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助学贷款现状及改进路径探析
作者: 王玉洁
[摘 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扶贫指示精神,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助学贷款政策。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执行在实现教育公平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当前教育财政投入背景,通过分析助学贷款在政策宣介和贷款回收中存在的不足,从政府和高校角色出发,提出加强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力度、利用大数据优化助学贷款工作流程、加强诚信教育、坚持资助育人理念、细化贷款学生管理工作等对策,为我国助学贷款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教育成本分担;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精准扶持;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257-04
目前我国以奖、助、贷、勤、补、减、免、偿等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高校学生提供基本学习生活保障,每年帮助数以千万的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早在1993年,我国便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根据表1数据,2012年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且连续9年不低于4%(2021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在本文发表前尚未公布),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我国教育公平的不懈追求。尽管这一比例在国际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完全靠中央和地方财政经费投入解决让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难题并不可行。如果不以牺牲其他公共事业为代价,现阶段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财政预算难度较大,短时间内要在4%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占比并不现实[1]。因此,现阶段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坚持精准扶持、提高教育经费利用效率、实现经费的良性循环,同时鼓励社会资源对教育进行投入,以实现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
一、助学贷款在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优越性
(一)助学贷款政策不断完善,资助力度不断增加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2]。我国自1999年以来助学贷款政策的变革大概如下:从1999年国家在8座城市试点的助学金担保贷款到2000年在全国推广的无担保信用贷款;从2004年之前国家贴息50%到在校期间利息全贴的转变;从要求学生毕业4年后还清到2004年之后可以6年内还清本息;从最开始实施的校园地贷款到2008年扩大到生源地贷款;从2014年前实行的本科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每年最高贷款额度由6000元分别提高到8000元和1.2万元,再到2021年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通知》将额度分别提高到1.2万元和1.6万元,且明确应将国家助学贷款优先用于支付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超出部分可用于弥补日常生活费。上述变革意味着我国助学贷款政策正在逐步完善,资助力度不断增加,彰显了国家资助高校家庭贫困学生上学的决心,也反映出助学贷款在资助高校学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助学贷款惠及人数多,在资助资金中占比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2022年7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题为《让助学政策更加精准化人性化》的光明时评中提出让助学政策覆盖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要的还是发挥国家助学贷款的作用[3]。根据2021年和202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我国2020年和2021年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所资助的学生人数分别是506.43万人和532.80万人,所发放的金额分别是378.12亿元和430.86亿元,分别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30.40%和29.71%,仅次于中央财政资金投入。2020年和2021年全国分别有800.90万人和767.97万人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各级财政支付贴息资金分别为40.17亿元和39.14亿元。助学贷款政策惠及人数相较于其他资助方式更为可观,每年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三)助学贷款相较于其他资助方式,更有助于分担高等教育成本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实质是减轻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负担,而无偿的学生资助相对而言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政策使得通过学生贷款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方式实现了一种“循环基金”政策的落实。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是当下解决贫困学子完成学业的最根本途径,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受推崇的助学渠道。
二、助学贷款工作中的不足
(一)助学贷款政策宣传介绍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旨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虽然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实行“应贷尽贷”的原则,但地区间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介绍力度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甚至存在工作人员自身对助学贷款政策了解不透彻的情况,地方和高校对国家推行的学生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学生对高校助学贷款知晓度不够,学生家长往往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相关政策认知欠缺,对助学贷款申请流程不甚了解。有的学生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从初中起就放弃读大学的努力,因而学习动力存在明显不足并进而错失上大学的机会。同时,随着近年来非法“校园贷”的出现,有些学生由于对国家助学贷款优惠政策缺乏了解而误入一些非法“校园贷”陷阱,甚至出现有学生被公开裸照、被迫休学、被强迫进行性交易甚至跳楼自杀的恶性事件,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让原本就经济困难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二)助学贷款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还贷违约情况
自助学贷款政策施行至今,学生助学贷款还贷违约问题一直随之存在,这给助学贷款工作甚至是整个资助体系的良性发展都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实行助学贷款的初衷是希望在资助贫困学生的同时能够分担高校教育成本,实现资金流的良性循环,而助学贷款的还贷违约却成为破坏这个循环机制的关键因素,破坏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目前我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办,鼓励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4]。但是助学贷款还贷违约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因为目前助学贷款基本属于无抵押贷款,银行放贷原本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学生毕业之后流动性强,这给银行回收贷款增加了难度[5],加上助学贷款还贷违约情况会极大地影响到银行网点的绩效,因此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热情一直难以高涨。有研究显示,当贷款规模越大、借款学生还款周期越长或者是还款额度越大的时候,贷款的违约率就越有可能提升[6]。这一结论与银行的盈利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导致银行的贷款积极性进一步下降。
三、推动助学贷款良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政府的角色
