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及其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启示
作者: 高琼 周远 惠彦渊[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以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基础,以道德修养的层次和境界为依据,将人格分为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并以君子、贤人、圣人为理想的人格境界,主张培育人的道德主体性,树立居仁求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胸怀天下的人格境界和担当精神。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意识的激发、健全人格的养成、道德自信和担当精神的确立、人格修养的提升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道德人格境界;理想人格;君子;大学生;人格修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3-0076-06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道德人格作为人们稳定而独特的道德心理品质组合系统,影响了人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方面面的表现”,“甚至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因此“道德人格培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网络信息化的广泛普及,大学生群体在享受物质便利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受到复杂的世界大变局的影响和各种社会思潮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产生了诸如价值观功利化、精神状态消极、理想信念淡化、人际关系紧张、身心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给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要“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3]。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包含宏阔的天人视野、立体的理论架构、理想的人格层次、完备的实践路径,其立足于主体内在道德人格的提升和外向道德规范的实践,具有面向新时代并回应现实问题的生命力,对于大学生人格修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的涵义以“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基础,以道德修养的境界和水平来划分人格层次,并以此确定人道层和天道层的理想人格境界。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对人们形成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儒家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其精髓是做人的道理,并由人将这些道理通过身体力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圣贤,理想人格的代表是尧、舜、禹、周公等古代贤人,修养的方式是依靠主体进行自我觉悟、自我挺立、自我提升的“为己之学”,教育目的是成就理想人格境界。所谓人格境界论,“就是儒家哲学的形上学,或者叫境界形上学。儒家的境界形上学彰显了人的终极性,但与生活世界并不隔绝,可以下贯到日常生活中去”[4]。因此,儒家人格境界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型的理想人格,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人的实践也是道德的实践。 儒家以道德的呈现水平,即德行的高低将人格层次划分为小人、君子、贤人、圣人四层,“君子、贤人、圣人以道德修养程度之差分为三级;君子与小人则因质而别”[5]。
(一)“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是人可以实现的人道现实层面的、与现实人最为贴近、在自然人中最具有实现性的人格典范,是超越了自然人的道德人,含有合理的自然欲求又超越了一般的自然欲求。仅在《论语》一书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107次[6],可见孔子对“君子”的重视程度。“君子”有多个层面的特征:一是以仁存心,即拥有“仁”的内涵和德行。孔子称赞“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7]。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8]二是舍利取义,求诸于己。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9],“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0],“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1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2]。三是有自然物质欲求,但取之有道、节之以礼、追求超越。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13],“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14]。四是具有责任担当,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5]。君子人格的综合特征则如孔子所言,“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16]。即君子的主要特征是:躬行践履、秉性仁义、行为忠信、道德高尚、知识广博、见识明达,行为一贯、守道不渝、自强不息。虽然看似平常,与普通人最为贴近,但普通人却很难达到,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二)“贤人”人格
贤人是富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是超越了君子人格的仁人和成人,是人们在现实中可以见到、可以实现的人格榜样,被人们崇尚和敬仰。贤人是君子中道德高尚、知识渊博、通达天地根本道理者,虽然超越了君子,但在人道层面也可达到这一境界。如《论语·子张》中提到的“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17],《易·系辞上》中提到的“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晏子春秋》中提到的“其正也,不失上下之伦;其曲也,不失仁义之理。道用,与世乐业;不用,有所依归。不以傲上哗世,不以枯槁为名。故道者,世之所以治也,而身之所以安也”[18]。贤人不仅要道德高尚,还要为社会行仁尽义,不独善其身,不独成其德,不沽名钓誉。对于贤人的综合特征,孔子也作出说明,“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19]。即贤人的主要特征是:好恶取舍与民众相通,品德合乎法度,行为合乎规定,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能使人民富有,谦虚恭谨,乐善好施,普济天下。贤人接近天道层,其道德高尚、言行自然如天道流行,超越了君子的人格境界,普通人以其为理想,难以实现,但也并非无法达到。
(三)“圣人”人格
