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共同体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 赵颂平

高校德育共同体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0

[摘要]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起来。课程思政有其生成的内在机理,它是一个政治属性的价值共同体、协同优化的关系共同体、目标一致的实践共同体。协同、生态、系统3个视角是德育共同体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应从构建合作与融合的协同体系、具有“大先生”情怀的生态体系、有反馈与优化功能的系统结构3个维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到一个体系更加健全、合力更加充分的阶段。

[关键词]德育共同体;现实壁垒;协同体系;生态体系;系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2-007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2.012

德育共同体是一个实践上的概念,要求共同体中各要素之间能够良好的沟通、融洽、理解和配合,并形成共同的道德信仰、价值认同以及德育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之外的其他各类课程所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专业教师所要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未被充分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效应尚不明显,思政课的“孤岛现象”还较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运用共同体思想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也强调:“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因此,从高校德育共同体视域来研究课程思政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论述。

一、德育共同体:课程思政生成的内在机理

德育共同体深化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文件的形式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和各类育人主体的育人功能。这一规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高校的意识形态属性,以“三全育人”、协同育人为载体途径,着力构建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交互性和集体协同性的“德育共同体”。将课程思政和德育共同体紧密联系起来,既是把握高校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又是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在需要[2]。从高校德育共同体概念出发,可以发现课程思政是一个具有政治属性的价值共同体、协同优化的关系共同体、目标一致的实践共同体。

(一)课程思政是具有政治属性的价值共同体

构建高校德育共同体,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凝聚人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当前,各种敌对势力选中的突破口是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和国家政权安全的重要使命,要求我们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合格人才。课程思政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润物无声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是一个铸魂育人的过程。

(二)课程思政是协同优化的关系共同体

高校德育共同体“超越单向度和片面化的思维方式,弥合各要素之间的独立状态,努力寻求教育要素之间的内在共融性和‘共轭效应’”[3]。从德育共同体的视角来看,要求教育主体能够组成有机整体,有效整合育人资源,形成整合性存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和“魂”,衔接思想政治教育关涉的各个环节,互相之间形成合力,防止某些要素脱离思想政治教育而独自存在。课程思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统摄其他课程,体现了教育内涵在所有课程包括专业课程上的完整实现,这更加要求各教育主体、各教育模块能够实现“形”与“质”的统一[4]。各主体关系和实践关系既是相对独立、自主和差异的存在,又是积极对话、持续反馈的交往存在,由此推动德育共同体的发展。各个协同优化的德育主体,以共同体的理念,通过在不同育人体系中的交往,构成多元化的德育场景[5]。这有利于以打组合拳的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课程思政是目标一致的实践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6]正是教育的历史责任,赋予了教育主体“目标一致性”与“利益攸关性”。培育时代新人是德育共同体一致的实践目标。大学教育是应对新型大国博弈和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供高水平创新的重大使命。在这样的目标使命之下,我们尤其需要有效抑制工具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带来的目标淡化、个体疏离和教育异化,推动真正共同体的生成。课程思政是一种匡正了的教育理念,它将游移在思想政治教育边缘的其他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吸纳进来、纠正过来,使他们牢固树立起“三全育人”理念,激发出协同育人的潜在价值,将内在理性转化为外在行动、将职责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行,为德育共同体同质效力和同向效果提供动力支撑。

二、德育共同体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现实壁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的所有环节都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进行各要素的整合与弥合,形成协同效应,立德树人是这个系统健康运转的粘合剂和指南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德育共同体理论为我们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从协同理念、生态理念和系统理念出发,可以发现实现课程思政还存在诸多壁垒和短板。

(一)从主体角度看,缺乏多元配合的协同观

“全员育人”的一个薄弱环节是,还没有很好地将育人功能从思政课程延伸到所有课程,专业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发挥还不够。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轻视立德树人职责,有些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累赘,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开展这一项工作,存在着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同时,还存在育人职能没有贯穿到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中的情况。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强调,“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十大育人体系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完整体现。“全员育人”既要求辅导员、思政课程教师等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求专业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等所有教育主体,能够明晰自己的任务,互相之间既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又要互通有无、沟通协同,产生合力,共同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

(二)从内容角度看,缺乏目标实现上的生态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育时代新人”,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求任课教师能够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自身高尚的师德师风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塑造,让自己成为“人师”。但现实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经常割裂,造成育人生态不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青年学生是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而在积极履行“培育时代新人”这一教育的历史责任方面,却存在着各教育主体目标不明确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一些高校领导指出,“从现实情况看,……一般性的品德要求多,理想信念强调得少;个性化表达多,党的教育主张强调得少”[7]。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重视。”[8]因此,做好课程思政,营造优良的教育生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胸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感履行好育人使命。

(三)从过程角度看,缺乏反馈优化的系统观

各高校在面对课程思政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时,采取“要素思维方式”,即从单一要素着手推进教育改革与实践,容易形成高校德育的非系统生态。将高校德育看作一个反馈与优化的系统,以系统性思维的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好地跳出“课程”本身,站在“育人”的角度上来思考课程思政问题。例如,站在学科的角度,以学科育人的视角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站在科研和创新的角度,以科研育人的视角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过系统改革,坚决纠正“一些学校口头上把思政课捧得很高,但落实不到教育、学术、人才评价机制上”等错误做法[9]。这一方案的出台,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现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从开环建设到闭环管理的系统优化设计,建立起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学校—社会等各要素联动的微观课程与培养体系,中观校内教育与评价体系,宏观校外关系与生态优化之间全面协同推进的德育体系。

三、德育共同体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协同、生态、系统3个视角是德育共同体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合作与融合的课程思政协同体系

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表现为合作与融合,也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专业课教学环节中如行云流水、顺理成章,既产生惊涛拍岸之势,又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让人赏心悦目,从而产生实效。

在协同合作方面,突出立德树人主线,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基调,建立起常态化师资互动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各类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机制。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发挥它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领舞”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共舞”作用[10]。

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融合和溶化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境界。所谓“融合性”是指课程思政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存在,它必须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环节相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1]。所谓“溶化”,是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元素“溶盐于水”,建立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和人文历史底蕴,让学科史、优秀教师事迹、创业精神、优秀校友事迹等素材变成鲜活教材,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效应,防止简单的“贴标签”,不断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浙江大学昆虫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宣讲“西迁途中宁丢行李不丢标本”的故事——著名昆虫学家、曾任浙大农学院院长的蔡邦华教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在西迁途中不忘科研,将沿途采集的昆虫标本保存下来,历尽艰辛带回杭州,80多年来这些标本成了“镇院之宝”。这样的治学精神代代相传,也使得农学学科后继有人、长盛不衰。这些学科史的故事,能够很好地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坚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信心。

(二)建构具有“大先生”情怀的课程思政生态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及其展开过程是由诸多“生态因子”相互牵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复合网状结构。主导这一生态系统的因素包括“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上有什么样的生态主题,就会呈现什么样的育人景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系统主要体现在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教学与思政等关系方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