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3+3+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侯鹏 杨楠 孔东[摘 要]本研究立足于当下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发展,借助以往研究基础,顺应信息化教学大环境,为推进学校体育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对陕西省八所高等院校体育学院(部)进行了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学实施现状、课外信息化监控、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陕西省八所高等院校实施“3+3+3”体育教学模式的状况进行了全方位分析,找出高等院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源,同时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提出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152-03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而制定的,旨在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教育信息2.0行动计划》的显著特征是:从专用资源到通用资源——教育资源的拓展、从应用技能到信息素养——师生能力的提升、从应用驱动到创新引领——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注重速度到提高质量——关注焦点的转移、从经验管理到精准管理——治理水平的提升[1]。
当前,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进入了“融合”和“创新”的新阶段,开始了创新引领、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2]。近年来,信息化与体育的融合应用和人工智能体育的快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体育教与学的方式,革新了高校体育课程的传统业态。高校体育课程应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顺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发展,构建高质量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本文将结合高等学校自身特点,进一步厘清学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及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以期在有效推进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同时,助力国家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目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样本院校选取考虑到理工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男女比例问题,并对专业性院校特殊情况忽略不计,最终将样本院校定为八所普通高等学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对其体育学院(部)若干体育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以探明体育信息化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深度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先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2011—2021年国内外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文献资料,再结合体育教学理论等相关书籍进行资料整理归纳,以此作为访谈基础;然后对陕西省样本高校若干体育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无结构的个人深度访谈,访谈主要内容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是否开展体育信息化教学以及存在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是否实施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信息化监控及场地信息化保障等。
2.实地观察法
进入高校观察体育课堂、课下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对于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及融入程度,记录空间、时间、目标人群、行为、事件及学生感受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信息化亦呈现出不同趋势[3]。当下,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发达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工业信息化水平较高,体育教育信息化研究起步较早,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投入App(Coach’s Eye and Ubersense、DartfishEasyTag、Edmodo、Explain Everything)、运动知觉设备(心率测量仪器、计步器)、社交媒体(Twitter、YouTube、Skype)以及个性化体育学习空间(教学过程中运用Sworkit Lite、QR code reader、VideoTagger Pro、BaM Video Delay)等信息化媒介发展体育教育[4]。可见,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融合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并在本国政策促进下不遗余力地尝试体育教学与新兴技术的“无缝对接”。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研究主要分布在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体育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方面:(1)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包括对33年来我国体育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特征、经历阶段和成熟程度进行定位以及体育教育信息化需求的重要组成研究[5];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技术不熟练、设备不充足、机制不完善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研究[6-7]。(2)教师体育信息化教学方面,包括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资源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构建的新型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定义研究[8-9],以及对当下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出的发展要求[10]研究。(3)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包括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11-12]研究及其推进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13],以及对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进行的反思研究[14]。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应用相关媒介和设备介入体育信息化教学已较成熟,我国体育信息化教育仍主要依靠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这对教师如何在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和信息化环境下构建“体育课堂(多样)—教学体系(饱满)—数据平台(反刍)”联动闭环机制有所掣肘,有待优化。
三、实施“3+3+3”体育教学模式状况
