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青年学生信仰的理性透视与教育机制探究
作者: 王琦[收稿日期]2024-08-2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时代高校青年学生信仰形成规律与教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2316)。
[作者简介]王琦(197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摘 要]有效开展网络时代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是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课题,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信仰总体处于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但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变性、盲从性等特点。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点及其对青年学生信仰的影响,有必要从社会、学校、学生3个层面出发,详细分析网络时代影响青年学生信仰形成的主要因素,并积极探索青年学生信仰的教育机制构建。构建网络时代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全面领导机制、学生信仰状况的评估机制、学校教育的引导机制、网络环境的监管机制,以提升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信仰。
[关键词]网络时代;信仰形成;青年学生;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104-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16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的信仰状况体现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科学信仰教育面临全新挑战,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全方位地影响了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科学信仰的确立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应厘清青年学生信仰状况的特点和信仰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加强青年学生信仰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网络时代青年学生信仰状况的理性透视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影响了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动机,还深刻影响了青年学生的信仰状况。从总体上看,青年学生的信仰状况处于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但也呈现多元化、多变性和盲从性等特点。
(一)青年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
在网络时代,社会思潮传播呈现广泛性特点,加之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青年信仰呈现多元化特点。在互联网上,只要能够善用新媒体技术和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普通人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甚至成为特定思潮的引领者和散布者。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专家、精英,还是普通网民,都可以成为特定思想观点的代言人,甚至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大批信众,这些观念容易对思想还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产生一定影响。此外,以传播接收者的视角来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使青年学生拥有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信息选择空间,青年学生能以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成本接触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也更容易因为信奉某个网络中出现的人物从而信赖某个思想体系。从影响青年学生信仰形成的互联网环境来看,青年学生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从选择信仰上来看,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井喷式出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青年学生难免接触和浏览这些含有不良价值观的信息,长此以往,青年学生的主流政治信仰容易淡化。从信仰确证的深入程度来看,青年学生信仰的形成是一个从怀疑到确证、从片面到全面、从困惑到坚信的思想矛盾过程,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影响着青年学生信仰的确证。可以说,在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尽管青年学生信仰状况总体上呈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接受和认同,但也呈现出复杂性趋势。从实然状况看,青年学生的信仰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绝大部分学生把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精神追求,但也有极少数学生把神灵作为精神慰藉和抚慰心灵的良药。针对这些现象,需要加强对青年学生信仰的正确引导。此外,青年学生对信仰的表达方式也呈现多元化,一些青年学生通过文本、视频、图片等形式,将自己的信仰观阐述和发表在网络上,也有的学生通过参与微博群组、豆瓣群组等群组讨论的方式来表达某种信仰追求。
(二)青年学生信仰呈现多变性
在网络时代,信息生产的即时性和传播的便捷性致使青年信仰呈现出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伴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步入融媒体时代,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再加上新媒体传播门槛较低,信息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扩大了思想观点的传播机会和自由度,使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信息。在这种网络环境中,拥有传播媒介的个体和组织能站在传播链条中的一个核心点,及时有效地把新生成的信息快速传播出去,一波又一波的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态势,出现信息流动速度快和更新速度快的现象,人们会被迫接收更多的信息和内容。青年时期是个体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正处于信仰觉醒和确定的阶段,这一时期,青年学生还没有完全确定自己毕生所追求的信仰和信念,处于寻找和探索的阶段,更趋向于向外学习和认识信仰,尤其是从最频繁接触的信息着手探求自己的信仰。上网浏览信息已然成为青年学生尝试接触不同信仰和思想观点的重要方式。青年学生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充足信息资源,在海量的信息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也深受庞杂信息的影响,尤其是在确证信仰的过程中,容易改变自己对某一事物、理论、观点的看法。此外,青年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思想观点,对多样化的思想观点较为渴求,对新思潮、新文化的包容度和接受程度都比较高,面对新的思想观点,其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和理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波动性。
(三)青年学生信仰趋于盲从性
在网络时代,大部分青年信仰是趋于理性的,但少部分青年深受网络圈层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信仰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随着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多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主体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立场观点等个性化要素在网络上自主建立和自由选择网络圈层。这种网络圈层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模式,人们以网络媒介为纽带,能够较为便捷和最大限度地保持联络和形成稳定的圈层关系。青年学生作为集聚网络圈层的主力军,依赖特色鲜明、凝聚力强的圈层来彰显个性、交流情感、表达诉求。可以说,圈层成为青年学生在网络空间寻找群体归属感和满足自身身份诉求的重要场域,也是青年学生信奉某一思想和事物,并展现其价值信念的关键场域。青年学生偏向于在自己所属的圈层发表观点、倾诉情感、达成共识,且在迎合性算法的推动下,“信息茧房”就会形成。“信息茧房”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少部分青年学生就会被束缚封闭在“信息茧房”里,在就某一特定事件和话题发表观点时,由于圈群具有同质化特点,青年学生对某一事物体现出的价值观就会得到强化,甚至导致青年学生信仰的偏执化。同时,人们对某一价值观进行反复表达和重复传播会致使一部分青年学生更容易在无意识状态下或非理性状态下接受和依附圈层内的价值观念,致使这些青年学生形成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的信仰。此外,在封闭的网络空间里,圈层的排他性凸显,青年学生长时间接触圈层内的价值观念,一旦出现与圈层不同观点的声音,圈中人就会否定和批评这些差异化的观点,自觉地维护圈层的立场,甚至与其他圈层对立,这样会导致青年学生对真理呈现虚无主义态度,无法客观理性地形成自身的信仰。
二、网络时代影响青年学生信仰的主要因素
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信仰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分析青年学生信仰状况和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梳理和分析网络时代青年学生信仰形成的主要因素,能够为加强青年学生信仰教育机制构建提供依据。
