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侯天凤 姜仿 喻敏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策略研究0

[收稿日期]2024-04-01

[基金项目]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Y2022ZQ14)。

[作者简介]侯天凤(1989-),女,四川邛崃人,硕士,中小学一级教师,大邑县南街小学科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理论与管理、基础教育。姜仿(1990-),女,四川大邑人,中小学二级教师,大邑县南街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喻敏(1987-),女,四川大邑人,中小学二级教师,大邑县南街小学德育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小学德育。

[摘  要]作业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有利于突破作业困境,推进“减负提质”的实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基于“双减”的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应坚持“减负提质”的根本原则、“学生发展”的核心原则和“问题驱动”的设计原则。作业设计要立足根本,明确项目主题;以概念为引领、问题为驱动,通过向内充实、向外延展及整体融合的策略不断丰富项目内容,优化项目设计;搭建情境支架、方法支架和团队支架,推进项目实施;让学生展示交流,并耐心倾听,做好项目评价,助力学生综合发展与终身成长。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作业设计;减负提质;问题驱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4-0127-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4.019

随着社会的演进与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中的作业问题备受重视。作业既是课程教学、评价的载体,也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其设计和实施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发展[1]。然而,长期以来大家主要把作业作为提高考试成绩的工具和手段。课程改革推行数十载,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改观,但作业改革依然发展缓慢[2]。“随意布置”“数量替代质量”“拿来主义”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出现课业负担过重、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学习效率越来越低的现象[3-4]。最后陷入“做得最多,了解最少”的境地,导致作业“高耗低效”,作业问题积重难返[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明确了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十条要求”,强调作业的育人功能,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6]。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中指出,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推进立德树人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对学生作业的总量、时长、质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7]。“双减”“五项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实施是重塑全民教育价值观、重建教育体制机制、尊重科学教育规律、让学生回归学校教育的过程,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让学校进一步认识到要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关注和重视作业问题。

作业的功能和价值始于设计、终于实践,科学、有效地设计与实施是落实“双减”不减责任、不减质量、不减成长的关键,更是作业发挥育人价值的关键。“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研究有利于探索并突破作业困境,推进“减负提质”,促进课程目标落实,助力学生素养发展和全面终身成长。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与困境

课题以N小学为例,从对作业和作业设计的认识、当前作业设计现状与问题、师生和家长对作业设计的期望和满意度等多维度进行调查发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与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现有作业设计方式不能适应“减负提质”的要求

调查中,绝大部分老师认为学生能在60分钟以内完成当日作业,但家长认为孩子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仅占36.15%。有45.83%的老师认为学生对作业的体验感差,没有获得感和成就感;57.14%的学生认为作业量大,要做很久;60.77%的家长认为简单机械抄写类作业太多。实践中出现了“用作业数量代替作业质量”的现象,忽视了过多作业给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及危害。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与非教学任务下,老师们疲于应付,在设计作业时对教辅资料产生较多依赖。“拿来就用”成为不少老师的希望和惯性操作,忽略了学生的真正需求且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甚至导致了家长的焦虑,衍生出学生放学后还需要上作业辅导班的现象[8-9]。学生作业压力和负担进一步加重。此外,单纯以数量为核心的作业安排,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10],体验感和获得感降低。

重数量、轻设计的作业设计模式,不能适应当下“减负提质”的政策要求,反而容易因低效的作业设计和过重的作业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现有作业设计方式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形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语文课程的实施应紧紧围绕课程基本理念和核心素养展开,其将小学划分为3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每个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又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4个版块。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学生语文学科的思维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小学语文学习的各个目标,具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重点任务,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难以达到的。作业是学生通过教学之余,利用非教学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的重要手段。然而,调查发现有45.83%的老师会布置书面抄写类作业,但有75%以上的学生反映每天回家有抄写默写类书面作业;关于学生最不喜欢的作业类型,抄写字词占52.17%;默写古诗名言占11.3%;听写占6.93%。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读记类作业,且有一半以上学生喜欢综合性、难度适中的作业。41.54%家长喜欢精选或精心设计的作业,希望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练习类作业;40%的家长希望作业情境化,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关键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布置作业时,45.83%的老师选择课本要求掌握的字、词、句与课后习题;20.83%的老师选择练习册等教辅资料;老师自己选题并组合的、自主设计的较少。在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受关注,作业设计能力相对被忽视[11]。作业的布置多是教师根据个人意愿,以课后任务和教师教学经验为主,缺乏指导。作业设计注重“识字与写字”课程目标的落实,但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3个方面的相关设计内容较少。作业设计重基础夯实,综合性与探究性内容不足,对学生语文学科思维方法的引导、迁移和运用不足。学生简单机械地写作业,缺乏语文情境与活动,很难培养和形成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三)现有作业设计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时代的共产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身心健康、德学兼美、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品格养成、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育。然而,老师们进行作业设计时对综合性、情境化内容的设计较少。读记、抄默类作业有利于夯实基础知识,但缺乏深度、内容较单一。作业机械、枯燥、无趣,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写作业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不足,思考与探究不足,实践较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关乎学生终身成长所需的能力,无法通过单一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得到锻炼。学生爱国、友善、协作、感恩等良好品格与正确价值观,也很难在缺乏参与和体验的作业中逐步养成。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基本原则

