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基础上建设一流学科的现实审视与未来进路

作者: 肖文红

[摘要]学科之间存在着交叉融合、互动共生的自然根基。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必然选择。审视当前,高校推进学科交叉的过程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4个方面:单一学科发展理念固化;学科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学科考核评价面临困境;学科交叉研究人才匮乏。为此,高校务必要树立正向的学科交叉理念,组建高效有序的学科组织,完善交叉学科评价体系,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学科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学科交叉;一流学科;学科组织;学科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144-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25

学科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特定科学领域内相同或相近知识在传播、交互、整合或分化过程中形成的集合体[1],是兼具学术性和独立性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学科之间逐渐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著名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深刻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2]可见,学科之间原本就存在着交叉融合、互动共生的自然根基。

学科交叉起于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人员对学术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以满足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攻克科学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模式。“跨学科”又称“交叉学科”,英文名称为Interdisciplinary,是超越单一学科边界且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的研究领域,由伍德沃斯(R.S.Woodworth)于1926年首次公开使用。学科交叉、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研究内涵各异,却也彼此交织。许海云等人对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早有明示,即跨学科研究必然会促进学科交叉,当学科交叉深入拓展至特定程度则会形成新的研究领域,产生交叉学科。可见,跨学科是学科交叉的研究常态,交叉学科则是学科交叉的理想状态,而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恰恰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应有之义和关键环节,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综上,推进学科交叉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需要梳理学科交叉的动力因素及其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科交叉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学科交叉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必然选择

学科交叉旨在通过凝练科研重点、共享理论资源、重组研究模式等途径统筹方法、创新思想、催生理论,进而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是大学彰显教育水平、培育一流学者的核心内容。当前,国内高校纷纷推动学科交叉,将其作为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抓手。

(一)学科交叉的动力因素

学科交叉主要源于两个动力因素:一是社会发展需求二是学科发展需求。

1.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建设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目标,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交叉建设才能开拓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科领域,形成最具生命力的交叉学科。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多元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问题频频出现且日益复杂,推进学科交叉正是推动人类进步、应对现实问题的重要手段。例如,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是化学和物理学、冶金学等学科要素的结合。材料科学的产生源于人类制造材料、使用材料等一系列问题,其正是在人类材料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人类材料品质要求逐渐提高的基础上形成的。再如,20世纪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标志着“生命之谜”被打开,而其发现者沃森(Watson)、克里克(Crick)、维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则来自生物、物理和化学3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2.学科发展需求。传统学科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往往面临发展瓶颈,只有在重大需求导向下寻求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3]。同一门类学科之间或不同门类学科之间的交叉均可称为学科交叉,也均在某种程度上为原有学科注入了新活力。如法律经济学、法律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政治生态学等均是人文学科领域中双学科的交叉,而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等均为自然学科领域中双学科的交叉。除了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有部分学科由三门及以上学科交叉而成,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即为大众所熟知的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可见,学科交叉必须要有两门及以上学科围绕特定问题或研究领域进行大合作、大交融,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催发原有学科发展内生动力的同时,形成全新的研究领域。

(二)学科交叉对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作用

学科发展需要多要素、多维度、多层面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支撑[4]。学科交叉作为高校学科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方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建设一流学科意义重大。

1.理念指导。一流学科建设旨在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能、中国水平和世界影响的学科,使传统学科焕发新的生命力,产生新的科研增长点。科学有效的学科发展理念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和核心,直接影响学科建设实践的顺利推进。长期以来,学科建设往往遵循单一单向的发展思维和理论逻辑,学科之间以封闭独立的形式维系自身发展,彼此之间存在难以打破的壁垒和隔阂,严重阻碍了学科资源的流通与共享。学科交叉恰恰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藩篱,促进了学科之间的和谐互通,推动了一流学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2.组织支持。一流学科建设既是顺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实现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的突破口与着力点。建设一流学科需要对现有的以事业单位为单元的学科组织进行系统改革,将不同学科领域、年龄阶段、研究单位的科研人才汇集起来。通过建立灵活动态的人才管理机制、公正透明的薪酬绩效管理机制,以及分门别类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对学科交叉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实问题错综复杂,只有汇集不同学科的力量进行联合攻关,才能确保交叉学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学科交叉推进学科组织的优化和重组,可以实现不同学科建设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为一流学科建设扫除人员障碍和技术障碍,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3.资源保障。学科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科发展的速度、质量、样态均有所不同。从古至今,学科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古代的高度综合期;中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高度分化期;20世纪中叶以后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期。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观层次已发展形成了5550门学科,其中交叉学科2581门,占比46.5%[5]。交叉学科正是在各个学科彼此合作、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学科发展在起步、发展、丰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有新的资源注入。获取广泛的学科发展资源,是一个学科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的关键一环。在推动学科交叉过程中,高校将充分考量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科基础,在本校主体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的基础上选择相关学科。学科交叉能够将学科发展相关的学科资源、政策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和市场资源有机整合,从而为建设一流学科提供外围保障。

