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微及路径探析
作者: 李建国 贺宁[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提出的“十四五”时期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这一战略谋划在宏观上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内部需求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外部形势,而其微观要义则是要求社会各个领域都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之变,从增量向提质转型。“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提出则直接为深入推进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任务和方向。为此,应敏锐把握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守正创新、教学方法的精准有效,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等方面全方位探索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而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07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3
“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提出为深入推进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任务和方向。为此,应敏锐把握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立足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明确高质量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贯穿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不断推动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及微观要义
(一)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指出,目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在经济领域使用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更高质量发展的途径,“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开始酝酿并被提出。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变的现实,使得“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学领域被广泛使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顺应时代发展,从增量向提质转变.由此,“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突破经济学领域,开始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并被广泛讨论。
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衡量标准,是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和复杂国际形势的新挑战所做出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社会各领域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开辟崭新、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行动自觉。高质量发展是明确方向、找准问题、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的行动指南,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加快“强起来”的历史步伐,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体现。高质量发展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质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彰显,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光明前景的充分展现,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新的高潮。
(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提质增效的新要求
“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着眼点,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3]的论述拉开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讨论高质量发展的序幕。随后,结合经济学领域中生产、质量和效益提升等相关概念,讨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由此也引发了立足时代背景和国际视野思考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缓解供需矛盾等话题的讨论。新发展阶段,不仅需要作为促进社会发展内生变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需要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认清主要矛盾和问题,认真理解国际社会形势带来的各种变化和挑战,深刻把握我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困难,促进高校思政课在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新机。
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所需。当今世界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浪潮相互交织,“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构建,政治多极化持续推进。世界的开放与交流一方面为人类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多种思路和智慧;另一方面也对全球意识形态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科技创新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进入万物智联的时代,国际社会越来越普遍地认识到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困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但同时,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各种矛盾复杂化、冲突多样化使世界越来越不安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青年人在这一过程中遭遇了思想上的困惑,迫切需要通过立德树人的根本课程——思政课提升育人质量,培养青年具备辩证思维、中国立场和国际视野,进而正确看待各种矛盾与冲突,探寻解决方案的能力。
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所需。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经济领域,实体化与数字化的有益结合使得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政治领域,政府借助新兴技术转变治理方式不断提高治理效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得以有效推进。在文化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新的文化服务和消费业态,扩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在社会生活领域,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使万物智联,人民得以享受智能化的生活,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国距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这些难题和挑战都需要从思想上、理论上加以澄清,尤其是需要通过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用先进思想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让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成为有担当精神,有更大作为的一代新人。
二、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教学实施的课程,具有完整的课程基本要素,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从课程基本要素出发对思政课进行提质创新。具体包括: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打造,教学内容的守正创新,教学方法的精准有效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
(一)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引导价值、塑造灵魂、造就新人的重大历史使命,作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教师队伍的素养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效果。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过硬的政治本领。思政课不仅要讲授知识,更要传递价值,价值引导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依据,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检验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指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和高尚的人格修养。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入耳入脑,更要入心。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热爱,才能源源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提升素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当前“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大局意识和全球视野,从中国发展的生动社会实践中,从世界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深刻领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领会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正确方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媒介能力、人格魅力,科学把握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好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主导者。
(二)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好课程内容的守正创新
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好课程内容的守正创新。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先后多次召开教育会议和教师座谈会,集思广益,为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谋篇布局。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现阶段我国思政课改革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循序推进,教育教学效果提升显著。但同时还存在“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5]的现实问题。思政课教育内容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抓手,是进行价值传递的载体,因此在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好思政课的内容关,不断将党的创新理论引入教材和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做好守正创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学习和领悟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体会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与巨变,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特和优势。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在日益开放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出现模糊与混乱,因此,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一主阵地,在知识传递中嵌入价值引导,将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精准有效的教学方法
当前,高校思政课正在经历系统性的变革:从“教”的层面而言,信息技术塑造了全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视觉图像嵌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受到挑战;从“学”的层面而言,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与接受方式。“智能算法”激发了个体的认知潜能,“智慧学习”唤醒了个体的思想活力。因此,面对信息技术的重大影响和新发展阶段学生学习认知的全新变化,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着眼点,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转型升级。在数字化背景下,以适配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算法推荐技术为高校思政课的精准施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场景和现实场域。智能算法技术通过对用户的线上浏览信息和搜索记录进行标签化处理,实现对用户兴趣和偏好的“精准画像”,从而在此基础上持续为用户推荐同类型或高相似度的内容,更好地实现信息与用户之间的个性化供需对接。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可充分利用算法“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双向再塑功能,扩大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力、影响力,改变学生对于传统主流价值内容的抵制与选择性浏览,使思政课教育内容的惊涛骇浪之势与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相结合,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不断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亲和力。
(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是检验思政课质量和效益的有效方式,注重思政课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首先,在评价原则方面存在滞后性。“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在信息化、精准化教学时代,难以支撑完整的评价框架和对思政课程进行多维度评价”[6],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评价体系。其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存在单一性。难以实现评价指标的数字化使得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使得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笼统的“良好”“合格”等结果使得评价体系缺乏建设性。最后,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存在片面性。思政课评价体系主要是从考试成绩方面针对学生进行知识性评价,缺少对学生接受度、理解度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从而使得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缺乏完整性。思政课质量评价体系的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构建实施更加科学合理、多元有效、全面动态的指标体系。
三、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结合具体要求,主动求变,科学应变。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做好人才保障;要从时代和实践中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势能转化为高校思政课的强大动能;要顺应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积极利用新技术更新教学方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为高质量发展设标定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