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发展的困境与纾解:基于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的分析
作者: 许杰 唐爱民[摘 要] 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理论为思考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纾解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纾解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发展中出现的诸如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规范的偏差、学生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立场相割裂、学生自主性过强与道德权威的冲突以及德育资源丰富但整合不力等困境,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需要着力培育学生对集体的社会依恋感,需要促进学生自主自决的道德意识的养成,需要不同德育主体协同促进各类德育资源的整合。
[关键词] 涂尔干;道德三要素;高校德育;纪律规范意识;道德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3-0070-06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11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在19世纪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形成的,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余波则是其理论形成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当时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安,道德失范乱象丛生,涂尔干深为道德失范行为与混乱的社会秩序所苦,重建社会秩序成为其理论探讨的主题。正如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所说,“道德教育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讲座主题,不仅因为道德教育一直被教育工作者视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且因为道德教育问题在今天尤为迫切需要解决”[1]。当时法国旧的社会秩序分崩离析,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并不主张恢复各种古老传统来重建旧的社会秩序,而是主张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与工业社会特征相适应的新的社会道德秩序[2]。这种新秩序对应的是一种非宗教的、理性的道德秩序,涂尔干期望通过构建这种理性的道德秩序进而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从而恢复法兰西昔日的荣光。涂尔干在分析道德的社会事实并着手建构理性的道德秩序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长期以来道德与宗教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因此无法直接清除掉所有与宗教相关的内容。要解决此问题,就需审视道德要素以发现隐藏在宗教外衣下道德的基本要素。基于此,他提出了道德的3个要素:纪律精神、个体对社会的依恋、个体的自主或自决。当前,受数字化迅速发展与多元文化交织的影响,高校德育环境呈现虚实相融的特点,而相较于传统的高校德育对象,当前时代德育对象的认知、思维与情感模式都发生了剧烈变化,由此高校德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特别是道德三要素理论,仍然蕴含着时代价值,对纾解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理论与高校德育实践的对应性分析
涂尔干被誉为“当代道德教育之父”,其道德教育理论因率先运用社会学方法而颇具洞察力与创造性。尤其是在其代表作《道德教育》中,他着重论述了道德的三要素,以及怎样将这些要素诉诸道德实践。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理论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实践仍然具有理论适应性。虽然其德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如过分夸大科学教学与惩罚的作用等弊端,但总体而言,其理论对于纾解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实践中的困境、消解高校学生道德失范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道德的首要要素是纪律精神
