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浪费现象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核心导向的启示

作者: 李运兴 程文

[摘 要]现阶段大学生餐饮浪费现象依旧存在。餐饮浪费行为体现了部分大学生对劳动成果不珍惜,对劳动不尊重,间接反映了我国部分大学生存在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也反映了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缺位对我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培育大学生的勤俭节约美德应注重劳动价值观教育,教育者应把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导向。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导向是培养学生坚定劳动信仰,弘扬劳动风尚,引导学生注重提升劳动素养和创新技能。

[关键词]餐饮浪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158-03

一、大学生餐饮浪费现状分析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对于部分学校存在的粮食浪费行为,要加强引导和管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美德[1]。相关研究表明,尽管现今各高校食堂处处提倡“光盘行动”,珍惜粮食的标语在大学食堂随处可见,但是高校大学生食堂粮食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例如,王海艳在调查中发现现实中大学生实践“光盘行动”的人数并不多[2];万晶等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从小就形成了不珍惜粮食的思想和习惯,甚至觉得没有必要节约[3];王志刚等调查了高校餐桌浪费情况,结果显示约89.34%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就餐浪费现象,仅16.03%的大学生有节约粮食的习惯,各种就餐形式均存在较高程度的食物浪费问题[4];钱龙等基于全国大规模抽样调查研究发现高校食堂粮食浪费现象普遍,74%的学生存在粮食浪费的行为[5];朱强等通过研究,估算全国高校在校生每年的粮食浪费总量规模在133.62~137.73万吨之间[6]。众多相关研究数据说明,我国大学生现阶段粮食浪费情况令人担忧,浪费数量触目惊心。

浪费粮食本身就是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反映了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国内学者在分析大学生餐饮浪费背后的原因时,指出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习惯与观念是影响学生不珍惜粮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学者认为正确的消费观的形成和传统俭德观念的培育关系密切。传统俭德的含义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上注重节俭、珍惜资源、勤俭持家,反对铺张浪费和用之无度的生活作风[7]。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成果是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就要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餐饮浪费的背后反映出高校大学生生活习惯、个人素养和对待劳动者及劳动成果的态度,真实地体现出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影响其个人的俭德观,塑造良好的勤俭节约意识和品质。

二、劳动价值观教育缺位是大学生餐饮浪费的影响因素之一

劳动价值观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公德意识、劳动能力与劳动观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拥有更丰富多彩的物质享受,功利性的趋向使得人们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深刻意义,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劳动教育仍保持着刻板的印象和观念,学生对成绩和荣誉的追逐也使得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渐渐远离学生课堂。《人民日报》于2020年8月27日在自媒体平台转发了一个名为《水稻的一生》的短视频,其内容是水稻从播种到收割到制作成粮食的全过程,描述了人们日常餐桌上的每一粒粮食都是通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收获而来的,来之不易。《人民日报》希望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倡导节约粮食的良好社会风气,让人们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真正体会如今美好生活的来源。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2016年,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8],指出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离不开劳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9],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说明劳动教育对新时代人才全面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劳动教育表面化理解,不能充分认识其基础意义、战略意义。此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发展也要求劳动教育与时俱进,落后的劳动教育形式并不能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满足不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需求,缺乏相应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也无法合理、科学地帮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提升现实自我价值的能力。

“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大学生是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他们的成长成才关乎中国梦的实现,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劳动。大学生浪费粮食的背后,反映出当今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间接地说明我国高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缺位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明确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核心导向

劳动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劳动技能上的学习。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某项劳动技能,却不能领略劳动所带来的价值,不尊重劳动成果,没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对劳动失去热爱,这样的教育并不合格。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观培育,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也要与时俱进。学生是否会劳动、是否热爱劳动、是否具有良好的劳动品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们祖国将来是否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5后、00后是目前高校教育的主要对象,而他们正处于社会迅速发展、劳动形式更为丰富的时期,此时的劳动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应“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9]”,概括出了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内涵,高校应据此把握好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导向。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导向是培养学生坚定劳动信仰,弘扬劳动风尚,引导学生注重提升劳动素养与创新技能。

(一)坚定劳动信仰

当代大学生要坚定劳动信仰。坚定劳动信仰,即是从内心里敬仰劳动及劳动者,相信通过劳动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及资源。要崇尚劳动,是因为劳动是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途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物质生产劳动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尊重劳动,是对劳动及劳动者的公平诉求,包括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尊重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尊重各种劳动形式等,在我国体现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制度。高校大学生要坚定劳动信仰,崇尚劳动和尊重劳动,把它作为个人的信仰和行为规范。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根本来源,都是值得崇尚和尊重的,大学生坚定劳动信仰是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先决条件。

