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初任女教师发展的压力研究

作者: 吴艳云 田杰

大学初任女教师发展的压力研究0

[摘 要]高等教育走向“质量时代”,教师发展成为热门研究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大学初任教师的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大学初任女教师的发展情况不甚乐观,面临很多压力和挑战。从压力来源来看,初任女教师发展面临的压力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她们需要承受工作、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源内外交互作用,使大学初任女教师处于在夹缝生存的状态。就压力类型而言,划分方式多样,学界并未就此达成共识,大学初任女教师发展的压力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生活压力、职业压力、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当发展压力超出负荷之后,易使初任女教师产生工作满意度下降、激情消退、精神紧张乃至倦怠等不良后果。本研究对后续大学初任女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展望:增加比较研究视角,强化实证调查;拓展动态分析趋向,探索普遍规律;深化研究主题内容,探讨压力机制。

[关键词]大学初任女教师发展;压力来源;压力类型;压力后果;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06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11

一、引言

梅贻琦先生曾言:“大学之良窳,几乎全系于师资与设备之充实与否,而师资为尤要。”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心,亦是人才培养的基石。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教学规模的扩大,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与核心力量,尤其是在当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人数逐渐增加的社会背景下,高校青年女教师的人数和比例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但数量上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历史上“男中心女边际”的不平等格局已经不复存在,也不意味着大学女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独特问题已然自行解决[1]。现如今,大学女教师仍然面临发展意识偏弱、发展动力偏低、职业成就偏差和晋升机会偏少的现实困境[2]。职业成就机会的不平等和那层无法逾越的“玻璃天花板”,使大学女教师必须要在职业生涯中加倍努力来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些努力对男教师而言却是轻而易举之事[3]。同时,在竞争激烈的高校职场上,大学女教师也倍感压力,发展举步维艰[4]。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女教师想要在大学场域获得成功变得更加困难,无论是在行政管理还是在学术资源控制的科层体系中,她们都处在较低的发展位置[5]

初任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充满各种困难、压力、挑战与未知的最独特的发展阶段,也是教师需要茁壮成长和生存的最脆弱阶段[6]。初任教师主要指那些刚从高等院校毕业,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并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承担与资深教师大致相同的教学工作,处于正式教学第1~3年的教师群体,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7]。这类教师群体通常处在大学教师群体的边缘位置,最容易被忽视和遗忘。初任教师的发展情况不仅影响高校特定时期内的教育质量,而且对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文献对初任教师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初任女教师的发展状况关注得较少,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初任女教师是更特殊的一个群体,在“非升即走”的学术锦标赛晋升压力和冲击下,她们往往面临更多的发展压力问题,再加上女性身心比较脆弱,角色超载以及社会的潜在限制性因素,她们的发展情况尤其需要予以更多关注和重视。大学初任女教师发展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发展压力无疑是最普遍和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因此,探究大学初任女教师发展状况,尤其是她们面临的压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已有大学初任女教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本研究着重探讨该群体的发展压力问题,以期能缓解大学初任女教师的发展压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助力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

二、分析框架

早期的教师发展主要涉及科研资助、奖金和学术休假[8],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发展源于认识到传统被忽视的教师群体——女性学者、新入职教师、双职教师和退休教师发展需求的发展心理学[9]。20世纪70年代之后,教师发展的概念重新受到审视。Crow等认为教师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个人、专家和学者的全面发展[10]。Simpson和Jackson指出,教师发展是教师为满足其职业角色的需要,在认知、态度、情感、修养、技能、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变化[11]。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师发展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有学者将教师发展视为一个能囊括教师各方面发展的概念。如潘懋元先生认为教师发展应包括科研水平、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师德的提升[12]。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将大学教师发展定义为个人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和专业发展[13]。张恩忠在这四种发展的基础上加入“制度发展”一环,指出教师发展应包括个人发展、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制度发展五个方面的发展[14]。狭义的教师发展指通过有组织、有目的、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培训,帮助高校教师更好地胜任教书育人的角色,在职业生涯之中得到全面发展[15]。也有学者将教学发展直接等同于教师发展,如Boice认为教师发展就表现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16]。总的来说,大学教师发展是教师的一个终身性、持续性和反思性的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