涂尔干研究道德问题首先从下定义开始,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都有其共同的方面,由预先决定行为表现的行为规范体系组成,这些规范规定着一个人在既定的情境中应该怎样行动。所谓举止得当,就是在良知上服从。由于人们面对的生活情境与关系是不同的、多样的,道德在相对常规性之上还有特殊性,即权威观念,后者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前者。涂尔干认为道德不只是一个习惯行为体系,而且是命令体系,我们出于尊重而服从道德训令,即道德权威。不言而喻,出于尊重,我们必须服从源自科学和实践经验的权威,它制约着我们的行为。在这种强制性规定下,道德使我们的行为符合规范的框架,消除了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形成了有效规范的社会秩序。更进一步,涂尔干认为对规约性的偏好和道德权威的概念是统一的。二者的统一来自一个更复杂的概念,就是纪律的概念[3]。道德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其首要要素,即纪律精神,其内在要求人们遵守常规的规范。只有个人能够将自身限制在明确限度内,他的道德才能健康发展,并且免受不道德的影响,他就能够养成自我支配和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从而维护社会健康的道德秩序,与他人和谐相处,不侵害他人利益。道德规范也会保护个人的利益不受他人干预。生活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机制,因此只有在自我控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道德纪律[4]。涂尔干认为道德是一个广泛的禁忌体系,即道德的目标就是限制和约束人们的自我,使行为应该而且必须正常地发生。只有按捺住儿童的欲求,确立儿童欲望的合理限度,借助此限制规范儿童的行为活动,才能实现儿童的道德健康。这只能诉诸纪律精神,而不能求助于无限的权力、知识或财富。纪律精神是对个体正当行为的规制,帮助个体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服从纪律精神支配,接受合理的限制,可以收敛学生的激情、欲望与习惯,使我们服从法律的约束,从而培养健康的人格,继而实现人健康的本性。
(二)道德的次要要素是个体对社会群体的依恋
在回答什么样的行为会被称赞为是道德的这个问题时,涂尔干首先根据人类行为的目的来区分人类行为。据此,涂尔干认为人类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个人目的的行为,另一类是与个人目的无关的行为,称之为非个人目的的行为。个人的目的是更好地维持生命、发展和强化个体自身、满足个体知识和情感上发展的需求等,无论这些目的是什么,只要他的行为指向行动者个人的目的,该行为都不具有道德价值。涂尔干认为,道德行为总是追求非个人的目的,更进一步,他提出道德行为指向超个人的、由个人的联合所形成的群体——社会。于是以社会为对象的目标也就是道德目标,合乎道德的行动也就是根据社会或集体利益而行动。一言以蔽之,道德行动在个人之上,社会领域的起点即道德领域的起点。只有当一个人朝向高于个人目标的目标活动时,只有当他成为一种高于他自身的个体存在时,他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基于对人们行为的划分与注解,涂尔干提出了道德的次要要素——个人对社会群体的依恋。涂尔干认为在个人以外有一种精神存在,它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凌驾于个人之上,这就是社会。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产物。我们所有最美好的事物,我们所有更高级的行为方式都来源于社会[5],诸如语言、科学等。个人与社会并非对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只有个人投身到社会之中,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社会大于个人且超越个人,与此同时社会也走进了个人、围住了个人、在个人里面,个人与社会完全融为一体,个人的物质与精神机体都从社会中汲取营养。涂尔干认为,社会的道德需要符合集体的理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儿童与其周围的社会重新合为一体[6]。学校承担的是“道德代理人”的职责,使儿童能够系统地学会认识和热爱祖国,使其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要完成道德行为,就必须辨明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个人既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也不能过于追求社会的利益而牺牲个体。涂尔干认为要做出道德行为,就必须把握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个体要接受社会的规范与约束,也要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依恋感,从而实现自我本性的完善。个体对社会群体的依恋与纪律精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集体存在是满足权威的必要条件。道德权威的根源是社会,我们所有的道德良知和信念都来自社会,反映着社会[7]。一方面,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与限制我们,使我们遵从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给我们仁爱,我们可以从社会中汲取道德和智力养料。个体若要摆脱自身被社会约束的枷锁并不现实,但个体可以在不断依恋社会的前提下努力去实现个体自由。
(三)道德的第三个要素是个体的自主或自决
无论是纪律精神还是个体对社会群体的依附,都在强调道德实在外在于个体的社会性[8]。只有个体融入比自身更宏大的社会存在,才能做出道德行为,同时个体才能实现道德健康。从表面上看,似乎道德行为只是个体冷静地接受社会的规范,服从社会的权威,但涂尔干认为道德法则拥有一种独特的原则即意志自主。在实现道德的过程中,个体需要服从社会绝对的规范,同时个体也应主动追求一种道德理性。个体的道德良知反对个体过于依赖社会权威或规范,涂尔干认为个体要自主地去从事某种行动,自愿地服从某些法则,否则道德根本就不存在。若用以限制和约束我们的法则是强加给我们的,那么我们就不是自由的,不自由的行为即非道德行为。我们必须承认,道德良知要求我们将行为的道德性与行为者的自主性结合起来。为避免社会权威或规范完全遮蔽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涂尔干提出道德的第三个要素——个体的自主与自决。在涂尔干看来,要合乎道德地行动,仅仅依靠遵守纪律和效忠团体是不够的[9]。一方面,个体完全遵从社会权威所制定的规范,个体就被限制和约束,因而个体是不自由的,那么个体所遵守的也不是道德;另一方面,个体片面地从社会中索取,而不考虑社会的需要,这样的行为也不是道德的。总而言之,片面服从社会或忽视社会的行为,都不是道德的。为消解此矛盾,涂尔干提出了培养个体的自主与自决。这种自主,即个体在纪律精神的限制与个体对社会的依恋的综合作用下,用自己的道德理性作出判断,做出道德行为。自主精神是我们自觉获得的,它要求我们拥有道德知识,理解道德规范,明晰自身道德行为,以自身的理性认识道德的真正内涵。无论是遵守社会规范还是忠于社会理想,我们都必须了解我们行为的原因,并尽可能清晰、完整地理解这些原因[10]。当个体自愿遵从社会规范时,道德规范就不再是一种强制,因此区分道德与否的关键就在于个体是否自愿地遵从基于自己理性的道德判断。当个体拥有了自主精神,就可以在纪律强制与个人自由之间作出平衡,进而使行为符合道德。个体内心自愿向往道德规范,这便是个体的道德理性。