(一)以运动技能和体能为核心的体育课堂“三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为其日后践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体能是习得运动技能的必要条件,因此按照国家及教育部的要求,结合相关体育专业理论和高等院校体育工作实际,以提升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能为核心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顶层理论设计实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调研及访谈内容显示,在课程设置方面,八所样本高校中仅有三所高校具有极限飞盘、野外生存及划龙舟等团体协作趣味类课程;在师资方面,教师普遍认为专业队出身教师专项能力突出,更适合带运动队,但同时也存在对其他项目教学能力不足的缺陷;在校内竞赛学生参与程度方面,奖励机制多样化的集体项目和游泳项目相对受学生偏爱;在运动数据获取方面,各高校均在体质测试上进行了一定的信息化探索,但并未对课外锻炼数据进行收集。因此,以运动技能和体能为核心的体育课堂“三轮驱动”模式应包括:(1)课程教学——多样化课程与权威指导。全面开设基础类课程并增设学生感兴趣的团体协作趣味类课程,同时引进高水平专项师资,例如引进国家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进行课程讲解示范,以权威模范力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2)体育竞赛——运动融入与竞赛奖励。由学校各体育项目代表队分散式进入学院或书院与普通学生共同组队参与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以多样性竞赛奖励及荣誉颁发鼓励学生不断参与。(3)课外锻炼——自主扩展与运动渲染。结合信息化手段搭建数据平台,观测并记录、上传学生课外时间的运动数据,由体育部门与学院或书院联合,将课外锻炼数据纳入学分或奖学金激励机制,以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课外锻炼,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身心健康。课程教学、体育竞赛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的“三轮驱动”,将使学生更自发、更主动地进行体育运动,且不断内生驱动力。
(二)以体育价值观为主导的“三方联动”教学模式研究
良好体育价值观的养成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促进其体育锻炼行为,增强其生活体验[15],同时,同伴群体的干预是提升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重要条件[16]。调研中发现,样本院校均已引入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竞赛开展主要依靠于社团组织,这也从侧面映射出同伴效应无法使体育价值观同步的问题。因此,应结合国家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以及高校内部涉及体育教育的相关部门如体育学院(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部门之间应形成协同联动机制,以体育价值观为主导,发挥同伴效应积极性,引导学生产生自我驱动力。体育教学“三方联动”主要包括:(1)学校环境外部赋能。由校方优化相关体育环境,将“终身体育”思想以及正确体育价值观利用横幅、网站等进行宣传,并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完善各类竞赛奖励机制等。(2)教师教学内部赋能。持续将思政教育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具备体育强国、健康强国思想;树立保研生、博士生等榜样力量,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育价值观。(3)自我督导内生驱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内外同时赋能,引导学生自发进行体育运动,并借由同伴效应引领全校学生。
(三)以教学信息化为方向的数据平台“三维互动”教学体系构建
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三全两高一大”为发展目标,构建以教学信息化为方向的“三维互动”数据平台。在调研及访谈中发现,当下各高校体育部门均未建立学生运动评估系统、运动偏好分析以及除体质测试外的新兴特色信息化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覆盖教师、信息化运动覆盖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学校的具体措施包括:(1)进行数据完整采集并评价。依靠数字校园建设,应用信息化手段收集学生在校进行体育锻炼的信息,譬如某名学生在何时何地进行何项运动以及每周体育锻炼情况、每月体育锻炼频次或每季度体育锻炼质量等,并进行质量评估。(2)进行数据精细分析。依靠所采集数据分析在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偏好、时间偏好、运动强度偏好以及运动人数偏好,从而进一步分析学生运动整体偏好及体能状况和科学提升技能或体能的方向。(3)进行数据往返应用。教师及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教学设备及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可制订不同人群在不同项目、不同时间、不同强度下的运动处方或针对某特殊情况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指导。通过以数据推断数据,不断改善并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体能水平,可使数据可往返应用于结果分析与政策制定。
四、结论
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是今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当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仅局限于课上点名及体质测试,课程运动监测及课下运动处方等功能尚未全面铺开,因此本文提出“三轮驱动+三方联动+三维互动”的“3+3+3”体育教学模式,有望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联动闭环模式的构建,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目标,提升高等体育教育质量,从而促进健康中国发展及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宗凯.高校“互联网+教育”的推进路径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13-16.
[2] 杨宗凯,吴砥,郑旭东.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教育研究,2018(4):16-22.
[3] 胡永斌,张定文,黄荣怀,等.国际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访新媒体联盟CEO拉里·约翰逊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5.
[4] 刘珍,黄爱峰,曹烃,等.国际K-12体育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及启示[J].体育学刊,2019(1):107-113.
[5] 刘玫瑾,黄黛黛.体育教育信息化需求分析方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4):80-84.
[6] 郭赟程,陈元欣,杨磊.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6(7):55-56.
[7] 刘正平,曹展.探究推进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640-642.
[8] 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9] 陈仕品,张剑平.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4):58-61.
[10] 范运祥,舒根,马卫平.教师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57-62.
[11] 高铁刚,朱建.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4):57-60.
[12] 周岩,余长营.区域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31-34.
[13] 刘永强.大学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推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111-115.
[14] 蒋远松,张鸿.体育微格教学课程实施的审视与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9):50-53.
[15] HERNANDEZ J, LOPEZ M, TURPIN J A, et al. Perfectly active teenagers. when does physical exercise help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9,16(22):4525.
[16] 权小娟,卢春天.青少年体育锻炼中的同伴效应及性别差异[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49.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