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臧玉萍 郅明铭 刘莹

[摘要]简述了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教学带来的影响,分析了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实施前提,给出了高校面临突发事件时开展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法,并以“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质量建设为目标提出了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办法,总结了大规模线上教学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高校应该巩固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树立立体化、长期性思维,继续加强线上教学研究和改革,深入推进“课堂革命”,促进“互联网+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疫情;大规模线上教学;课程资源;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09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7

一、引言

2019年12月,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并在国内迅速蔓延,给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了防止疫情向校园传播,保护广大师生生命健康安全,2020年1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一律延期开学。2020年2月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全部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有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2.4万余门。全国各高校积极落实教育部要求,吉林省印发了《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间教育教学工作方案》,要求省内各高校要坚持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安排总体不变,原则上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如期授课,学生如期上课。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线上教学势在必行。

相较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心智更加成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业规划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具有快速掌握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和进行交互。如果高校线上教学组织科学,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督导到位,有望达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的效果,发扬“互联网+教育”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变革。因此,本文从实践出发,研究了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线上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法,举例分析了高校实施大规模线上教学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高等院校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新模式提供参考。

二、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实施前提

(一)内涵

对于什么是线上教学,目前教育学者还有许多不同看法,但对大部分大学而言,去掉网络教学中与实体教学混成的教师面授部分,利用网络来进行大学课程教学的形式都可以统称为线上教学。以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已在高等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2][3][4],实践中,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翻转课堂、智慧教学等很多教学模式都体现了数据驱动、动态生成的特点[5][6]。因此,广义的线上教学是指师生在网络上进行的或同步、或异步、或二者兼有的互动。对于什么是大规模线上教学,还得从疫情说起。受疫情影响,大学不能如期开学,教育部《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成建制开展在线教育教学,是对教育系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所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是指高等院校因受突发事件的影响,无法组织师生在教室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而需要在互联网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平台面向本校大学生群体有计划地、成建制地组织实施的教育教学。

(二)特点

大规模线上教学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计划性。大学的人才培养遵循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大学每个学年度及每个学期的课程门数、开课顺序、总学时和总学分等,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在培养方案中都有严格的限定。受疫情影响,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原则上仍应遵守原定教学计划,保证计划内的课程门数和教学内容,开足学时和学分,绝不能因教学形式的转变而轻易删减课程和课时,损害学生利益,降低教学质量。二是完整性。要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基本保证。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主要内容需要通过线上教学来实现,线上教学除提供学习视频或直播授课外,还要提供习题、作业、测验、讨论、考试等类似实体课堂的交互环节,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应在线学习,关注后进生。教师要实施有效策略进行在线教学规划,公布在线教学课堂纪律要求、学习纪律要求、学习评价方法等管理措施,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完整实施。三是重构性。线上教学转换了上课的时间和空间,受疫情影响,学生分散在各个不同地点,居家学习还受到网速拥堵、承担家庭劳动等各种条件限制,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比较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所以,线上教学不应仅通过直播对传统课堂进行简单的复制,而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吸收传统课堂优势,考虑学生学习要求和便利,重塑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构建教与学新型关系,提供优良的线上教学服务。相比较传统实体课堂中教师单向讲授式活动,信息技术能够提供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线上教学需要完成对线上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课程考核形式等的重构,转变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教学关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

(三)实施前提

基于大规模线上教学的计划性、完整性、重构性等特点,其实施应以学校为主导,把握好以下几个前提:一是全面调研师生基本情况。全面分析教师间的差异和学生间的不同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教师对线上教学的熟悉、理解与掌握程度不同,部分教师存在疫情期间不在居住地,所在地使用网络不便等问题;学生在线学习条件差异性比较大,可能存在个别学生不具备在线学习的软硬件条件等问题。学校要充分考虑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调研和培训,建立分批分期开课机制,创造性地为教师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教学方式,支持学生选择不同方式开展学习。二是分类计划教学各项工作。一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系统分类,明确哪些教学环节可以依靠线上教学平台完成,哪些工作则必须在线下才可开展。针对可在线上完成的教学工作快速设计推进;针对无法在线上平台完成的或需要延期开展的教学工作,必须及早通知广大师生,做到事事明确方式,件件落实进度,桩桩完善计划,确保广大师生及时、全面、清晰地了解教学工作安排。另一方面,对课程进行分类,明确哪些课程可以在线上开展教学,哪些课程必须在线下进行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和任课教师情况,设计开课批次,并针对不同类型课程,提供利用MOOC开展教学、直播式教学、利用平台录播课程教学等多种线上教学方式,供教师根据实际选择。三是引导师生更新教学理念。理论为先,思想先行。线上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师生居家时间长,接受信息繁杂,对延期开学和突然转为线上教学易出现畏难情绪和彷徨心理,高校需高度重视对师生的思想动员,通过召开视频会议、发布倡议书、致信等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认识开展线上教学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抢抓疫情防控期的教学和学习主动权。同时,做好线上教学技术培训,为教师提供线上建课、开课指南,编制教学视频制作教程、直播教程等资料,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指南。总之,高校要促使师生快速转变理念,统一思想,积极面对线上教学的新形势、新技术、新要求,全力投入在线教学和学习。