(四)涂尔干道德三要素在当前高校德育实践中的适用性
由此,我们就厘清了涂尔干关于道德的3个要素——纪律精神、个体对社会的依恋以及自主或自决。由涂尔干道德的三要素,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到涂尔干理想中的“道德的人”的样貌。在道德的三大要素的基础上,涂尔干提出,道德必须服从于特定时代的特定社会,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价值意蕴也不同。藉于此,笔者思考:涂尔干道德的三要素在当前高校德育中是否仍然适用?客观来看,涂尔干所提出的纪律精神、个体对社会的依恋以及自主或自决精神在当前高校德育实践中仍然适用。
其一,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仍然要培养学生的纪律规范意识。涂尔干提出,道德的首要要素是纪律精神,其内在要求是个体需要服从于常规性的偏好与权威观念。当下时代,多元的文化价值观相互涤荡,大学生又处于信息获取的前沿,极容易受到众多价值观的感染,这就可能导致大学生在思想上的懈怠与行为上的放纵,尤其是当前道德空间出现虚实相融的境地,大学生更容易以虚拟身份产生道德失范行为,而忽视道德规范的约束与限制。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亟需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规范,接受纪律的约束与限制,使道德行为合理发生,从而促进个体实现道德健康与幸福。因此,大学生懂得自觉遵守纪律,不仅是对大学良好的道德秩序的维护,也是对社会上其他主体的尊重,且有利于个体道德理性的健康发展。涂尔干认为,权威观念是纪律精神的底线保障。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与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高校道德教育仍然需要培养学生的纪律规范意识并强化学生对道德权威的内在认可。
其二,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仍然要培育学生对集体生活的依恋感。涂尔干认为,个体做出道德行为的关键一步还在于辨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由此就必须培养个人对群体的依恋感、认同感,使个体热爱社会并与社会相联结。但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学生对集体主义嗤之以鼻,反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泛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关心个人而忽视集体的利益,导致道德失范行为频发。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道德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与强迫,道德教育要引导个体发自内心地理解道德规范,提升道德智识从而做出道德行为。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属的集体,通过让学生参与集体生活以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共同的感情与共同的行动将促使学生对集体更为依恋。同时,进行德育的主体需明确这种学生对集体的依恋并非使学生放弃个人权益,集体与个人之间也绝非对立的关系,学生个人融入集体生活不仅是在行动上,而且二者在情感上也要相互融合。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缺乏与个人主义的泛滥,高校道德教育仍然需要培育学生对集体生活的依恋感。
其三,当前高校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对自主自决的新理解。自主与自决是涂尔干提出的道德的第三个要素,涂尔干认为无论是遵守社会规范抑或是忠于社会理想都是外在于个人的,只有个体以自己的道德理性作出道德判断,发自内心地认同道德规范的内容并自愿地从事道德行为,此行为才算得上是道德行为,因为此过程中有个体自主的道德理性的参与而非任何外在势力的强迫。但是在当前大学教育中,我们发现似乎这种理性的、自主的道德意识正是大学生所缺乏的,学生只是出于校规校纪等强制性的规定而适当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同道德规范。学生只是单纯地屈从于权威,因此学生的许多行为也谈不上是道德行为。针对当前大学生自主与自决的道德理性的缺乏,高校道德教育亟需引导学生形成对自主自决概念的新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使学生以自主的道德理性参与集体生活,在个人与社会的融合过程中深刻理解道德规范的真正内涵,明晰遵守道德规范与从事道德行为的真正理由。由此可见,涂尔干关于道德三要素的理论为我们明晰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纾解提供了适宜的理论支持。
二、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