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李明霞

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0

[摘要]为顺应跨界融合发展的时代需求与趋势,吉林省初中生物学名师工作室和浙江省科学名师工作室结成跨界课题组,以前瞻性的教育视野,尝试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改革路径,探索出跨教材的单元教学、跨学科的融合教学、跨学段的衔接教学、跨课堂场景的真实性学习、跨时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跨身份体验式学习等课型,开发了生物学与地理跨学科实践活动课、国家湿地公园课程等无边界校本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的跨学科人才。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核心素养;跨界教学;无边界校本课程;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10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9

一、开展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探索的背景及旨归

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的模型。在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上,芬兰的新国家课程标准使用了“Transversal Competence ”一词,一般直译为“跨界素养”[1]。从在核心素养的内涵来看,中芬两国的提法相似,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研究过程中给予了芬兰此方面较大的关注。芬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施现象教学,不再实行分科教学,而我国学校目前还在实行分科教学。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跨界教学、在不同知识和技能领域开发无边界校本课程,应是我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

“跨界”的含义已为当今大众所熟知。用生物学的细胞学说来阐述跨界教学,就是“破壁”,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跨越教材、学科、学段、空间、学习方式、文化等方面的界限,在多领域内展开学习活动,其实质是思维模式与方法的改变。

为顺应跨界融合发展的时代趋势,应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挑战,适应我国中高考改革中注重对考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的要求,吉林省初中生物名师工作室和浙江省科学名师工作室跨地域、跨学科结成课题组,实施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课例研究”。课题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通过跨界教研提升教师的跨界思维水平和跨界教学能力,通过对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路径的探索以及课例实施开发跨界融合的无边界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在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上进行跨界学习,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人才。

二、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探索的现实困境

跨界教学是学校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与研究,是寻求开放式的真实世界生物学问题解决方案,是基于课程形态的创新性实践。由于我国当前施行分科教学体制,跨界教学尚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正视并解决教学困境就成为实施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关键任务。综合目前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师资、课程、教学及评价等现实因素,实施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既亟需理念引领,还要面对师资水平、开展路径、实施课例、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实然困境。

跨界教学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在聚焦核心素养、整合教学资源、融合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场景等环节和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也是融课程观、知识观与方法论于一体的教育实践,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思维体系与人格结构等诸多方面[2]。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通过问题导向,探索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各种途径,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应试教育环境下长期存在的“升学主义”价值观是实施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羁绊。应试思维影响下,指向核心素养的跨界教学教育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运用跨界教学解决综合性问题、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跨界教学实践新形态尚未形成。初中生物学名师工作室作为省级骨干教师的学习和发展共同体,要成为跨界教学的倡导者、先行者,要直面开展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探索的困难,并积极寻求破解难题的路径。

(一)教师胜任力滞后于发展所需

由于我国师范教育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实行分科教育和知识教学,基础教育系统中的师资主体均为师范教育所培养的教师。教师所接受的职前教育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纵深化,缺少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化学习、系统化培养;教师的职后教育缺少跨学段、跨学科的一体化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化程度不高。因此,在实施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时教师缺少整合知识的能力,难以突破学科边界,常常陷入分科教学—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思维惯习之中。实践中,教师通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跨界教学的实施会产生轻视学科、去学科化的倾向,从而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会影响教学成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教师核心胜任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初中生物学教师需要树立跨界教学意识,提升跨界思维水平和实施能力。

(二)无边界课程的开发不受重视

教师、课程、评价是开展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探索的三要素,课程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开展跨界教学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课程教学资源,目前初中生物学无边界课程开发面临着不受学校重视的困境。首先,很多初中生物学任课教师自身并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也没有掌握跨界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其次,教师参加跨界教研和主题培训的机会较少,跨界教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展得不到应有的专业支持。最后,开展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路径并不清晰。因此,需要在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探寻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有效路径。

(三)跨界教学课例研究处于起始阶段

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既要强调教师的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受初中生物学科班级授课课时少的影响,各校中生物学教师数量较少。在实施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时,教师备课过程中缺乏研制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课例的集体智慧。同时,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课例研究方面目前可以借鉴的文献有限,尚查阅不到初中生物学实施跨界教学的典型课例。为探索和开拓生物学跨界教学的路径,吉林省初中生物学名师工作室通过和全国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跨界组建教研联盟,课题组研制并实施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课例,希望能探索出各种类型的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课例,引领生物学教师走上专业融合发展之路,提升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实施效果。

