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建构

作者: 韩影 邢云 庞金晶

[摘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构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趋势。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现代化人才、体制、内容、手段之能。依据学科赋能,建构过程中要与党的建设统筹,强化理念培养;与国家治理结合,健全体制支撑;与伟大实践融合,丰富内容解读;与科学创新匹配,打造数字传播,做到“理念—体制—内容—手段”的全要素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中国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103-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3.017

马克思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时代声音”,也可以看作时代发展潮流[1]。任何现代化的推演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而光荣的目标,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新的理念、体制、内容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在中国这个后发型的社会里,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避免出现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衰退的畸形怪象,以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肩负着更加重要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人才培育效能,科学赋能“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并自觉建构这种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这是必要性赋能和条件性探寻。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科学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的前提条件,同时明确“中国认识”的关键概念,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的4个现代化标准,为本研究明确了发展方向。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实时建构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中国共产党在统筹把握“两个大局”发展坐标和世界方位的基础上,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并进行了深入阐释和精确部署。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赓续发展,更是对自由与实践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全新选择,必将是世界现代化洪流中的璀璨明珠。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孕育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形态。当前学者们呼吁加快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如刘宏达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系、黄蓉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有着重要赋能性等等。从共时性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人的内在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外在性推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是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2]。由此得出,新时代呼唤“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趋向,拓宽了“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中国认识”,就像是中国制造一样,是中国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造[3]。“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外发展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中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外延相顺承,与科学技术创新相融合。以此为基准,通过“理念—体制—内容—手段”的全要素现代化,推进“中国认识”的创新与转型发展。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能“中国认识”,一方面要明确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生相互作用,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变化新语境,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提供现代化基本遵循;另一方面要廓清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的精神文明,以期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文明相匹配、相协调,进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现代人才支撑。这既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命题,也涉及“如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命题,是当前“中国认识”应回应的关键课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标准

1.人才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来促进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的现代化可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物质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对比分析可知这和西方的现代化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理念先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明确现代人才需求,这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的核心指标。

2.体制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条件性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集中体现运行体制现代化。体制建构是现代化发展的脉络,体制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科发展的向度和速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4]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既能有效地解决专业发展问题,又能解决从上到下、从纵到横、从点到面的机制畅通问题,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现代化体制之能。为实现此发展目标,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进行改进优化,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3.内容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容能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内容吸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5]。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现代化内容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取得的重大成果,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4.手段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现了现代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在具体操作层面,方式手段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重要的外在表现即是教育方式方法的信息化、智能化,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现代化手段之能。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赋能,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支撑,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创新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发展向度,其现代化必然是赋能“中国认识”的关键内容和引领环节。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理念、体制、内容和手段,是拓宽“中国认识”的新赋能。

(一)时代之矛:人类现代化的全新选择

厘清现代人才需要,提供现代人才支撑是建设“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的核心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增强人才的现代性,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中国灵魂,世界视野”的现代人。“现代人”与“历史人”的本质区别在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不同,即人的潜能所开发的程度、为社会和国家提供的人才动力不同。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解读“现代人”概念,即是以人为主体的自我生成性不断增强,人的社会属性随之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国的实践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依据,“中国灵魂”的培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统筹,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在当前阶段下继往开来,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世界视野”的培养要持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世界发展洪流中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人才在素质上体现为具有现代性意识、现代性技能、现代性道德、科研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结构上表现为战略领军人才、科研创新人才、青年人才等等,且保持现代人才供应链充足,这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培养现代人才的理念之能。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要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目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能,为推进学科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现代人才支撑。

(二)脉络之畅:现代化体制的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思想政治体制,扩大人才参与效度是建设“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的条件性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决策与管理体制、运行和结构体系。在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理应对其体制也进行更新,引入现代技术和理念,进行教育决策、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教育决策、管理的现代化,是遵循现代化人才培养理念,增强决策管理能力和决策管理体系一体化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制系统性、协同性发展;是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切实增强现代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落到实处;是充分尊重、发挥人们在教育决策领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推进起到促进作用。这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的现代化体制之能,盘活了“中国认识”学科建设的生命线,更能深入贯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要加快构建“一岗双责”“三全育人”等全方位一体化机制,为“中国认识”学科建设保驾护航。

(三)关键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

促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广大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建设“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的关键赋能。阐述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此课题的应有之义。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立足伟大实践,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任务之一是阐释清楚党的最新理论和伟大实践,转化为思想政治引领并加以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的现代化内容集中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内涵和时代路径中,需要阐释清楚下面几个问题:一是追根溯源,回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底蕴;二是立足当代,阐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三是要阐述清楚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四是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五是要从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综合利用各方面资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这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学科现代化内容之能。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要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专题化、交叉化、拓展化建构,为推进学科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依据,使其有章有理有据,可感可依可循。

(四)驱动之力:信息化智能化的实践蓝图

加快思想政治信息传播,打造智能手段是建设“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的重要赋能。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手段赋能并不是抛弃传统教学,而是将传统教学赋予现代化时代气息。现代化手段具体表现为通过一定的方式促使现代化的理念、体制、内容多元化表达,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被大众接受、理解、弄通、活用,特别是激活青年主力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力、领悟力和实践力。谈古论今,农业文明体现为生产经验、播种技术的迭代累积,而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昭示了现代社会科学是引领技术变革、企业升级、教育发展的根本要素。当今科技发展模式已由从生产活动中总结技术再凝练成科学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由科学带动技术直接作用于生产实践生活的现代模式[7]。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手段更新作为人才培养的引擎动力,是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跨界合作等方面引领科技进步。这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学科现代化手段之能。立足于当代科技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手段集中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将传统教育现代化;二是要追寻智能化赋能;三是培养现代人才支撑,为推进学科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长足发展提供引擎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