1.加大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治贫先治愚”的科学论断,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助学贷款政策宣传不到位的情况,因此政府要加强这件宣传工作,尤其在乡村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家优惠的助学政策深入人心,争取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错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关于我国学生资助体系尤其是助学贷款政策的宣讲会,解读政策内涵,让学生和家长详细了解助学贷款具体优惠政策内容和申请流程,保障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且不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而放弃读大学的念头,帮助贫困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2.利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优化助学贷款工作流程
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贫困学生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并在平台实现有效对接,简化贷款申请流程,有效减少助学贷款申请中存在的弄虚作假情况,实现精准扶持,让更多有合理需要的学子获得资助。同时健全惩罚机制,多部门协同治理进一步细化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利用个人征信系统及时录入恶意还贷违约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发挥震慑作用,从而减少还贷违约情况,以实现教育经费的良性循环利用。2012年,教育部已经统一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助学贷款政策的信息化程度,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更浓厚的讲诚信氛围和形成更强大的约束力,提高学生还贷违约成本,这对于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有效落实具有根本性保障作用。
3.进一步增加助学贷款资助力度,扩大教育经费收入来源
推进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进一步增加,有利于提高风险补偿资金的额度,从而提高银行贷款积极性,让有合理需要的学生都能够顺利拿到贷款。同时通过政策激发社会资源调动的活力,扩大教育经费收入来源。根据表2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金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资助中所占比例尚低,社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因此政府要增加公共宣传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慈善捐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简化免税手续,通过多种调控手段增加资助来源,实现贷款来源的多元化。
4.加强国家教育经费的有效利用
对于在读书期间有学术成果的高校学生,国家可考虑制定相应的代偿政策 [7];对于面向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国家鼓励其毕业后先就业,工作后通过在职学习提升自己,这样有助于缓解教育财政压力,将贷款经费更大比例地供给需要继续开展全日制研究深造的科研类专业的学生。由于目前专业和学科有关的财政激励政策还不完善,生均经费标准在各学科之间差距较小,未能充分反映各学科的办学成本和社会需求差异[8],因此可以通过从政策上有倾向性地支持国家新兴产业学科,增加相关专业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同时,在当前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对于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贷款学生,可以适当延长其还款年限并给予相关补助,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将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实施。这样有利于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效防止读书返贫和读书致贫的情况出现。
(二)高校的角色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诚信教育
在我国助学贷款工作中,高校承担着资助育人的重要使命,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助学贷款还贷违约问题,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诚信意识转化成内在品质,让家庭贫困学生在享受助学贷款优惠过程中培育良好的诚信品德。一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将诚信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加强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构建诚信教育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系[9];另一方面,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诚信助学的氛围,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将诚信教育融入助学贷款体系,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讲诚信的行为,强化诚信意识。
2.细化学业考核指标,改进学业预警工作
高校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情况有监督之责,享受助学贷款的学生如果在校期间学业状况不理想,课堂出勤率没有保证,考试之前匆忙应付,甚至常出现考试“挂科”的情况,那就没有办法学到一身本领,自然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国外有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即GPA)与贷款违约率成反比[10],GPA每增加1.0,能够偿还的贷款金额就增加47美元,学业成就与毕业情况与改善还贷情况的关系呈显著相关。可见,好的成绩和学历有助于找到工资水平更高的工作,为还贷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有调查显示,目前存在助学贷款还贷违约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业状况不理想问题较为突出,还有中途辍学或拿不到学位,毕业之后就业难,收入水平低,生活负担重等[6]。可见,学生学业水平与其日后的职业发展关联紧密,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对在读学生的学习监督力度相对薄弱、学习要求相对宽松的情况,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读书期间对学习没有足够重视。很多家长和学生常常发现学生读了四年大学之后除了拿到一张文凭其余学无所获。这使得原本就家庭经济困难且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人才市场上更难立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助学贷款还贷违约风险。
因此,对于已经享受到助学贷款的学生,高校应该加强学习管理,提出更为明确和严格的学习要求,通过进一步细化学业考核指标来规范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例如,将每年助学贷款的发放与申请者前一年的上课出勤率和学业成绩挂钩。目前高校采取的发放奖学金等激励方式主要是对学业成绩优异学生的奖励,却未对学业成绩堪忧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参加过高中学习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普遍不存在太大缺陷,影响学生大学学业成绩和学术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再如,对每学年上课缺勤次数超过5次的学生取消本学年一切评奖评优资格,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需要向学院提交缺勤说明,学院可视情况扣除5%贷款金额作为院系“贷款奖励基金”,并在期末将该部分金额平均发放给贷款学生中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对于每学年出现期中、期末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则延迟给其发放下一学年的贷款,等到他们第二学期重修和重考相关课程且成绩合格之后再给其发放下一学年的助学贷款,同时扣除5%贷款金额作为院系“贷款奖励基金”,并于期末将该部分金额平均发放给贷款学生中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监督的目的不在于扣除贷款学生的贷款金,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广大学子从进校起就将重心放在学习上。为了加强高校的监督力度,国家可以对高校的监督管理成效采取激励政策,这有助于促使高校从制度上监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从根本上解决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的问题。同时,对于在校期间有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取得突出的创新实践项目成果的贷款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在给予相关奖励的同时减轻这些学生的助学贷款还贷压力,支持他们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致力于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创新实践项目的更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