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视域下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角色期待的调查研究

作者: 彭瑞娟 徐建斌 姚林香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视域下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角色期待的调查研究0

[摘 要]文章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与讨论了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具有必然性,并期待高校教师由课程讲授者转型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课程资源的整合者、课程讨论的组织与参与者以及课程学习的答疑者;大学生对教学内容创新性、教学方法互动性、教学评价多元性的认同度是影响其角色期待的重要因素。为推动高校教师角色实现根本性转型,需要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遵循成果导向设计原则,并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关键词]角色期待;角色转型;高校教师;大学生;一流本科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217-0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为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并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我国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则进一步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并提出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与增加挑战度等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无论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建设一流的本科课程,均离不开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的高校教师。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新一轮改革浪潮,教师的角色转型成为一种必然[1]。因此,在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背景下,推动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角色期待是社会或个人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所特有的行为期待。角色期待在规范个体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2]。结构角色理论认为,社会组织最终是由各种不同地位和期望的网络组成的,这种由地位、网络及相关期望组成的社会结构客观上规范和制约着个体角色扮演者的行为[3]。因此,社会环境与不同群体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推动教师进行角色转型的重要力量。当前,学者们基于教师视角,对互联网时代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的教师角色期待展开了研究。例如,郑海龙、李彦涛认为,在中国式慕课浪潮下,高校教师角色要转变为表演者、策划者和咨询者[4];张优良、尚俊杰认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不应该再以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而应当更加注重与学生互动和注重知识建构,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5];陈鹏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应从主导走向服务,扮演道德价值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守护者、人工智能的应用者、深度学习的合作者、课程教学的设计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创新创业的践行者、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服务社会的引领者等不同角色[6]。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学生这个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也才能实现教学目标[7]。因此,学习者是否能够有效参与不断变化的学习过程是做一流本科课程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8]。可见,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师角色期待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该视角的相关研究略显不足。那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视域下,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是什么样的?这种角色期待在不同大学生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影响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角色期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实现角色的根本性转型,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采取问卷调查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上述问题展开实证分析与讨论,以期为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实现角色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选修了江西财经大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税制的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基于以下两个依据:其一,中国税制是财经高校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江西财经大学课程改革的积极践行者。该课程于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已成功在中国大学慕课网累计运行了八期,目前正朝着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目标奋进。其二,根据江西财经大学的选课制度,对中国税制课程的本校在校选修者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课程安排30%~40%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线上自主学习,安排60%~70%的教学时间进行线下面授。本文的研究对象均是中国税制课程教学及其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与方向等均有所了解。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该研究样本是契合本研究主题的要求的。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系统发放与回收问卷,共有630人填写了问卷,经手工核查后剔除无效样本95份,最终获得有效样本535份,有效率为84.92%。

(二)调查问卷及其相关变量说明

1.角色期待问卷

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量表共包括测量转型必然性认知、引导者角色期待、整合者角色期待、组织与参与者角色期待以及答疑者角色期待这五个维度。分别采用回答问题“您是否同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是必然的’”“您是否同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应当转型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您是否同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应当转型为课程资源的整合者’”“您是否同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应当转型为课程讨论的组织与参与者’”“您是否同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应当转型为课程学习的答疑者’”等加以测量。本研究采用李克特量表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到5分,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同意程度越高。此外,量表的一致性信度为0.850,KMO值为0.802,Bartlett球状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方差累计贡献率为90.254%,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角色期待影响因素问卷

除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本研究的重点从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这三个维度,实证考察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角色期待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以回答问题“您是否同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内容要有前沿性与时代性’”测量学生对教学内容创新性的同意程度,以回答问题“您是否同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课堂要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您是否同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课堂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共同测量学生对教学方法互动性的同意程度,以回答问题“您是否同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评价要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您是否同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评价要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并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您是否同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评价要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解答等评价’”共同测量学生对教学评价多元性的同意程度。变量测量也采用李克特量表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到5分。所有量表均通过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角色期待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较为期待,各维度的中位数均为4,各维度的均值也大于4。其中,转型必然性认知得分均值最高,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是必然的;其次是整合者角色期待得分均值为4.34,说明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转型为整合者(即课程资源的整合者,下同)具有较高的期待值;答疑者(即课程学习的答疑者,下同)、组织与参与者(即课程讨论的组织与参与者,下同)以及引导者(即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下同)等角色期待的得分均值也较高,说明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大部分大学生期待高校教师角色由讲授者转型为答疑者、组织与参与者以及引导者。

(二)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角色期待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计量模型与实证方法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均是一个取值范围为1~5的有序离散变量,为此我们采用被现有文献广泛使用的Ordered Probit模型对方程进行估计。具体而言,为估计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角色期待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设定了以下的Ordered Probit模型:

[Yi=β0+β1+β1coni+β2methi+β3evai+X+μi]  (1)

其中,被解释变量[Yi]是衡量角色期待的指标,解释变量[coni]是衡量大学生对教学内容创新性同意程度的指标,[methi]是衡量大学生对教学方法互动性同意程度的指标,[cvai]是衡量大学生对教学评价多元性同意程度的指标,X是个体特征变量矩阵,[μi]是随机干扰项。

2.Stata软件估计结果

根据前文设定的计量模型,本文利用Stata软件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角色期待的主要影响因素,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在控制个体特征变量的基础上,解释变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转型必然性、引导者角色、整合者角色、组织与参与者角色、答疑者角色等被解释变量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且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大学生对教学内容创新性与教学方法互动性的认同度越高,其对高校教师转型的必然性就越认同,对高校教师转型为引导者、整合者、组织与参与者以及答疑者的同意程度就越高;解释变量教学评价也对转型必然性、引导者角色、整合者角色、组织与参与者角色以及答疑者角色等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均超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大学生对评价方式多元性的认同度越高,其对高校教师转型的必然性就越认同,对高校教师转型为引导者、整合者、组织与参与者以及答疑者的同意程度就越高。总之,上述估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与其对教学内容创新性、教学方法互动性、教学评价多元性的认同度显著相关。

四、分析与讨论

(一)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认知对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具有显著影响

大学生对教学内容创新性的认同度越高,其对教师角色转型就越同意。但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其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必然淡化[9]。相应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教学内容保持前沿性与时代性,能够根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此外,保持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也是落实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技术革命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与职业需求变化很快很多,而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教学内容必须与市场与职业需求相匹配,准确把握市场与职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换言之,教学内容要实现从“教什么”向“学什么”的转变[10]。本文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5%的学生同意或者非常同意“教学内容要保持前沿性与时代性”。而且大学生对教学内容创新性的认同度也直接影响到其对高校教师角色转型必然性的同意程度。大学生对教学内容创新性的同意程度越高,对高校教师转型为引导者、整合者、组织与参与者以及答疑者的期待程度就越高。可见,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是高校教师进行角色转型的重要一环。

(二)对教学方法的互动性认知对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具有显著影响

大学生对教学方法互动性的认同度越高,其对教师角色转型就越同意。传统课堂普遍存在学生被动听、被动学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以体现,其综合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作为“金课”主体的学习者是否能够有效参与不断变化的学习过程是做“金课”设计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8]。因此,课堂要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就必须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而互动式课堂的实现有赖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具有互动性,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进行深度融合,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唯有思考,才能让学习有深度;而唯有深度学习,学生的高阶思维才得以形成[11]。本文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认同互动式教学方法,而且大学生对教学方法互动性的认知与其对高校教师角色转型认知直接相关。因此,让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互动性是高校教师实现角色转型成功的有效办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