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作者: 熊双丽 李安林 魏明
[摘 要]食品分析实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社会性。文章从实验项目、内容和教学各环节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分析实验课程中,实现全过程育人,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育”与“教学”同向同行,以期为该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083-03
大学是通过课程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和变革的[1]。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创新提质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制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重大项目。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强调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分类推进不同课程思政建设,根据课程类型、特点等,深入挖掘和恰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能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丰富其知识见识,培养其奋斗精神,增强其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2-4]。
食品分析实验属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社会性。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该课程已经形成“验证+综合设计性”教学体系、“预习+实操+安全卫生+实验报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项目组结合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性质、特点及特色进行教学设计和方法优化,将思政元素与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合理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期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一、食品分析实验中的思政元素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基础上,项目组以新工科、课程思政和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认真分析课程性质、内容及专业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要素,在原有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基础上,将课程目标修订如下:通过实验学习,学生能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一般工作程序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自主学习、仔细观察、缜密思考、精益求精、求真务实、诚实守信、分工协作、与人为善、爱岗敬业、勤勉尽责、开拓进取、批判思维及实践创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观及科学观;具有依据相关理论知识、标准、食品特点与要求等,合理选择相应分析方法、确定可行操作步骤的能力;具有对营养及安全等指标进行分析检测,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并结合相关标准与文献得出有效结论,以解决食品分析检测工作问题的能力。围绕课程目标,项目组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剖析“思政元素”, 对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设计(见图1),实现“教育”和“教学”的有机融合以及全过程育人,其中,实验项目包括一般食品中基本营养成分和产品质量控制指标的检测率以及检测率较高的成分(水分、脂肪、总酸、淀粉和氨基酸态氮)、添加剂(糖精钠、亚硝酸盐)、保健因子(总黄酮)及食用油的综合检验。从各项目指标本身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加强学生质量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明法治意识;从实验原理和方法的选择与建立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思考等能力,尤其是食用油的综合检验,实验内容包含了项目设计、方法筛选、废液处理,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术检测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备勤勉、胆大心细、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的职业操守。
二、课程全过程育人
食品分析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和课程考核三个环节。根据各环节特点,项目组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内容和要求,并深挖其思政元素。各教学环节中的学习内容、要求与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在预习阶段,学生自主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复习相关理论课程、预习实验指导书和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小组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和意义、原理、操作步骤等。通过对各种试剂的作用、配制方法和使用量等方面的“教”与“学”,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团队小组协同性,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评判性和创新性。在实操阶段,重点观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理解情况,以及在试剂配制、仪器操作等方面的精细性和准确性,实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或错误操作,提高学生认真、勤勉、担当等职业素养。在课程考核阶段,体现全过程评价考核理念,从预习报告、实操和实验报告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对学生的实验课程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和改正不足。
三、价值—知识—能力协调发展教学设计
(一)以食品营养和健康保证为切入点,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责任感
健康中国背景下,食品营养价值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依据。与食品营养价值密切相关的成分有水分、蛋白质和脂肪等,这些成分也是食品保藏保质的核心影响因素,对相关指标的检测和控制是食品类职业岗位人员的基本工作。以脂肪测定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分析脂肪对食品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脂肪提供的色香味、能量、必需脂肪酸等优点,以及过多脂肪引起肥胖、高血脂及食品氧化变质等缺点,说明脂肪测定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根据游离态脂肪和结合脂肪的性质决定分析方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最后通过现有国标索氏提取法测定食品中的脂肪含量,开展数据记录、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使学生掌握利用索氏抽提仪测定食品中脂肪的技能,包括仪器操作、数据分析等。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食品检测和控制的重要性以及缜密性,以此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坚守食品安全底线。
(二)以仪器设备发展历程和《国标》的修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敢于批判、敢于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实验设备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实验课的必修内容和环节。微量、简单、自动、快速、灵敏、准确是现代仪器设备的发展趋势。在水分测定部分,让学生通过系统比较常压干燥和真空干燥的测定原理、方法、设备构造、适用范围与影响因素,并进行实际操作,理解技术进步对人类的巨大贡献。通过让学生比较分析新版《GB 5009.2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方法和旧版《GB/T 5009.28-2003 食品中糖精钠的测定》中糖精钠测定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同时对实验室半自动和全自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现场比较学习,包括仪器自检、进样、流动相、固定相、运载系统和检测系统等,充分理解现有方法和设备的简洁性、灵敏性、准确性,领悟进步背后的辛劳,激发学生将学习、观察、实践和思考紧密结合,正确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养成历史的、辩证的、科学的、系统的、创新的思维,敢于和善于批判,不畏艰辛、力拓进取。
(三)以数据观察、记录以及结果计算与分析为切入点,提升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
进行正确的现象观察和数据记录是食品分析检测工作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正确设计数据记录表格、记录数据、保留有效数字、精密计算等。使学生能通过现有理论知识,结合文献查阅,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实验准确性的因素,养成“实验反思”的学习态度,由此提升职业素养。
(四)以安全、卫生、绿色和环保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各种试剂,如在脂肪、食用油检测过程中会用到无水乙醚、石油醚、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这些溶剂具有挥发性、燃点低和对环境有危害等特性。通过开展正确的试剂配制、存放、使用、回收的教学活动,在课程中植入绿色、环保学习要素,强调实验操作和工作环境中的干净性、卫生性、安全性和绿色性,由此提升学生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
(五)以添加剂和保健因子为切入点,强化学生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
实验项目中有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糖精钠和保健因子总黄酮的测定环节。通过对三种测定方法的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了解并非所有食品添加剂都是“坏”的。要杜绝食品违法添加的情况,同时要科学看待保健食品、保健因子,并非保健食品都是“骗人”的。同时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食品分析实验项目较多、部分原理较难、学生对实验仪器设备不熟悉等原因,仅仅依靠线下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吃饱、吃好”。食品分析实验课程一直利用超星学习通进行线上教学,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仪器操作步骤和视频、检测项目国家标准或相关参考文献、课后拓展等上传超星学习通,让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线上线下教学安排,合理规划学习。例如,在进行苦荞中总黄酮的测定时,让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下载资料,自行学习《GB/T 20574-2006 蜂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分光光度比色法》《NY/T 1295-2007 荞麦及其制品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SN/T 4592-2016 出口食品中总黄酮的测定》《DB34/T 2743-2016 槐米及其制品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结合实验指导书,分析总黄酮检测的重要性、各方法的利弊与影响因素,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结合具体的实验学习,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共同发力,做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效果。
五、结语
本文以价值—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为导向,在教学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预习、实验过程、课程考核及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教学过程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在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楚廷. 大学与课程[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73-77.
[2] 张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3] 吕晓猛, 贾瑛, 黄智勇, 等.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高教学刊,2020(36):158-160,164.
[4] 谭祥娥, 梁娟, 徐志平.《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J]. 高教学刊, 2020(36): 146-149.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