(四)发展性评价的推行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

在国家颁布并实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背景下,遵循教育规律,改进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的弊端,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已是大势所趋。这需要与国际接轨,探索增值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方案,着力破除“五唯”痼疾,建立起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跨界教学评价的理念符合国家当前倡导的评价导向,但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评价目前深受应试主义价值取向影响,实施跨界教学评价举步维艰。长期以来,中考学科的教学评价一直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已形成唯分数取向的教学评价生态。实施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要践行学生发展性评价理念,构建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学生多元综合评价体系面临着与其他中考科目一样的困境。

三、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名师工作室跨界开展教研活动的机制

为解决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理念引领、师资水平等难题,吉林省初中生物名师工作室自主跨界结盟,通过建立跨界教研机制,引导教师把跨界融合思维引入课堂,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在多元、综合性的学习体验中弥补传统课堂中强调学科知识而带来的封闭性的缺陷,把师生的思维从原有框架下解放出来,进而生成有价值的思想火花或创意,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吉林省初中生物学名师工作室跨学科、地域、学段,与浙江、上海等地名师工作室建立了 7个跨界教研联盟,还与厦门市6位初高中生物学科专家型教师组成教研联盟,开展同台展示、同课异构、共研课题、成果共享等跨界教研活动。2018年,吉林省初中生物学师工作室在加盟“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后在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年会上展示了全学段、全学科的“大跨界”教研新范式,使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升由理念走向实践,开始落地生根。

(二)探索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实施路径

面对当前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实施路径模糊的困境,课题组以提升核心素养为指向,开放教育边界,拓宽教育空间,开展了跨教材、学科、学段、教室、时空、身份等组织形态的教改实践,开发了“以学生为主人、以活动为载体,以世界为书本、以情境为场域、以对话为形态、以提升素养为旨归”的无边界校本课程。探索出跨界教学的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教材的跨界。二是无边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单元教学为初中生物学实施跨界教学的主渠道。

1.聚焦基于重要概念的单元教学,高水平地实施国家课程。课题组聚焦《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主题和重要概念,在复习课单元教学的整体化设计方面进行了研究:根据教学实情,跨教材重构教学单元,进行课例教学设计。通过开展单元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基础上构建起关涉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注重建模和论证式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关注STSE教育中的真问题,在生活化的生物学问题探究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跨界教学,高水平地开发无边界校本课程。通过跨界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等学科,跨界到高中生物学科,乃至于跨界到大自然、酿造厂、科技馆等实践、研学基地,开发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无边界校本课程。名师工作室成员校开发了系列无边界校本课程,如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开发的跨身份的“小老师活动课程”、吉林大学附属中学英才学校跨课堂开发的“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课程”、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力旺实验中学开发的融合学科的“基于STEM理念项目的学习”、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开发的“生物学与地理跨界学习活动课程”等。

(三)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的课例类型

为应对初中生物学跨界教学实施课例不足的现状,课题组通过跨界教学课例的实施构建起了跨界教学的7种课型:(1)跨教材的单元教学;(2)跨学科的融合教学;(3)基于STEM 的项目学习;(4)跨学段的衔接教学;(5)跨时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6)跨课堂场景的真实性学习;(7)跨身份的体验式学习。

1.跨教材的单元教学。单元教学在国外兴起较早。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国内对深度学习研究的深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及实施日渐兴盛。《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生命科学知识中选取了10个一级主题,该设计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教材呈现出的碎片化知识,却不利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聚焦生物学重要概念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3],以期高效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这里所指的“单元”不是指教材编写的单元,而是学习单元,需整合教材后方能进行重构。初中生物学教材共8个单元,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及《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主题,课题组将教材内容重建为 15个学习单元(见表1),并进行了单元教学课例的设计和实施。

2.跨学科的融合教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指教师将学生学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与自然、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以专题活动课等方式进行研究和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4]。2021年,教育部着眼于未来学生能系统灵活地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修订了义务教育学段各学科课程的标准,其中最具标志性的进展就是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实践。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人文科学科也有交叉。课题组在初中生物学和地理跨界学习活动课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活动课的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属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升阶的思维跨界。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组织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开发校本无边界课程。由于生物学、地理学科的相关性,课题组设计了融合这两个学科的活动课。首先组织生物学和地理学科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科培养目标,每学期联合组织一到两次跨学科教研活动,开发了各年级的活动课程。如七年级的系列活动课:美丽校园、美丽家乡、了解家乡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近大自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