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育人观引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 李晓光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育人观,是新时代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民办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更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健全而优秀的人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智慧、健康的体魄,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懂得美的享受。近年来,长春光华学院全面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加强思政教育主渠道建设,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实施文化育人战略,初步形成了以“素质培根、精神铸魂、专业启智、文化润心”为核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育人观;民办高校;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15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26

我国民办高校大多诞生于世纪之交的大扩招时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部分已经实现了内涵式发展并呈现出鲜明的育人特色,但多数则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发展瓶颈。面对严峻的两极分化现实及同质化现象,怎样才能摆脱对传统外延式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新突破?近年来,长春光华学院充分利用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优势,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以“素质培根、精神铸魂、专业启智、文化润心”为特色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转变教育思想,牢固树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育人观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首次提出来的[1]。他科学地将 “培”“铸”“启”“润”4种教育方式与“根”“魂”“智”“心”4种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了系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观。总书记的“八字”育人观赋予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进性内涵,对民办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育人观,解决了高等学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3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大学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加强正确引导和精心培育,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远大目标,毕业时成为更加成熟的人。不仅要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健全而优秀的人格,有良好的智慧、健康的体魄,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懂得美的享受;要使他们成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能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具有较好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民办高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学生“培”土施肥,让他们在“铸”中淬炼成钢;为学生开“启”心灵之门,使他们在“润”物无声中得到雨露滋养,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道路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早在1912年,蔡元培在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就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2]。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不断根据形势发展而优化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五育”并举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3]这一方针与蔡元培百年前提出的“五育”并举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它把道德品质培养放在了第一位,强调了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体系化和不可分割性。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字育人”观凸显了新时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突出特点,“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一个以价值观塑造为引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培养体系,这一点与“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是一脉相承的。民办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整合协同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与育人元素,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立体式成长空间。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帮助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提升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创新力、领导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点亮智慧的灯塔。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坚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辩证法,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完善体育教学模式,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帮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学生“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奠定基础。要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培养大学生基本的艺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大学生的艺术审美体验,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专项特长,提高他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要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价值,通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通过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观念和能力。

(三)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是由若干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不同科类、不同办学体制、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水平的高等学校组成的高等教育链。它通过人才链与国民经济的不同部类及其相关产业链相衔接,从而描绘出一幅以人才供求关系为枢纽、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生态图谱,决定了每所学校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传统、服务面向和发展目标,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长春光华学院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学校相继完成了吉林省教育厅确定的“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转型”试点任务,并获评“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郑重作出“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类型选择,并由吉林省教育厅批准备案;将“建成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写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改革发展的总目标。为巩固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学校统筹规划学科和专业建设,围绕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机电产品制造产业、金融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以及基础教育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强化工程、经管、文艺、教育的专业集群效应,带动其他专业协调发展,形成了以“工、艺、商”三大学科集群为标志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其中,工程、会计、艺术学科被吉林省教育厅确立为专业硕士学位立项建设点,学校被确定为专业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

二、全面开展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人生之根

(一)精心实施大学生养成教育工程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知识、能力、品德的形成渠道是不同的。其中,知识主要是“学”出来的,能力主要是“练”出来的,而品德则主要是“养”出来的,是靠认知明理、自觉内化、环境熏陶、实践磨炼等环节长期养成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的道德德行是“生于人的习惯”的。他认为知识可以传授,道德德行不可传授,只能通过习惯养成[5]。根据这一规律,从2016年起,长春光华学院全面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逐步构建了“认知学习、情感体验、意志磨炼、行为养成”的素质教育体系,确立了“夯实基础、年级分层、抓在日常、重在效果”的总体实施原则,形成了“自主养成、学校引导、校家合作、师生同修、科研提升”的养成教育工作体系。这一体系经过6年的运行,养成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省内19所院校加盟“吉林省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多所省内外高校前来交流学习。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发现之旅》栏目组对学校养成教育进行了全面采访拍摄,《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栏目以《实施养成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为题介绍了学校的养成教育经验。“落实立德树人的养成教育体系研究与创新实践”成功获批吉林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

(二)多种途径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

为将大学生养成教育做好、做小、做实,学校精心选择了22个好习惯项目及实践清单,每个项目都代表一种美德,要求全校学生每人重点选择3项以上自我养成[6]。同时,学校实施教师养德修为工程,用教师的品德修养影响和熏染学生的道德养成;组织编写《大学生养成教育22讲》,用于学生的认知学习和价值引导;筹建“养成教育研究会”“吉林省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建成好习惯主题协会(含分会)44个,帮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活动;创建校家合作教育共同体,积极开展校家合作养成教育活动;编写《养成教育案例集》,积累养成教育工作经验;开展寒暑假“4+X”作业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假期阅读专业书籍和文学名著、为父母做有意义的事情;等等。截至2021年10月,全校累计有2.3万名在校生参与了好习惯项目的申领工作,登记认领好习惯项目约7万项/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礼貌、诚信、责任、团结、感恩、自信等品德已成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积累了一大批典型案例和动人故事。不少学生经历了从消极到乐观、从放纵到自律、从自卑到自信的成功转变,涌现了一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吉林省“优秀大学生”“吉林好青年”、吉林省“百优大学生”等全国、省级荣誉称号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成为引领全校学生践行养成教育的好榜样。

(三)开展特色体育、美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

学校以“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奠基”为理念,全面开展滑雪、攀岩、太极拳、足球和健美操等特色体育活动。经过多年的培育,逐步形成了具有光华特色的5种体育精神,即吃苦耐劳精神、勇于拼搏精神、追求卓越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持之以恒精神。学校以开展体育运动、发扬体育精神为动力,激励学生积蓄体能、磨炼意志,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塑造了他们顽强拼搏、勇于争先、团结协作、不畏失败的优秀人格,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近3年来,学生获各类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奖项359项,其中全国性奖项117项,并连续11年蝉联全国大学生越野滑雪赛团体冠军。学校大力建设美育渠道,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体味科学之美,在“双创”活动中展现创造之美,在日常生活中品味生命之美,在艺术展演中领略艺术之美。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文学艺术作品的竞赛、发表、展出、展演等活动,形成了以书法、影视、话剧、文学作品创作为标志的美育特色,引导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

三、加强正确的价值观引领,铸造大学生的信念之魂

(一)强化思政教育主渠道建设,扎牢大学生的思想根基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为此,长春光华学院坚持深化思政课程改革,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地位,全面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把教材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与学生疑点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专题教学+问题导学+行为养成”一体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成果汇报—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问题引领—小组合作—研讨提高”的学习模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7]。为使思政课堂“活”起来,学校着力打造“对话—分享”式动感课堂,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构建了“科学选题—认真调研—规范报告—成果分享”的自学自讲模式和“教师+学生+组长”的综合评价模式,使思政课教学链条由“课中”向“课前”“课后”延伸,全面提高了思政教育各门课程的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内涵,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

为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长春光华学院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积极推动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案例形式将认知能力、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意识、国家情怀、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为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学校启动课程思政立项建设工作,建成省级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1个,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21年,确立了17门校级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学校从研究条件、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通过培育,有2门课程被评为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目。

(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思想内涵

加强大学生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激励工作干劲、促进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长春光华学院广泛开展“红色电影展播周”“民族魂——致敬鲁迅诵读会”“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成就——革命老兵事迹报告会”等系列主题活动,定期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等革命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帮助大学生从情感共鸣中引发理性思考。通过开展“打开经典见古人”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组建大学生“宣讲团”深入社区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活动、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先后有2 300余名学生投身家乡防疫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