4.文化氛围。浓郁的学科发展文化氛围对巩固学科基础、发展学科特色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队伍都热衷于“近亲繁殖”,致使学科文化惰性日益严重。随着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学科结构呈现出“单科—多科—系统综合”的发展态势,对学科交叉研究的文化创新诉求日渐强烈。综合性大学有资源,有能力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凝聚学科建设主体的精气神,共同致力于探索一流学科建设的特色之道、创新之道。可见,学科交叉能够推动学科发展文化的转变,营造开拓创新、协同合作、共建共享的学科发展文化氛围,为科研人员提供源源不断的理念支撑和精神力量,从而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

二、高校推进学科交叉的现实审视

推进学科交叉研究,联合攻克科学难题已然成为学术界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国内高水平大学纷纷通过搭建交流平台、组织科研项目、建设研究中心等方式对学科交叉进行深入探索和具体实践,且取得丰硕成果。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2002年成立了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中心,为我国超弦/M—理论研究做出先驱性努力,也为推动理论物理、基础数学和宇宙学进军国际前沿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厦门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作为实体性的教育科研机构,其旨在成为助力中国政府宏观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北京大学于2006年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兼容并包、外向开放的方针拓展了上百个交叉研究领域,为推进学科交叉、建设一流学科奠定坚实基础;清华大学于2010年成立了交叉信息研究院,开展了信息学科与社会科学、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的交叉研究,形成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上海交通大学于2015年打造了生命与环境跨学科平台,将关切人类生存发展的12个学科进行有机融合,旨在以“绿色化”“整合型”为理念遵循,打破专业壁垒进行交叉研究。

诸如此类探索,不仅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建设水平,也催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让研究人员倍感欣慰。但我们还必须看到,相比于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定位,我国高校学科交叉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交叉学科尚未形成。苏轼曾言:“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6]其实,在推进学科交叉的进程中,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使我们的预期结果大打折扣。当前,学科交叉建设依然存在诸多掣肘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一)单一学科发展理念固化

如果没有新的动力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既有学科,势必会使学科建设固守传统,陷入低水平循环的怪圈无法自拔。随着学科交叉的逐步推进,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日渐依托于学科交叉优势,通过联合研究拓展学科发展的空间和资源。但就目前来看,学科交叉研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传统学科的主流地位依然难以撼动。由于长期受制于学科割据,高校管理层决策人员的学科交叉研究观念不够深入、研究动力不够充足,单一学科建设的思维和逻辑依然占据上风。高校各学科之间长期维持“单打独斗”“自立山头”的分裂局面,排他性竞争十分激烈,合作意识较弱。学科交叉研究观念的淡薄,致使科研人员无法客观认识学科交叉的实质优势和潜在功能,严重阻碍着学科交叉的顺利推进。

(二)学科组织发展相对滞后

学科组织是高校学科有效运行的基础组织,也是推进学科交叉建设高效率、高品质发展的前提条件。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就是建设一流的学科组织,实现一流的学术产出[7]。反观现实,当前国内高校采用的是“校—院—系”三级学科组织结构。诚然,这种纵向管理模式在职责分工、集中权力、快速决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这种直线职能制往往使各院系行政界定分明、壁垒森严,导致学科边界清晰、条块割据凸显。在政策限制下,科研人员更加倾向于“各自为营”,致使学科交叉研究的内生动力不足。此外,独立设置、自主管理的学科交叉组织数量尚且不足,且大多为虚体结构。如果学科交叉研究组织的总协调人并非由高校校级行政领导兼任,在科研人员的协调、凝聚等方面则面临更大困难。

(三)学科考核评价面临困境

学科评价体现着对学科发展的应然关注,并顺应拨动着管理的调幅,最终实现学科的层次飞跃和水平的理性回归[8]。科学有效的评价模式预示着客观、公正的导向,指引研究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强劲的动力投入科研工作。反观现实,高校依然侧重对单一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和考量,而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中途“流产”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可归结如下:首先,学科交叉研究缺乏明确归属。在申报课题、发表成果、职称评聘等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研究投入与利益分配难以对等。其次,高校通常采用同行评审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而学科交叉研究的评审同行相对稀缺,无法满足当前学科交叉研究成果评审的现实需要。最后,国内高校对科研人员设置了特定的评价周期。在考核期限和短期目标的双重驱使下,科研人员只能放弃跨学科研究,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熟悉的既有学科领域。

(四)学科交叉研究人才匮乏

实现学科交叉研究人才的批量培养和产出,是实现学科交叉目标的必然要求。然而,科研人才的产生需依托于具体的科学实践,只有在最具前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科研活动中,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科研人才。学科交叉研究无疑就是这样的科研活动,国内外高校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就是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茁壮成长起来[9]。不可否认,国内高校尚且缺乏大团队、大项目、大协作的跨学科研究基础,致使多学科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仍然相对滞后于外部需求。此外,高校各科任课教师甚至是硕导、博导的学科背景单一,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能力和知识储备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为此,协调与融合不同研究领域的师资力量,打造一支严肃而活泼、科学而规范的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推进学科交叉的当务之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