019(9):21-28.

[8] 叶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多元治理视阈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78):131-132.

[9] 任超,黄海军,王宇,等.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构建模式与方法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9(10):59-64.

[10] 唐广军,王战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09-114.

[11] 束鑫,叶华.”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0(8):244-245.

[12] 刘艳辉.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走势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矛盾分析与对策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8.

[13] 郭海燕,刘春荣,张志斌,等. 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改革及其成效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9(5):28-31.

[责任编辑:刘凤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