这是儒家最高层次、最为完善的理想人格,是超越了君子和贤人的、至善至美的最高典范,是处于天道层面的最高理想境界。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20],子贡认为“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21]。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22],郭店楚简《五行》篇云“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23]。在《大戴礼记》中孔子指出“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又言“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究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惰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24]。即所谓圣人,是通达天地运行、万物终始的根本规律的,其自身的德行、情性与天道自然法则相融相通,与天地万物、世间万象融洽无间。可见圣人人格依天道流行,实现了道德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大道自然”“止于至善”,是最高层次的道德人格境界,也是儒家道德伦理的终极追求,超越了君子、贤人人格,根源在天道层,又归旨于天道之德。
(四)“君子”“小人”之辨
从人道现实层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境界可概括为“君子”,与之对立的人格层面则为“小人”。传统儒家中“君子”“小人”之辨以道德修养有无为标准,是人格与非人格的区分,也是道德修养的有无和高低的区分。二者之辨伴随着儒家义利之辨,在修养工夫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君子”有仁、怀德、求义,是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是儒家提倡和努力达致的理想人格境界。在内在道德主宰、主体道德修养、价值理想追求等方面均迥异于“小人”。“小人”则是偏私狭隘、虚伪无德之人,仅仅以个人功利的获取作为追求目标,是需要批判、克制和超越的非人格层次。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25],二者截然不同并对立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追求即在君子小人之辨中得以凸显。
“止于至善”的“圣人”理想人格统摄、遍照贤人、君子和自然人格,为自然人提供了完美的理想人格典范。“贤人”为接近天道层面、具有仁德和智慧的理想人格境界,依天道流行、据德依仁、自然流露、真诚无伪,普通人难以达到。“君子”则为人道现实层面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与普通人最为贴近,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以“君子”人格为修养的目标,以“小人”为对治、摒弃、超越的对象,在二者的对立、辨析、实践中实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的现实理想人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的宗旨是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以“君子”为现实世界的理想人格境界及工夫修养论的目标,其内涵包括仁、义、礼、智、信、中庸、文质彬彬、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在这几种品质中,仁、义、礼、智、信、自强不息这六要素在儒家君子人格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质,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
(一)仁义为本、立德爱人的价值取向
儒家认为做人的根本是“仁”和“义”,即内在的善性、仁德和外显的德行、礼仪。如《周易》中提到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26],《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7],以及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28],都意在说明,君子坚持孝悌仁爱的做人根本,担负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责任,所以称其为君子。仁义既是立人的根本,也是君子言行的内在根据。如孟子强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29],“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3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31],即是说,保存仁义善性,实践礼仪之道,才能成为君子。可见君子以“仁”为道德持守,君子的道德实践并非由外在的道德规范而产生,而是根据内在的道德本性、道德自觉而形成,并且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仁德、仁爱、正义的准则。具有仁德的君子以仁义充实于内,以德行显发于外,能在实践中做到谦恭宽和、诚信敏锐、惠泽众人、爱人敬人,成为德行的典范。
(二)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人格品质
《周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2],形容天道流行健顺不息。以天道为准则的君子也同样要自强不息、奋发勇为、永不停滞,这是源于天、赋于人的使命和责任。此句极其形象地表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人格上的勇气和精神,历代真儒无不将自强不息精神作为立身之本、为人之要。如孔子提到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3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4]。再如《周易·乾》中形容“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35]。又如荀子说“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以积而致也”[36]。可见君子人格气度的养成既需勤奋谨慎,又要终日以为学进德为要。将自强不息、刚健笃行、坚忍不拔的人格品质贯穿到儒家主体道德实践的整个过程之中,这也是构成理想人格境界价值的要素。坚持“刚健笃实”“日进其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遵道而行”“积善不止”“一以贯之”,不可“自暴自弃”“半途而废”,这些皆在强调主体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重要性,与天地生养万物之德相应。人心“几希”之善,面对自然欲求和物欲蒙蔽,只有做这样的努力,才能在主体内在道德性上有所进境。
(三)厚德载物、诚实守信的人格气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7],“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38]。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君子要像大地滋养、承载万物一样,宽厚无私、负载万物、恩德推广,包容万事万物。“厚德”是在“明德”的基础上对道德操守的坚持与笃行,笃实的德行是人立于天地之间、区别于动物的规定性,也是君子承担使命、担当道义的前提。君子所具有的深厚道德修养包括儒家道德的重要方面:“仁、义、礼、智、信”“诚”“谦虚”“仁爱万物”“大同无私”“天人合一”等。其中诚信是君子的重要品质,《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周易 · 象》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39]。可见,真诚无欺是天道流行的品格,君子是“诚之者”,以天道的中道自然为理想,既要有宽厚的德行、诚信的品质,又要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进德修业、修辞立诚,内以仁义为本、外以诚信为要,努力达到自然发用、从容中道、宽厚无私、容载万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