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体”联动:智媒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精准培育探索
作者: 陈云云 许川川[摘 要]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多重线索深度交织的时代境遇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虚无化、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向。智媒时代既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带来机遇,又使该实践进程充满变数与挑战。智媒时代倒逼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务必“精智化”,在脑体—主体—客体—载体—介体—环体等培育要素上着力,发挥“六体”联动的综合效应,即刷新主体思维理念、发挥关键群体和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做好分众化培育、运用智媒技术赋能培育全程、创新契合现实关切的话语形态、完善环境配套体系,形成完整闭环而又动态有序的培育联动格局,实现培育模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关键词]智媒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意识;智媒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5-009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5.013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多重线索深度交织的时代境遇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虚无化、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向。如何对其理想信念进行有效培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和学界倾力研究的课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ChatGPT等新兴技术的介入与应用,“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并形成了以机器学习、算法推荐为技术内嵌的智媒。智媒时代既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带来机遇,又使该实践进程充满变数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智媒时代倒逼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务必“精智化”。近年来,学界从机制创新、场域创设、人才支撑、技术批判等方面对该课题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认为应在脑体—主体—客体—载体—介体—环体等培育要素上着力,发挥“六体”联动的综合效应,形成完整闭环而又动态有序的培育联动格局,实现培育模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一、脑体精准:刷新主体思维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石。马克思认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4]智媒是“器”,也是“道”,它是媒体技术与思维革新的产物,具有扁平化、跨界性、去中心等特点。主体能否推进理念创新、变革观念意识,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获得话语权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5]当前主体对智媒存在一定的抵触和畏难心理,缺乏利用智媒开展理想信念培育的能动性。智媒时代倒逼主体理性认识智媒的优势、风险和挑战,勇于打破思维限制,以意识革命推进实践创新。而人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往往受大脑活动的深刻影响。本文所指的“脑体”系主体思维理念变革的器官承担者。
其一,树立智媒融合思维。智媒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需要技术手段、教育模式的创新,更需要思维观念的更新。当今世界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界限日益模糊,智媒所具有的冲突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征愈发明显。随着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媒体泛化、自媒强化、声音杂化、受众分化、交流难化等问题也日渐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6]“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7]。因此,主体要遵循智媒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借鉴智媒融合思维、技术和运作模式,树立“智媒融合+培育”的理念,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整合起来发挥合力优势。针对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更要发挥智媒融合的综合效应,将“台、报、端、微、网、屏”等媒体资源统一起来,深度挖掘“视听触盛宴”背后的问题逻辑和实践逻辑,以智媒融合思维牢牢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话语权。
其二,树立大数据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8]智媒时代是理想信念培育最好的时代,也是最为艰困的时代。数据就是其中最大的变量,智媒时代数据意味着话语和权力。大数据技术是与智媒相伴相生的新事物,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产生深刻影响。智媒作为“没有围墙的世界”,是当代大学生表达诉求、进行政治参与的自由地,其中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和信仰状况的海量信息汇聚成大数据。而大数据能够窥见隐匿碎片化、浅层信息背后的话语意图和价值内核,并以知识图谱方式预测话题趋向和话题爆点。因此,在当前海量信息皆可被数据化呈现的智媒时代,主体需要在信息黑洞和全觉传播盛宴中坚守理性价值判断,提高对数据化信息的敏感度,在充分尊重个人隐私和技术伦理的前提下能动地收集能够表征客体政治信仰、思想倾向和价值认同的数据信息,并进行规范管理和合理利用。
其三,树立算法思维。大数据并非海量数据信息的无序叠加,而是基于特定算法的“人为”结果。算法(algorithm)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计算机编码程序,具有“双刃剑”效应。其中算法投喂在信息传播上实现了从“猜你喜欢”到“保你喜欢”更为精准化、智能化转变。一方面,在法律允许框架内主体要对智媒空间海量的学情、教情“痕迹”数据进行类化和算法分析,科学研判大数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动态和学习行为进行精准画像,为打造优质、智能的理想信念教育云课堂奠定数据基础。同时,主体应注重利用算法技术整合和提炼智媒空间的大众话语“为我所用”,实现以“媒”载道。
此外,面对智媒时代日益突出的“临界”“跨界”“越界”“无界”等现象,主体要有全景意识和跨界思维,努力融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现实情景和虚拟空间、线上和线下多种载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进行多维度、全景式地培育,以解决智媒时代技术和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