初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大多数初任教师都会遭遇教育观念、角色认知、人际交往以及反思与重建等困境,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事业稳定,这些困境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初任教师的教育观念薄弱、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对教师角色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反思与评价能力不足[17]。也有研究者认为当前初任教师主要存在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不够扎实、职业价值观不够明确、自身个体特性影响教师胜任力等问题[18]。初任教师经常会感受到巨大的发展压力,因为他们在努力达到严格的标准、新的评估要求、整合技术和满足学生需求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帮助[19]。专门针对教师发展尤其是初任教师发展的培训项目和机构有很多,如美国的“全面引导计划”(Comprehensive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高等教育专业和组织发展网络(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POD Network)、教师发展中心(Faculty Development Center, FDC)、教育发展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ICED)、大学教师与教育发展协会(Staff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SEDA)等,但这些项目和机构的实施效果不足以彻底解决初任教师的发展困境,初任教师离职率仍是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20]

图1 分析框架已有研究表明,大学初任女教师在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方面存在更多问题,她们通常对工作不太满意,与资深教师的关系也不太融洽[21]。大学初任女教师不仅需要承受教学和科研的巨大工作压力,还需要承担生育和抚养下一代的沉重家庭责任,常常面临角色的尖锐冲突,有时不得不在工作和家庭中进行权衡取舍[22]。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大学初任女教师定然面临很多的压力和挑战。但是,已有研究对大学初任女教师发展的压力来源、压力类型及影响后果尚未有清晰的归纳和总结,相关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整合和归纳。基于此,本研究借助已有相关文献,从大学初任女教师发展的压力来源、压力类型、压力影响以及压力应对等方面着重分析大学初任女教师的发展压力问题,揭示她们的职业生存状态,分析框架见图1。

三、大学初任女教师发展的压力来源

发展压力是指个体在特定工作条件下,长期不断地受到环境刺激而形成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综合状态,是一种个体特征与环境要求相互作用的应激反应[23]。大学教师通常被视为高素质、高社会地位、高幸福感的人群,然而事实上他们往往承受着比普通人群更大的生存压力,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却面临着来自社会舆论、教学考核、职称评定、人际关系、家庭、个人生活等多方面的沉重压力,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24]。有研究将大学青年教师的压力来源分为评价与考核、教学管理、学术科研、晋升、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和社会影响,其中教学和科研压力最大[25]。Jarvis认为大学教师的发展压力来源主要有3种:教学工作本身的因素(如工作量、工作时间、角色负荷、教学秩序等);对压力的认知不足(如自我效能感和归因方式等);系统因素(如缺乏社会支持、对改革的认识、领导方式等)[26]。由此可见,大学教师发展的压力来源是多维度、多方面的,是教师个人因素、学校情境因素、生活因素、家庭责任因素等非职业压力源交互作用的结果。

大学初任女教师处在一个坎坷的发展阶段,有很多术语用来描述她们遭受的挑战,如“挣扎”“困难”和“现实冲击”[27]。大学初任女教师发展的压力来源主要包括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个方面。就外部压力而言,学校及院系提供的环境和支持在初任女教师发展过程中起到基石的作用,但如果学校的考核条件严苛且对女教师不友好,就会给她们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28]。新入职的大学初任女教师时间紧、任务重,难以做到专业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她们的个人生活之间的平衡[29]。再加上,大学初任女教师要面临家庭角色、工作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多重冲突,家庭事务占据了女教师的大量精力,影响她们教师职业角色的充分发挥。由于结婚、生子、抚育后代等家庭职责,致使初任女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人际交往,参与公共事务[30],这些都给大学初任女教师的发展带来很多的压力。此外,大学初任女教师希望建立一种团结合作的发展氛围,但常常由于学校支持不到位,制度性竞争激烈而陷入孤立无援的情境[31]。在此境遇中,大学初任女教师有限的精力被肢解成为多元碎片,无法以等量的饱满情感诠释肩负每一个“角色”。内部压力主要源于大学初任女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从生理因素来看,研究表明,女教师与男教师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易产生敏感烦躁、焦虑忧郁、多愁善感等心理情绪和健康问题[32]。此外,由于女性特有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角色,使高校女教师较之男教师更易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产生职业倦怠感[33]。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教师工作带有很大的情绪劳动成分,管理复杂的课堂所需要的情绪劳动对于那些很少准备好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初任女教师来说更加紧迫,她们更容易感受到课堂体验带来的紧张和压力[34]。从女教师对自身期待的维度来说,大学初任女教师的进修路径偏少,知识输入和输出不平衡、在教学或学生管理活动中的难度大、学生课题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情况都极易使情感细腻的大学初任女教师产生期待落差和情绪失落感,从而感到工作投入与回报之间的失衡,这种失衡削弱了大学初任女教师的工作成就体验感,给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带来一系列打击,严重影响其后续的职业发展规划[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