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场景新生态智慧学校”的实践探索

作者: 孙鹤娟 刘菲 王力东

构建“全场景新生态智慧学校”的实践探索0

[摘要]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呼应教育现代化,从“全场景新生态学校”理念释义切入,认识未来学校“场景教育”对教学空间跨越的意义,认识“生态思维”对教学环境再造的作用。在建设“教育强国”“数字强国”的目标指引下,长春市文理高中从实际出发,以打造泛在化学习系统、建设微型化学习社区、建设新生态智慧校园为立足点,制定了8个“以”的实践策略,构建了7个“重构”的行动框架,展开了“全场景新生态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未来学校;学校变革;全场景;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055-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3.009

一、引言

人类进入21世纪,因信息技术进步而引发的教育变革广泛而深刻,对传统教育教学资源建构体系和活动方式有了质性的超越甚至颠覆。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以来,对于未来教育的探索,也开始从过去强调技术赋能教育要素转变为重视教育整体变革以重塑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正不断重塑着教育形态,知识的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革[1]。2022年11月,《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3.0》已经颁布,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国家数字化教育战略行动”已经启动。

长春市文理高中创建于2021年,是一所致力于打造“袖珍、精品、高水平”的民办高中。其以未来学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全场景教学、角色职能转换、课程资源建设和开发为框架,以教学场景的“破壁与重构”为策略,为建设未来学校寻找突破口,聚焦方法创新,探索以“全场景化学习”为特征的“新生态”学校建设的实践路径。

《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对未来学校是这样定义的:“未来学校”是围绕社会发展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方式、学习空间、教育技术和学校组织机构的变革而构建的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2]。

当今世界上的教育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202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3],使对未来学校的研究逐步从背景、概念、特点和前景展望等理论研究转向学习空间重构、课程资源供给方式和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学界对“未来学校”的综述研究表明:对未来学校研究的分析框架主要围绕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空间、人才培养、教学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的转变,而最多见的实践研究视角聚焦于学习方式、场域空间和教师角色,这在未来学校建设的国际经验中十分常见。譬如,美国建设了世界第一所“未来学校”,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实现个性化学习;芬兰打破传统时空限制,创新学习生态系统;欧盟成立了“未来教室实验室”,重新组织传统的教室和其他学习空间,以支持教与学方式的变革[4]。

积极的“未来学校”建设的中国实践始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3.0》明确提出未来学校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学校实验室要基于守正创新的发展思路,根据国际国内新的背景与趋势,将教育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纳入到未来学校的探索中。通过“中国未来学校培育行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未来教师能力提升行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未来学校助力乡村教育提升行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创新行动”等六大行动,丰富发展中国特色未来学校理论体系,系统探索未来学校实践的中国模式[5]。

二、“全场景新生态学校”的理念释义

随着技术、教学、知识的发展,教室已经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这些变化促使学校开始进行学习空间的再设计。新型学习空间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通过学生的协作、互动、讨论等活动促进其主动学习。在全场景新生态的学习空间内,一切教学要素的设计、建构都从学生需求出发,从学生学习的认知发展和生命成长过程出发,把空间及其学习资源的掌握和主导权交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这方面北欧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沿,例如,瑞典的Vittra Telefonplan学校被称为一所“没有教室的学校”。在这所学校,传统的教室变成了非正式学习区、休闲区、探究区以及各种功能区等[6]。他们认为,学校的空间布局不用追求固定标准,教室也不一定都是千篇一律的桌椅排列,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并提供相应灵动的学习空间。所以,Vittra Telefonplan学校抛弃了传统的教室布局,把工厂车间式的教室,改造成“洞穴”“实验室”“营地”“水吧”等新型学习空间[7]。比如,楼梯中的“洞穴”可以沉浸式自学;“实验室”可以开展数学、科学和艺术活动;“营地”里学生可以在这里会面和讨论任务进程;“水吧”里开展社交活动和非正式学习。这些空间功能的设计完全立足学生需求,富于人性化、亲和力,给学生全新的浸入式体验,帮助他们开展个性化的深层次学习。

长春市文理高中建设“全场景新生态智慧学校”,旨在通过新技术与常规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不同教学场景间的智慧融合,助推教师的精准教学,催生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功能上,特别关注了资源要素的融合,实现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混合学习。学习空间的重构特别关注学习主体的体验性和人际的交互性、人机的交互性、学习过程的数据捕捉和集成分析。一方面,具备空间整合思维,追求教学空间的跨越;另一方面,具备生态融合思维,重视教学要素的对话、链接和共生、再生,对教学环境进行“活性”的再造。

(一)“全场景教育”:教学空间的跨越

未来教育是传统教育、教学达不到的,呈现出一种教育的新生态,其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校园智慧生态化,“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是开放、共享、共生、共创。因此,未来学校视域下的学校“全场景教育”,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打破传统教室空间,实现教育场景的破壁与重构。这不仅是教学空间的跨越,更是教学理念的跨越。