(二)弘扬劳动风尚

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劳动风尚在这里是指社会上对劳动的总体评价和价值规范,是当代劳动价值观的体现,反映了我国当代对于劳动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共识。培育大学生坚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风尚,并形成个体上的精神追求,以“四个最”为骄傲和自豪,使“四个最”劳动风尚在社会蔚然成风。

劳动最光荣,是因为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对社会的发展贡献了无限的力量,劳动无贵贱之分,都是人的价值体现。劳动最崇高,是因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成就了人的发展,人类可以在劳动中探索和发挥个体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实现个人价值。劳动最伟大,是因为人类依靠劳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历史,开创现代文明。劳动最美丽,是因为一方面人们通过劳动可以实现美的创造,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创造美收获喜悦与成就,并被社会接受、认可和肯定。

培育大学生弘扬“四个最”劳动风尚,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是使高校大学生坚定劳动信仰的关键要素,是促使大学生不断提升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的不竭动力。

(三)注重提升劳动素养与创新技能

大学生不仅要在思想上树立对劳动的信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弘扬“四个最”劳动风尚,还需要自身具备劳动素养与劳动能力。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作为劳动者的基本素养,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具备的优良品质。辛勤劳动是指人们在任何环境下都勤劳工作,面对艰难困境保持埋头苦干、不辞辛苦、兢兢业业的劳动态度。诚实劳动是指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欺骗、偷工减料的行为,在劳动过程中保持脚踏实地、敬业奉献的原则。

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基础上,高校大学生应注重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除了学习和掌握专业的劳动能力,还应该进行创造性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劳动方式、劳动内容也在发展变化,劳动价值观不断提升,因此更需要灵活多样、与时俱进、科学智慧、高能高产的劳动,而创新是关键。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球化国与国的竞争之下,创造性劳动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充满活力的生力军,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创新劳动。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劳动,是坚定劳动信仰,弘扬“四个最”劳动风尚的外在体现。

四、建议与对策

(一)丰富劳动价值观教育形式

教育者应一改以往对劳动教育的刻板印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丰富劳动价值观教育形式。

1.在理论方面。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主阵地。每一位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积极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劳动价值观渗透,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或者公共基础课程中。例如,将新时代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观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学生价值观的课程,将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根据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导向,将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劳动态度等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对劳动及劳动者的尊重态度,培养学生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之情、热爱之情,进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2.在实践方面。高校实践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在高校实践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学习劳动技能、获取劳动成果。在当今信息科技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劳动形式多种多样,教育者不应只局限于锻炼学生的体力劳动实践,更应提倡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创新是促进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大学生作为中国民族复兴的生力军,肩上承担着中国民族复兴的重任,是“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新人,创造性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高校应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应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职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这些活动能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帮助大学生巩固和加强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从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二)建立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及机制

建立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可以测评劳动教育的效果,包括鉴定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等。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多方资源整合。

首先是人员队伍的培训。劳动素养评价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劳动教育和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有全面的认识,并掌握必要的评价手段。这就需要对劳动教育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其次是建立评价制度。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的建立涉及课程的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授课进度、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等。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可以使评价人员有制度可循,同时规范教师的评价行为,保障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得到合理评价。最后是完善评价流程。评价机制涉及劳动教育全过程,完善评价流程的目的是使教师能够顺利执行评价制度。目前,较多高校还没有建立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

五、结语

高校可以通过丰富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形式和建立高效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及机制,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劳动信仰,注重在专业课和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创新劳动能力,从而更好地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参 考 文 献 ]

[1] 本报评论员.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N].人民日报,2020-08-12(1).

[2] 王海艳.大学生“光盘行动”的调查与思考:以长沙医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5):232-233.

[3] 万晶,孙洁,王炜,等.大学生餐饮消费行为研究:以淮安高校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6(7):104-107.

[4] 王志刚,廖文玉,张文胜.“光盘行动”能否减少餐桌浪费:基于北京高校237份大学生问卷调查[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3):27-35.

[5] 钱龙,李丰,钱壮.高校食堂食物浪费的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19(10):1859-1870.

[6] 朱强,李丰,钱壮.全国高校食堂堂食浪费概况及其外卖碳足迹研究:基于30省(市)30所高校的9660份问卷调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1):49-55.

[7] 杨威,王楠.新时代大学生传统俭德教育探析[J].学理论,2019(8):179-180.

[8] 习近平.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30(2).

[9]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责任编辑:钟 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