(一)社会层面:网络环境是影响青年学生信仰的基本因素
随着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的迅速普及,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学生信仰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2]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加强青年学生对主流信仰的信奉,但泥沙裹挟的网络环境会造成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混乱,动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面临的国内互联网环境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发生了广泛的变化,同时也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互联网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深刻影响了青年学生信仰的形成。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不断通过互联网加大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力度,一些国家利用其互联网领域的先进技术不断加剧意识形态传播的隐匿性,不断传播诱导青年学生接收错误观点,导致网络上关于抹黑领袖人物、诋毁历史英雄、攻击党的领导等言论大肆传播,持续不断地扰乱互联网环境,使得网络环境被虚假信息充斥,进而影响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拥护。
(二)学校层面:信仰教育是影响青年学生信仰的关键因素
学校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影响了青年学生信仰的形成。学校是青年学生的集聚地,是思想最丰富、思维最活跃、网络技术应用最快的地方,也是开展青年学生信仰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把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媒介作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这些媒介信息具有传播快速、短小的特点,青年学生长时间依赖和借助微媒介来查找资料、搜索信息、浏览信息,容易使自身的思维习惯趋于碎片化、浅层化,这样不利于青年学生对信仰观念的系统性认知和学习,再加上知识和经验的限制,青年学生难以确证自身的信仰并自觉坚定信仰。因此,学校开展有效的信仰教育十分关键。就学校教育现状来看,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影响了青年学生信仰的形成。其具体表现为:根据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信仰教育内容。学校亟需开展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的信仰教育,引导学生对信仰的科学性、系统性、真理性的学习,这利于纠偏新媒体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提升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对此,学校需要紧密结合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规律,注重提升运用微媒介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把新媒体作为一种开展信仰教育的重要手段,帮助学生探寻和建立信仰。
(三)个人层面:媒介素养是影响青年学生信仰的重要因素
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影响其信仰的形成。互联网时代是青年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黄金时代,发展机会和空间前所未有,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是青年学生提升信仰认知及确立信仰的关键因素。青年学生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需具备两个能力。一是具有筛选海量信息的选择能力。面对互联网上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资源,青年学生应具备辨别和过滤信息的能力,经过自身理性判断之后,能够主动识别、质疑、核实、否定互联网上虚假的负面信息、错误的价值观念、夸张的网络谣言,自动屏蔽危害性的信息,自主选择和接受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这无疑有助于青年学生汲取和学习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具有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当前,互联网上显现出极度追逐热度,推崇“流量至上”的现象,青年学生频繁使用的网站和社交媒介也受其影响。在“流量至上”的驱使下,人们的想法、立场以及价值观都异化成了点击量、点赞量、转发量或者“打赏数”等流量指标。此外,网络上的一些博主为了最大效度地迎合用户、博取眼球、保持热度,通常将与理想信念有关的内容与话题片面化,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政治话语表达被“断章取义”“过度解读”,从而致使信仰庸俗化、非理性化的现象频繁出现,使得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困惑和质疑。青年学生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理性能力,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反思网络中的乱象,自觉抵制各种负面信息,这有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
三、网络时代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机制构建
在互联网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必须重视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机制构建,确保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
(一)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学校职能部门的信仰教育协同机制
学校是开展信仰教育的核心力量。网络时代青年学生信仰教育机制构建,应该完善学校各部门协同机制。这是网络时代青年学生信仰教育构建的根本机制。学校要从加强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出发,通过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的组织领导,形成各职能部门协同机制。学校内部主管部门是开展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学校开展信仰教育起到组织领导作用。学校主管部门尤其是党委要结合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通过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在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组织领导、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分工负责的协同机制,着重提升信仰教育的协同性。对此,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工作,把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作为长期性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学校相关行政部门要建立信仰教育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和相应职责,进一步落实学校信仰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学校党政部门尤其是主管部门还要定期到学生群体中走动,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现实状况,认真研究和分析青年学生信仰教育需要改进的方向,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青年学生信仰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注重纵向衔接,构建各学段信仰教育的沟通机制
如果说构建学校各职能部门协同机制侧重于学校内部的横向协同,那么构建各学段信仰教育的沟通机制则是侧重学校间的纵向衔接。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针对不同学段的成长发展水平做好信仰的沟通教育工作,不能出现“小学讲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中学讲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学讲做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等信仰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倒挂现象,同时也不能出现信仰教育内容断层、重复或缺失等现象。做好网络时代青年学生信仰教育,必须构建各学段信仰教育的沟通机制,推进大中小学信仰教育的一体化建设。要形成不同学段信仰教育的沟通机制,通过建立不同学段信仰教育的沟通机构来准确把握每个学段青年学生信仰观的状况和特点,及时察觉青年学生信仰的变化趋势。青年学生的信仰世界还没完全形成,少部分青年学生对信仰的认知和情感并不是长期不变的,而是呈现出波动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为此,各学段教育者要善于形成信息分享和协调沟通机制,利用网络技术观察和记录青年学生的信仰状况,抓住青年学生思想较为活跃、情绪较为起伏的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共同分析影响青年学生信仰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使不同学段的教育者从总体上把握各学段学生的信仰发展状况,进而更好地安排自己负责学段的信仰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好相应学段的信仰教育衔接。总的来说,通过建立构建各学段信仰教育的沟通机制开展追踪调查、评估分析,可以充分把握青年学生信仰状况,这有助于各学段全面把握青年学生的信仰状况,充分了解青年学生的信仰需求,进而提出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能够使信仰教育更好地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增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