近年来,作业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之一[12]。作业有利于“巩固课堂学习内容”[13],也有利于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14],学生可以借助作业反馈来调节学习的方向与重点。国外一些地方还利用社会实践、服务等综合活动类作业,评判学生的“成就潜能”[15]。跨学科作业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迁移能力,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要注重学生学习资源的重整和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16-17]。项目式学习则有利于促进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入,“是基于项目以作品为导向的、整合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活内在动机、合作探究、参与实践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样态”[18]。一些老师从习作、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古诗词教学等方面进行了项目式学习探索[19-22]。整体单元理念下的项目式学习,首先要明确知识目标,其次要注意对单元的整体把握,最后还需关注学生,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23]。在实践中,项目式学习与作业设计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聚焦现实问题,并以任务为驱动,在真实情境中积极利用相关知识探索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提升[24]。汲取当代教育在作业设计探索上的理念与经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3个基本原则,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促进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问题的解决,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和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

(一)坚持“减负提质”的根本原则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首先应该遵循和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即在控量、提质和增效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严控作业总量。结合学生年段特征,严格把控学生作业总量,协调作业完成时间。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可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适当设计综合类、探究类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布置需要各学科老师协调总量,在保障作业质量的情况下,确保各科作业总量不超,学生能在60分钟内完成。此外,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以项目为驱动,内容更丰富,在单日单次作业的基础上,项目式作业可考虑单元或重组单元的、短期或中长期作业,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达到预期目标即可。二是提升作业质量。作业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的巩固复习,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内化、迁移、拓展和运用,并在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自主学习和成长。作业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作业质量越高对学生越好。因此,提高作业质量是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和布置时必须关注的重点。作业质量的提高并不是机械地加深作业难度。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基于学生已学和已有经验,运用科学先进的作业设计理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学,整合丰富而适宜的作业资源,运用项目式的作业设计方法,设计内容丰富且有价值、难度适宜的作业,是进行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必要的思考和步骤。这样才能尽可能发挥作业的最大功效,让学生能够通过作业获得更好的成长。三是增强作业效果。作业内容上,要积极整合课内外资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问题为驱动,并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作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持续关注和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项目。作业的范围和类别取决于作业要实现的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可设计课前作业、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可以是课时的、单元的作业,也可以是跨单元的作业;可以是基础铺垫式作业,也可以是巩固提升类作业,更可以是综合拓展类作业;可以是单一语文学科的项目式作业,也可以是跨学科的项目式作业。作业时间上,不拘泥于每天单次完成,但在作业过程中,老师需要通过具体行动或子任务单等形式,做好作业跟踪和引导,以确保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作业方式上,要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沟通分享等,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锤炼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在作业情境中感受、体悟,逐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坚持“学生发展”的核心原则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并不是披着项目外衣的花式作业,其对作业质量的要求更高。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必须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基于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综合发展。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可以是单元内的,也可以是跨单元的,甚至可以是教材外的拓展内容,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每本教材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的重要参考。作业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实施与评价等都应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综合发展。不管是综合性作业、探究性作业还是巩固性作业,都应该与学生所学相呼应,以发挥巩固课堂所学、拓展知识、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从而保障作业质效。

(三)坚持“问题驱动”的设计原则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以问题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作业设计时聚焦核心问题并围绕问题序列展开,有利于学生快速高效地把握作业目标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更精准地完成作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发展。通过作业前的项目发布,学生能够快速地认识到“这是一个什么项目”“项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解决核心问题,有哪些系列问题需要去攻克”“要完成作业,我需要做什么”等问题,从而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做哪些作业准备,合作团队成员如何选择等。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探索新知、巩固已知,更有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在作业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