传统教育中,只有教室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场所和特定空间。20世纪80年代,媒体技术使教室生动和鲜活起来,但教学的场景设计依然拘泥于特定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8]。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学空间的再造。知识不仅在特定空间的师生互动中生成,还在人机互动、数字信息的互动中生成;学习者不仅身居“在场”的物理世界,更可以进入“虚拟空间”学习。例如,深圳市率先创办了云端学校、重庆两江新区博雅小学努力打破教育的时空界限,都在朝着“未来学校”发展。

长春市文理高中在新理念引领下,打造集成智慧和应变的学习场景,重塑学习空间,建构新型教学场域。学校配置了泛在化的多媒体和移动终端、信息互动系统,全时空地表达教育理念、承载教育要素、实现教育功能,替代了传统教室。学校设有的“四大中心”“三大平台”“两大空间”,凸显了“四维”空间、信息动态流变、内容主题化、终端泛在化、学习资源混合式等特点。场景化思维正在深刻影响着教学条件的创造、教学情感的链接和教学功能的实现。

长春市文理高中从教育场景入手,以“为学生创造价值”为宗旨,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从认识和实践层面探索新兴技术支持下的全场景教育空间内容、空间技术、空间功能的再造。学校所有的开放学习空间都具备“情景化、智能化、课程化、功能化”特征,每个空间相当于小型的学习社区,可以支持全科国家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学习,实现了超越传统学校教学空间的深度重构,赋予全空间以教育功能与价值(见图1)。例如,高一上学期在进行语文学科《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习和课间来到开放式数字化阅读中心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学生以生态小组为单位,领取学习任务,在个性化学科资源教室进行思维导图绘制、在模拟联合国报告厅进行微专题研讨、在沉浸式学习中心进行辩论,最终完成研讨与汇报。这一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实现了教学空间的跨越,学生在不同场景中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学校通过场景化设计,调动学生感官、唤醒学习意识,培养场景观察、信息交互应用和知识构建能力。驱动空间创新,增幅场景效能,让场景赋能教育[9]。例如,在沉浸式主动学习中心,学生可以通过终端开展可视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线上选修课程群”资源,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拥有覆盖高中三年的经典VR实验,全学科微课可供学生自主选修……场景化教学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二)“生态思维”:教学环境的再造

构建智慧教学环境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新理念下的教学环境应该具有互动性和社会性。学校教学空间就是一个以学生为核心的有机、动态的生态系统(见图2)。因此,长春市文理高中要用“生态思维”建构学校新生态实践模式。

1.生态思维是生态战略的核心。“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创新的学校教育都建构了自己的“生态战略”。生态思维是生态战略的核心,而生态思维的核心是供需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长性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供给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生态首先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本质是以学生为原点的教学资源的供求关系。

2.学生在新生态场域中处于核心地位。新教育的时代特征和要求,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需要组织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需要开放更多的学习场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需要遵循人脑科学,为学生知识建构提供“材料”和“场域”。长春市文理高中以学生阅读为中心、以校园环境为场域,搭建多终端、可再生、立体化的有机阅读生态系统。学校组织开展阅读文化建设、阅读场馆建设、阅读资源建设、阅读课程建设、阅读平台建设、阅读数字化建设,设立师生共建共享的“个人图书馆”,打造智能环境下的校园阅读新生态。

3.生态思维也是系统思维。学校生态系统中,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学校对课程资源的供给,构成了系统的动态要素。学校教育新生态,着力打破传统的教育场域、环境和生态圈的壁垒,形成泛在的、交互的、虚实融合的,足以激发和唤醒学习思想流、认知流、信息流、资源流的生态场,重构可视化、网络化、互动性、混合式的学习资源与场域,打造全时空覆盖的学习终端,可以便捷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自适应学习,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一个充满认知交融、沉浸心流、虚实结合、成长和谐、资源供给动态平衡的教学生态系统,一个自主赋能的学习能量场。

4.学习资源供给是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长春市文理高中秉持“学生中心”的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原点和资源建设的动力点,提高学习资源供给水平和供给能力,优化学习资源的供给结构。首先,考证教学生态的前端即需求端——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状况。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资源供给水平,优化资源供给结构;以资源为轴心,推动需求不断再造与更新。其次,优化教学生态的后端即供给端——学校对学习资源的供给能力。学习资源供给满足学生需求,这样的教学生态系统是平衡的、良性的。

学校课程资源的建构水平取决于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新时代的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尤其体现在统筹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筛选和组织网上优质学习资源的能力。长春市文理高中的学校领导坚持落实新课程理念,汇聚海量网络资源,整合教学目标,优化迭代课程,为学生集成、优选,广泛引入国家优质资源,形成众多的在线开放课程。例如覆盖高中全程的理化生(经典)虚拟仿真实验、优质高中320门选修课资源、阅读教学示范包、数字星球、人类文明的足迹、尚悦书库等数字资源,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破壁与重构,实现了知识、信息和数据的共建共享,推进了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持续优化和迭代发展,体现了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

三、“全场景新生态学校”的实践探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