三、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全局谋划,构建精准顶层设计

大规模线上教学是大学面向本校所有学生群体的成建制的教学,是当然意义上的学校中心工作,需突出组织管理上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学校主要领导应高位部署,全局谋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线上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制订积极政策鼓励教师主动转入线上教学,制订具体的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提出明确的工作思路和标准要求,为学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开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二)“一主多辅”,建立优质课程平台

线上教学活动包括网络课程直播、教学视频录播和签到、答疑、测验、讨论、考试等互动环节,教学过程的数据要保证安全,学习终端要能兼容PC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终端以方便学生学习,这些教学活动必须依托线上课程平台和软件工具的使用才能实现。因此,线上教学需要注重在线教学平台的科学性、规范性、集中性,避免出现上线课程零散化、碎片化和孤岛效应。所以,开展大规模线上教学,首先要选好建好线上教学平台。如果之前已有师生比较熟悉的线上教学系统,应优先选用。宜建立“一主多辅”式教学平台。主平台应选用教学管理功能比较完善的专业级网络教学平台,具备严密的网络门户管理功能,应有管理者、教师、学生三级访问能力,能够实现在线建课、在线班级管理、学习进度管理、大数据分析等目标。主平台作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容纳场,应完成签到、授课、互动、答疑、讨论、考试等任务,根据需要再利用其他平台进行补充,但一般情况下以不超过3个为宜,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多个平台间频繁切换。例如,采用“共享课+直播” “翻转课+直播”等方式时,尽量只选择一个线上课程平台,再选择一个稳定的直播软件工具(腾讯会议、钉钉课堂等),微信、QQ等即时通讯类软件尽量在课前或课后使用,用以布置预习、复习任务或发布相关学习材料等。

(三)加强培训,提高师生技术运用水平

高校要与主要的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共同合作,编制线上建课、开课操作指南,以及学生线上学习指南等教辅材料,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技术培训,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录制线上教学视频教程,组织线上教学经验分享等活动。引导教师注重在线教学设计质量,征集优秀线上教学案例,通过校园网、公众号等向全校推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教学经验和模式,供教师交流学习。组建平台技术联络群,及时解答教师疑问,做好线上教学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全方位确保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优化设计,建立适用型课程资源

大规模线上教学的主要资源是课程资源。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全部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覆盖了本科12个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个专业大类。高校在教育部和本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和学生实际基础,建立适用于课程设计的资源,为线上教学夯实基础。课程资源建设可以归纳为3种方式:一是直接优选利用各平台上的公益性精品慕课,并对慕课进行校本化吸收和改造,达到既吸收优质慕课优点,又使外来资源适用于本校学情的目的。二是由本校教师自建微课,录制教学视频,通过小视频、音频、幻灯片、图片、文档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学视频的制作不局限于45分钟课堂时长,优先考虑讲授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合理切割整合任务节点,使教学内容紧凑、长短适度;设置学习进度快进、答题闯关向前学、无输入时进度自动停止等技术干预,提高课程资源的技术性、趣味性。

三是引入课程直播,师生在网络上建立直接的交互沟通,可以讲授课程内容,也可以答疑讨论。总之,课程资源是教师在线上为学生提供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学习内容,要以适用于学校定位和学生学习为前提,建立既有利于吸收优质慕课优点,又有利于发扬校本课程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模式。

(五)灵活调整,建立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线上课程的教学组织不应是简单的线下课程搬家,而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结合线上学习时间灵活可分散的特点,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新型组织形式。

首先,线上课程宜分批次开课,逐步培训教师,合理分配资源,及时发现问题,教师与学生和教学平台之间不断磨合,保证线上教学运行稳定。例如,笔者所在高校将线上课程分4批上线,第一批在模拟期考察平台技术和运行过程阶段,少量课程先上线进行模拟试运行;第二批在正式开课初期,能快速掌握线上授课技术的教师的课程率先上线;第三批在开课一个月后,通过培训使大部分教师掌握线上授课技术,再上线一批课程;第四批,剩余课程以多种线上授课方式全部上线。该校春季学期计划内全部理论课程共计650门,首批上线20门课程,占总课程数的3.1%,第二批上线364门课程,占总课程数的56%,第三批上线221门课程,占总课程数的34%,最后一批上线45门课程,占总课程数的6.9%,线上理论课程开出率达到100%,实践课程开出率达到50%。分步推进、分批上线的方式有利于合理分配资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线上教学组织运行的稳定性。

其次,线上教学的组织以线上班级为单位,以线下教学进度为参考,以发布教学视频资源为手段,有必要直播的内容组织直播。教师定期发放教学任务,学生在约定时限内自主选择时间上线学习,师生在线进行考勤、讨论、答疑、作业、测验等。例如,笔者所在的高校即以“先建资源,按周上线,定时学习,数据监控”的新型组织形式实施了线上教学,根据需要灵活组织直播,教师利用后台数据结合问询、测验等手段考察学生学习成效,所有课程资源均可反复回看。这种线上教学组织形式使师生的时间运用更加灵活,学校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教师和学生认可度较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