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教育价值与实践路径

作者: 耿中华

[摘要]红色文化是富有中国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财富,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根植爱国情怀、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路径可以从5个维度展开:内容为本,提升红色文化育人质量;实践育人,拓宽红色文化育人渠道;营建环境,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模式;讲好故事,保障红色文化育人成效;依托网络,丰富红色文化育人途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06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2

红色文化是富有中国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革命历史征程中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为了中国人民幸福生活而前赴后继的波澜壮阔的鲜活记录,而且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主要阵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育人功能[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以树立新时代大学生的红色理想,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以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之选。

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育价值

(一)红色文化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育价值首先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出了明确指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指南,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诠释应将重点聚焦于对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培养方面。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激励学生以树立其坚定信仰,用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以培养其道德品质,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启迪学生以涵育其政治觉悟,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训警戒学生以提升其思想水平。用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红色文化有利于根植爱国情怀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新时代需要培养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国情怀是汇聚中华民族蓬勃伟力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维护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在根植爱国情怀方面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可以让大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推倒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历程中,有与民族命运抗争的真实记录,也有革命前辈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还有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敌、不忘初心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历程。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资源,可以让大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民族独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曲折。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材,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至关重要。二是红色文化可以弘扬民族精神。红色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延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能够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华民族大国崛起的过程,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增强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凸显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和责任担当本色的精神底色。红色文化可以让新时代大学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融入红色文化,可以让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血脉,将红色火种播在新时代大学生的内心。具体来讲,红色文化对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基因、培育大学生的服务基因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一是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基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今日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在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的新时代,大学生物质生活富足,极少数大学生对物质生活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现状形成强烈对比。习近平总书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时多次告诫全党“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牢记“三个怎么来的”就是要新时代大学生深刻领悟并秉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进而融入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二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服务基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2],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最大利益放在首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攻坚克难的根本保障。从抗日战争“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3]到解放战争潮涌般的小推车和担架队,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到改革开放取得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诸多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难以取得当前的事业成就。这些鲜活的红色经典事例可以引导大学生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4]的红色基因传承,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积极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

(四)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5],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理想信念比喻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在强调理想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核心地位。由于受到当今世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偏差等问题,于是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敷衍塞责、态度不端等一系列现象。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在认知、情感、意志三维向度的精神表征[6],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内涵,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在红色文化的浸染下可以缅怀系列红色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永不放弃的长征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西柏坡精神。这些红色文化精神蕴含着促进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红色印记,是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不竭精神动力,最终可以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伟业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一)内容为本:提升红色文化育人质量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融入不是简单机械地添加,而是需要在教学大纲的宏观指导下,结合各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统筹规划,切实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红色文化之间的契合之处,确保有序、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之盐溶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水。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讲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大学生补充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不遗余力、舍生忘死地支持抗日部队的感人事迹。利用鲜活的历史事实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谁?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对上述问题有了深刻理解之后,有利于坚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念与信仰。又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可以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廉洁教育,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大学生廉洁奉公的精神品格对营建风清气正的高校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利用榜样的教育力量引导大学生反思廉洁品质和从严治党的系列问题。从周恩来等伟人们廉洁奉公、严以律己的工作作风,到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等普通大众躬行节俭、无私奉献的美好品德,这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都可以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这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效融入,将课本中的理论阐释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人物介绍,有利于营造崇廉尚洁的氛围,增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影响力、感召力、辐射力;同时,更能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振,让大学生对廉洁教育和从严治党等政策的认识更加深刻,加深大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实践育人:拓宽红色文化育人渠道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实践育人对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党团活动、社会活动等实践活动更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利用红色文化推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大学生的基本需求,立足大学生的内心愿望,适应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平台、丰富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形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例如,在徐州市就可以组织大学生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学习。通过学习淮海战役浮雕像中的故事、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对解放战争历史的认知不再局限于课本,对共产党员革命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刻,让大学生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激发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国防意识。还可以探望慰问当地的革命前辈,并邀请他们讲述红色文化故事,开展“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的足迹,体验新时代徐州的经济转型发展”等社会调查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研究的问题之后,让大学生按照兴趣自由组合建立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小组,在明确各个成员承担的责任后,进行实地考察和收集相关一手文献资料,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对优秀的调查报告,教师可以进一步理论指导,将其深化系统之后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担任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讲解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基础课,具有新闻传播、网络技术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就可以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方案。实践活动形式灵活多变,像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研究、党员戴党徽上课、重温入党誓词、合唱革命歌曲、观看红色影片等,均可以作为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用。作为高校方面,应该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可以通过项目资金支持、教师指导团队、团队协作环境、共同制订方案等,鼓励大学生在创新协作中积极实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广度,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营建环境: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在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环境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中,需要科学全面、系统深刻地阐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提炼地域特征,突出地方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化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模式中的价值。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与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发挥密不可分。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时可以融入红色文化,这需要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协作推进能力。一是利用高校的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营造优质的网络平台环境;二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三是利用宣传横幅、绘画作品、书法作品、校园内的电子屏幕等宣讲红色文化故事和红色文化精神;四是创新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如邀请学者、革命前辈讲红色故事等具有思想性的活动,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品质。

(四)讲好故事:保障红色文化育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正式成立20周年之际,给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回信中要求“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同样,要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融合应用,需要借助于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将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故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有机结合,寻求红色文化故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振点,使红色文化故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精准对接,保障红色文化育人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将理论讲解同具体的历史事件有机融合。讲好红色故事的目标是让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内化于大学生的心里,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红色文化就在身边,实现抽象理论具体化。这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感,而且可以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更加深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