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逻辑机理、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作者: 马闯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育人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内容天然同源、精神高度契合、目标追求一致。把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有益于学校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和高质量发展。因此,在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可以通过红色文化+课堂教学、 红色文化+田野考察、红色文化+数字赋能进一步提升“大思政课”建设效果,增强理论厚度, 拓展实践广度, 提高育人效度。

[关键词] 红色文化;大思政课;教育改革;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2-0068-06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2.0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各地各校要“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2]。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大思政课”有机融合,探索最大限度发挥其育人效用的实现路径,不仅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时代需求,更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独特优势,实现立德树人赓续红色基因的现实需求。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自洽逻辑

(一)内容天然同源: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契合

“大思政课”是加强当代青年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历史大课[3]。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大思政课”的天然教科书。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引领当代青年读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容精髓,深刻理解3个“为什么”。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教科书”,其中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带领万千人民辉煌奋斗的实践逻辑和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从哪里来的历史逻辑。另一方面,“大思政课”依托红色文化优化内容供给。“大思政课”传史育人,教学内容体现党的百年奋斗逻辑。“大思政课”本质上就是思政课,不是抛离课堂思政课的别的什么独立的课,是课堂思政课创新理念的新发展,具有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功能。2023年,中宣部、教育部对高校四门思政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教材内容与以往相比进一步优化,在内容上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予以充分体现,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予以充分体现。从2023年版教材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可以看出,四门思政课程与红色文化中蕴藏的核心内容天然同源。

(二)精神高度契合:红色文化与 “大思政课”精神内核相契合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奋斗实践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力量源泉。一方面,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内核。红色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内核,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正是对这一资源精神内核的整体性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筑和赓续,根植于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史实践,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从宏观看,这些精神包括革命精神、建设精神、改革精神和强国精神等抽象性表达。从微观看,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具象化表达。尽管红色文化样态呈现表达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实质上包含着共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核因子。另一方面,“大思政课”释放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动能。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功能是“大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大思政课” 善用社会大课堂打破伟大建党精神的时空限制,引领青年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实践主题下具象化的样态呈现[5]。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大思政课”与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核因子深度耦合。

(三)目标追求一致: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育人目标相契合

红色文化资源与“大思政课”育人目标追求一致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一方面,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用好“大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理念和关键抓手。从“大思政课”建设目标任务来看,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其目标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特别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高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方案总体要求,就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为立德树人铸魂。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百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发展,孕育出的一种独特文化精神及其物质载体,其中的“红色人物、红色物件、红色故事”更是中华儿女获取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实现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相结合,将红色文化纳入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要求,同时加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大红色文化在网络阵地的舆论宣传力度,让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呼应,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可以说,“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任务与红色文化的育人目标高度统一。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一方面,红色文化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鲜活素材。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厚重的物质遗存和宝贵的精神内核等内容是在具体革命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的,其中包含的大量党史文献、红色故事集、红色著作、红色网络载体等都是开发教学素材的优质内容,其内容素材与“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匹配、其价值追求与“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一致,为“大思政课”主体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方法创新,提升教学实效。红色文化既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又与具体实践相印证,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中,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政课教育形式,实现教学方式转变。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理念,打破“思政小课堂”教学机械灌输的传统模式,选择红色场馆或者重要革命事件发生地等作为“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场地,这样即可以拓展思政课教学载体,让实践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又可以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与感染力。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的有力武器。一是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的宝贵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助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优秀教育资源和生动的育人“活教材”;二是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民族气概、优秀的精神品格、伟大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独特且重要的社会资源,并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当中去,增强 “大思政课”教学客体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的坚定,离不开思想理论的坚定。要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转化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实际本领,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照亮新的赶考之路,用奋发有为的本领担当创造美好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肆意泛滥。历史虚无主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否定红色文化。因此通过深入学习和理直气壮宣传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尤其是通过这一过程凝聚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来有针对性地正本清源,是抵制错误思想的有力武器。近年来,网络日益成为历史虚无主义 “集散地”,各种错误思潮在中国大地“暗流涌动”,甚嚣尘上,恶意解读红色历史,解构革命英雄和历史事件。红色文化在与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文化的激烈斗争中,使青年学生深刻感受并且认识到中国过去种种历史的客观真实,并且同其他先进文化一道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压缩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文化的存在空间,直至使其在中国时空地盘上彻底消失。

(三)有利于学校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和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红色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底色。传承红色文化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立德树人的行动体现。学校肩负传承红色文化的内在使命,把红色文化传承好、转化好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体现了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红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地方红色文化特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丰富立德树人的内容体系,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要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发展步伐,引导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筑牢思想根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在“大思政课”背景下,传承红色文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动力。以红色文化资源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课题。将红色文化资源内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之中,建立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政府、社会、学校各类育人资源将汇聚成强大合力,构建深度融合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7]。“大思政课”之“大”就是要将协同一体的机制建设贯穿始终,将各类育人资源凝聚一体,形成育人合力。由此,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调动,越来越多的育人主体和资源参与到“大思政课”建设的进程中,并以此促动其努力开展更为自觉、更高水准的教育意义挖掘、利用与建设[8]。体系上的优化、载体上的夯实、形式上的多样,有助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一)红色文化+课堂教学,增强理论厚度

一是素材挖掘以丰富“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坚守“大思政课”课程属性[9],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一方面,讲好“大思政课”,离不开优质丰富的教学素材。“大思政课”之所以“大”,其中就蕴含了“开门办课、资源协同”的理念。“大思政课”建设不是“思政小课堂”简单的知识传授和理论讲解,更要注重生动鲜活的“社会大课堂”的资源作补充。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就是“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与“大思政课”内容同源、精神契合和目标一致,是讲好“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讲深、讲透、讲活”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讲好“大思政课”,要注重教学素材的挖掘与提炼。要从红色“资源库”中充分提炼和挖掘与“大思政课”思想内容和价值导向高度契合的红色素材,在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形式创新上持续用力。要借助案例、图片、音频、影像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多重方式,对红色文物、红色档案、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进行数字化挖掘采集和整理开发,通过创新性开发和创造性转化,使其进一步具象化、丰富化、立体化,使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进而形成教材、讲义、教案、课件等有效的教学资源。

二是学理研究以构建“大思政课”深度课堂。“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对教师而言把真理的味道讲出来的内在要求就是“讲深、讲透、讲活”,其关键在于加强学理研究,强化理论支撑。一方面,组建跨学科师资教研团队。围绕重大时代课题采取“历史+现实、理论+实践、课内+课外” 三个相结合的方法措施,既要注重深耕理论文本,又要积极探索研究。依托“思政小课堂”结合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走近“社会大课堂”,为“大思政课”教学还原历史真实场景,通过历史探寻、史料研究、现场体验,把历史转化为课程,让史料转化为教材,将现场转化为课堂[10]。另一方面,以学理研究的深度确保“大思政课”教学的厚度。“要将教材中高深、抽象的理论性的内容具象化呈现,以历史发生和现实存在的素材来支撑抽象的理论解释”[11],用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支撑思政课教学,阐释清楚理论中蕴藏的内在机理、思想实质、逻辑结构、精神内核,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2]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