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邓小丹[摘要]把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教育部为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目标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互融互通。高职院校应在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载体等途径,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党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党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06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1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强调,“各地各校要将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作为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并对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党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准确把握党史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弄清楚“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怎么融入”,对推进高职院校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意义重大。
一、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
党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实现立德树人总任务的现实需要。
(一)价值逻辑: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的育人功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党史学习教育。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把学习党史与党的事业成败联系在一起,他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以此来教导人民正确认知革命形势,了解、接受、执行党的革命纲领和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史学习教育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相结合,强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多次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拨乱反正、总结教训、解放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再到21世纪以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不同时期的党史教育虽在内容、形式上各有侧重,但其育人的实质是相通的,就是要引导党员从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力量。
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进行党史教育,其目标是让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目标是“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同向同行,目的都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理论逻辑: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内容上具有融通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了党史教育的内容,即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5],这就意味着,党史教育的内容从广义上讲是“四史”教育的有机结合。党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学,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基本立场上同根同源,均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让大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要使他们“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6],引导他们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史,是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四史”的内容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历史基础和知识体系的逻辑支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深度契合。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讲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精神谱系、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此进程中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引导学生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形势与政策”课重点介绍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7],从历史纵深和国际视野中感悟现实,强化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担当。党史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内容上的融通性是二者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
(三)现实逻辑:当前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迫切性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将真实历史“虚无化”、将虚假历史“真实化”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学术为名解构、否定历史,以娱乐方式戏谑、亵渎历史,或者以历史细节和表征重写历史。其本质是要通过否定歪曲历史本来面目来消解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共识,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动摇人们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8]青年大学生思想上还不够成熟稳定,历史观念薄弱,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了解得不全面、不透彻,其中“非常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仅占了11.42%。如不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引导,就会影响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影响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1987年,邓小平在谈到学生闹事问题时敏锐地指出:“问题在于我们思想战线上出现了一些混乱,对青年学生引导不力。这是一个重大失误。我们要改变这种引导不力的软弱状态,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教育青年。”[9]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党史教育已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史学内容相对单薄。相较于本科院校的思政课,高职院校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讲授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介绍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分析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四个选择”[10]的历史必然性。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少了上述两大史学教育内容。此外,大部分高职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党史知识缺乏,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历史知识、影视剧作品成了他们获取党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历史规律,科学分析现实情况,让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
二、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立足百年党史,推进党史教育更好地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从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策略3个方面进行探讨,多措并举,做到教育主体更强,教学内容更优,教学方法策略更新。
(一)提升教师党史素养,打造思政“强师资”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在高职党史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提升教师的党史素养,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保障。在党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广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1]等6个方面的素养要求,还要对党史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增加党史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真正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第一,加强自我学习。思政课教师要通过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和历史文献,用大历史观把握历史脉络,立足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聚焦主流本质,不断深化对重大理论观点的科学认识。第二,参加专题培训。要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党史专题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教育资源,发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资源的优势,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第三,组织集体备课。搭建教师集体研讨、资源共享的平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校内外的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交流研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解决“为什么讲”“讲什么”“怎么讲”等问题,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政治方向,提升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优化内容体系,守好课堂“主阵地”
思政课堂是学校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学习党史的主要方式,讲好党的百年故事、发挥党史育人作用,必须守好思政课堂“主阵地”,坚持“内容为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2],教师要在课堂把党史这部生动的思政课教材用活讲好。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就必须优化内容体系。
一是遵循客观事实,还原历史。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13]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必须还原历史的客观面目,进行客观研究。遵循客观性原则还原历史,既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党史教学以原始史料、文献为依据,又要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坚持“论从史出”。在全面掌握史料、文献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应对高职开设的思政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厘清内容结构,寻找与党史的契合点,深挖与党史相关的内容,遴选党史重大事件和经典人物,为学生提供翔实、真实、丰富的历史原貌。
二是坚持价值导向,回应现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党史教学不是简单的史实再现和理论堆砌,而是要通过党史教学给学生积极的正面引导。毛泽东曾对党史的价值功能进行过全面论述,他说:“了解这些历史很有好处,它教育了我们,使我们觉悟了,盲目性逐渐减少了、去掉了。我们有了现在这样一套正确的方法,这对于我们准备在中国的胜利,有着密切的关系。”[14]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党史教学必须遵循价值导向原则,既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党史,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客观规律,还要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客观评价历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可选取党史上的一些“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事迹进行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悟坚定理想信念、不懈奋斗拼搏、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品格,“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