二、主体精准:发挥关键群体和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
人技关系是影响人类发展方向的重大命题。智媒时代理想信念培育关键在“人”这一基本判断并未改变。根据传播学规律,现代传媒一般是通过关键主体将信息、观点、价值传递给大众,而智媒使其得到强化。
(一)发挥思政课教师关键群体的把关人作用
思政课教师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在对教材进行解码过程中充当把关人角色。智媒时代信息分配逐渐由“人找信息”过渡到“信息找人”,致使把关人作用弱化。同时,大学生在智媒空间的点赞、评论、转发会被算法精准捕捉并形成数据画像,一旦他们表现出对某类信息的偏好,算法就会推送大量同质化信息,使其坠入信息茧房和数字囚笼之中。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主动介入智媒,提升媒介素养,做到能够熟练运用智媒开展智慧教育。
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思政课教师往往对政治理论了解更为透彻,具备较高政治素养,属于专家型“理论大咖”。他们处于理想信念培育的前端,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教师常在微博、微信、抖音、易班等智媒与学生进行高频互动。而智媒空间存在着异见人士散播的共产主义“渺茫论”“过时论”“虚无论”等言论,蛊惑民心、妖言惑众,尽显“傲慢”与“偏见”。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用过硬的专业素质揭批错误社会思潮,以科学理论和高尚人格引领、教育、说服、激励学生,帮助其突破理论文本的抽象叙述,“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9],重拾智媒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打破西强我弱、西攻我守的被动局面,进而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塑型的导师。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角色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各种社会思潮都会去影响青年,都会去‘争夺青年’。”[10]出于特殊政治目的,异见分子常在智媒空间鼓吹西式价值观,惯用西方标准裁剪中国现实,经常夹带私货引导大众联想,极力唱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主张意识形态要与国际接轨,将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共性问题解读为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会出现的特殊问题。而思政课教师拥有理性、系统批判错误思潮的职责和能力,可以通过智媒向学生转发、推送符合主流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对其“角色信任”转化为对信息本身的“理念信任”,这种“因信而服”理念转变驱动学生对主流价值信息点赞、评论、转发,逐步改变其在智媒场域中的数字画像,彻底打破错误同质化信息反复推送的闭环。同时,智媒时代倒逼思政课教师夯实理论根基,成为学生“三品”塑造的“大先生”和精通现代传媒技术、洞悉舆情传播规律、能够娴熟运用智媒开展理想信念培育的行家里手。
(二)发挥意见领袖“关键少数”的正向作用
意见领袖是海量信息的过滤者、阐释者和传播者,也是特定圈群思想的中心。智媒时代他们凭借卓越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深刻影响社会思潮的传播与走向,也因“差异化价值标准”受到大学生的热捧。
其一,意见领袖需具备超强政治素质和专业媒体素养。欲破解智媒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困境,“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意见领袖是智媒空间的关键少数,在技术渲染和粉丝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他们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建构和解构、渗透性教育和影响舆情等多重功能。为此,智媒时代需团结具有大局意识、独到见解、敢于亮剑的意见领袖,努力净化智媒空间、弘扬主旋律,实现全员育人。遴选意见领袖需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度和胸襟,摒弃地域、党派、行业、学历等偏见,只要是正能量意见领袖,政治过硬、道德达标、业务过关就能为我所用。意见领袖之所以突出“政治标准”,是因为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有底气、自信和激情成为学生理想信念塑造的领航人,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其二,做好意见领袖的培育和统战工作。意见领袖遴选之后,需对其进行系统性、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使其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能从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党领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一方面,意见领袖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去引导舆情,呼吁他们采取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偏差,让智媒空间真正清朗起来。另一方面,意见领袖要有使命担当,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出现之时,敢于发声、愿意发声、善于发声,凭借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利用智媒呼吁“粉丝”冷静思考而不被带节奏,用合理疏导代替强制封堵或“躺平”,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国内外风云际会,把握“中国共产党凭什么自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三、客体精准:做好分众化培育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也明确要求“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11]。智媒时代文史、理工、经管、医学、农林、艺体类学生在知识结构、价值行为、就业定位等方面的差异性愈发明显,这决定了对其理想信念培育必须采取分众化策略,遵循“按类分析—正面引导—个性发展”原则,做到因“业”培育。
(一)文科生理想信念理性认同培育策略
文科生的社会心态表现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感性驱动”等[12],他们更倾向于网络非实名制,倡导智媒空间的个人自由,反对外界对个体生活的过度干预,对“安乐死”“同性恋”“婚前同居”“颜值=正义”等争议性话题表现出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文科生追求的“浪漫主义”实质是个人理想化的状态,表现出同情弱势群体、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他们往往比理科生更倾向于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及理想信念的积极意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文科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的“先天”优势,重点提升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