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路径研究
作者: 王鸣晖 周亚峰[摘 要]吉林省拥有着丰富且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鲜明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能够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自信自立等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滋养和有效支撑。目前省内各高校在开展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课堂教学内容有待丰富、宣教工作效果有待提升、实践活动机制有待优化等三方面问题。要实现吉林省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不仅需要借力优势特色,助推深度融合发展;还需要创新宣教手段,奏响共享共建强音;更需要增强实践质效,构建融通共育机制。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共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09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1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他曾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 “红色文化是富有中国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3]。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因其文化属性和教育特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吉林省拥有丰富且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省内红色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红色文化的内在需求,还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滋养和有效支撑,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教育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主要阵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育人功能。”[4]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开发好红色文化蕴含的宝贵资源和教育功能,充分认识其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吉林省红色文化建设成就及其蕴含的教育功能
红色文化是吉林省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吉林省的红色文化积淀了厚重的发展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能够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自信自立等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红色文化建设历程与成就
1.红色文化的建设脉络。吉林省红色文化历史悠久,是一部见证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吉林人民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创造的发展史。回顾吉林省红色文化建设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前后。都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在东北和吉林,马克思主义在1917年以前就开始传播了。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就在哈尔滨铁路工厂和中东铁路东段沿线宣传无产阶级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吉林省的先进知识分子立刻响应,组织爱国示威游行活动。吉林省先进知识分子以号称吉林小南开的吉林市毓文私立中学和哈尔滨的东华学校为战斗堡垒,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9月吉林省第一个党支部——长春支部成立,全省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进入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红色文化代表有吉林市毓文中学校史馆、吉林机器局旧址、长春二道沟邮局旧址、吉林市劳工纪念馆等。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 “不抵抗”政策,导致日军很快侵占东北,并以长春为中心建立殖民统治区,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中共满洲省委在吉林省各地区积极发动群众,迅速开展抗日斗争,并且组建多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大抗日武装力量之一,也是东北抗日战场的中坚力量,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接连完成战斗任务。东北作为全国四大敌后战场,是牵制日本关东军南下入关的重要屏障,东北抗日联军修建密营,与敌人周旋于东北白山松水和雪地密林之中,牺牲和失踪的高级将领就有四十余位。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代表有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杨靖宇烈士陵园、蒿子湖密营遗址、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等。
第三阶段: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东北战场,吉林不仅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发起地,还是重要的战略转折地、前沿阵地和战场。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东北战局。而后的四战四平战役和长春战取得的胜利,为城市攻坚战积累经验,同时解放了吉林境内,间接支援了辽沈战役。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代表有四平战役纪念馆、长春解放纪念碑、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等。
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时期。抗美援朝期间,吉林省不仅有两万余人作为志愿军入伍参战,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援地,同时担任运送物资、修建木桥、救助伤员、服务和保证战勤等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吉林省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基地,率先成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肥厂、吉林电石厂等重点工程。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部电影、第一列铁路客车、第一辆有轨电车,轮式拖拉机,都闪耀着“吉林制造”的无尽光芒。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代表有通化市东昌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鸭绿江大桥、长春第一汽车厂早期建筑、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工业发展史展览、长影旧址博物馆等。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至今。在不断接续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吉林省作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为我国工业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汽“红旗”作为国产自主轿车品牌,已经研发和销售多款车型;中车长客(原长春客车厂)是中国地铁、动车组的摇篮,其制造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车在国内的城轨车中占有量为50%以上,并出口十几个国家;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这一阶段的红色文化代表有中国一汽展馆、红旗文化展览馆、中车长客“复兴号”装备车间、长光卫星科普教育基地等。
2.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吉林省红色文化具有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等两种形态特征。一是吉林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物质形态泛指红色文化资源的客观物质载体。据统计,吉林省革命时期的遗址共有576处,重要历史事件和机构旧址有126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20处,纪念设施115处,革命重要人物故居3处,各地烈士墓61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市级文物保护3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其中战斗遗址遗迹及根据地类主要有抗联智取八道江战斗遗址、龙泉镇战斗遗址、拉新战斗遗址、老黑沟惨案遗址、三道林子战斗遗址、小荒沟战斗遗址等十余处遗址,以及王隅沟、红石砬子、大荒沟和腰营子抗日游击根据地等,还有中共东北局梅河口会议旧址、四保临江指挥部旧址、四平战役联军指挥部旧址、中共辽吉省委旧址、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等十余处旧址。纪念场馆及其设施类主要有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四平战役纪念馆、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四保临江纪念馆、七道江会议纪念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长春南大营旧址陈列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伪满皇宫博物、长春解放纪念碑、东北解放纪念塔,李红光、高志航、魏拯民烈士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四保临江战役烈士陵园,以及王德泰将军墓、陈翰章将军墓等。二是吉林省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精神形态一般涵盖红色文化在精神层面形成的政治信仰、道德观念及其相关文化产品。其中包括红色文化精神谱系。抗战时期,杨靖宇将军在内的数十位将军牺牲,展现出不畏牺牲、勇于拼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伟大的杨靖宇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创立的多座“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形成了“背山精神”“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登天精神”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并不断创新钻研,传承工匠精神,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一汽精神。另外吉林省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模范人物,在吉林省乃至全国都产生重要影响。革命战争时期有杨靖宇、魏拯民、王德泰、高志航。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中国地球物理学家的黄大年等,他们成为吉林省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精神丰碑。另外还包括红色文艺作品,红色歌曲与舞台剧方面,主要有经典抗日歌曲《松花江上》、舞剧《杨靖宇》、话剧《吉林·1948》、话剧《春晓》等;在红色影视作品方面,主要有大型纪录片《民主东北》、影片《赵一曼》《黄大年》等。
(二)吉林省红色文化饱含的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5]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要将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真正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亮底色。
1.思想引领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红色文化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蕴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人民情怀,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是高校大学生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的源泉。
吉林省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功能主要体现在红色精神和革命遗产中反映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在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仍然对高校大学生起到思想引导和政治引领的作用。这种教育功能具有隐性的特点,涵盖的思想理论和精神内涵全面、广泛且丰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吉林省红色文化包含革命、改革和建设时期无数党员、英雄志士和人民群众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私奉献和勇于付出,这些故事和事迹有助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塑造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认知能力。
2.精神激励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7]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鼓舞和激励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动力。
吉林省红色文化蕴涵着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革命战役、英雄人物、时代楷模,凝结着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信仰,讲述着他们是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誓死抵抗,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的动人故事,可以让更多高校大学生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接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洗礼,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激励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3.自信自立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8]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已经不能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唯一标准,提升国家软实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的发展方向。软实力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就是坚定文化自信。
自信自立是吉林省红色文化内在的精神特质,也是提升吉林省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吉林省红色文化建设发展道路是党领导吉林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吉林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其中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散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通过红色文化的弘扬和彰显,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提振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做新时代有志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勇挑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