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心理状态、类型特征及优化策略
作者: 施悦琪
[摘 要]对2 608名民办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的职业情感、教学效能感、工作压力的均值分别为4.090、4.109、2.873。各维度中,职业认同、促进学生投入效能感的均值相对较低,工作保障方面压力的均值相对较高。样本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心理状态呈稳定轻松、积极胜任、激情负荷、消极焦虑四种类型,分别占比45.20%、13.30%、3.10%、38.30%。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水平、劳务关系、年收支情况的教师群体,在职业心理状态的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民办高校需更全面满足教师的职业心理需求,提供系统化的组织支持;全周期关注教师职业心理状态的类型,形成常态长效的保障体系;多角度优化教师层次结构,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心理状态;职业情感;教学效能感;工作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072-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12
一、问题提出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健康规范发展期、质量内涵提升期和改革创新攻坚期[1],但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稳定性差、离职率高等现实问题依旧突出,亟待探索有效对策。相应地,学者们逐渐深入关注民办高校教师的群体特征,教师职业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成为新的研究主题。既有研究多从离职意愿分析、职业倦怠归因、工作压力溯源等方面入手,试图探明民办高校教师消极职业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有调查发现,职业期待高、学校办学基础弱、教师待遇差、科研能力低等,是民办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2]。职业倦怠对教师留职意愿有负向影响,且是影响工作满意度和留职意愿正向关系的中介变量[3]。对7 169名民办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具有不同人口属性、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特征的教师,在职业倦怠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4];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务的教师,在职业压力水平上也呈现显著差异[5]。
上述研究均表明,职业工作与发展环境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等心理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已有研究尚有探讨空间,例如:其一,多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偏重消极职业行为的心理原因溯源,未挖掘积极心理资本;其二,仅聚焦心理活动的某一方面,未讨论教师职业心理的整体性;其三,虽关注到不同教师群体的职业心理差异,未探讨职业心理的类型化特征。以上多种因素不利于向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提供精细化、有针对性的组织支持。
职业心理状态指情感、情绪、效能感、压力感、满意度等多种职业心理活动的复合表现[6],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掌握教师队伍整体的职业心理状态,是系统调适教师职业心理水平的基础。因此,本研究拟结合教师职业的角色要求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聚焦民办高校教师在职业情感、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压力三方面的心理水平,以了解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心理状态,并进一步探讨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心理状态的不同类型。具体探究以下问题: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情感水平如何?教学效能感水平如何?工作压力水平如何?民办高校教师在职业情感、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压力三方面的状态呈现怎样的类型特征?具有不同背景特征的教师群体在职业心理状态的类型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与样本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获得2608份样本数据。由表1可知,所有样本中,男性教师占比39.65%,女性教师占比60.35%;青年教师占比46.70%,中年教师占比48.24%,老年教师占比5.06%;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占比6.06%,本科学历教师占比41.87%,硕士学历教师占比47.47%,博士学历教师占比4.60%;专职教师占比89.03%,兼职教师占比10.97%;年收支很不足的教师占比29.26%,不足的教师占比33.17%,持平的教师占比26.30%,富余的教师占比11.27%。
(二)变量设置
1.背景变量
。已有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学历水平等个人背景特征影响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活动。因此,本研究选取性别、年龄、学历水平、劳务关系、年收支情况5个类别变量作为背景变量。
2.观察变量。(1)职业情感指教师工作者对自身职业产生的稳定的态度与体验[7],包括职业认同、职业理想、职业情怀与自我提升四个维度。职业认同指个体对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性的认同程度;职业理想指教师在本领域内自我发展的信念和目标;职业情怀指教师在评价自身职业的价值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提升指教师在职业领域内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主观意识[8]。职业情感量表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有所修订,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6,KMO值为0.970,Bartlett球面检验值显著,方差解释率达到76.68%。(2)教学效能感指教师个体对自身教学工作能力的自我判断,包括教学策略效能感、课堂管理效能感、促进学生投入效能感三个维度,分别指教师对自身设计教学活动、管理课堂、促进学生学习投入三方面能力的信念、感受与自我判断[9]。教学效能感量表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有所修订,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6,KMO值为0.981,Bartlett球面检验值显著,方差解释率达到74.30%。(3)工作压力。指教师主体感知到的,来自实际职业工作的消极情绪体验,分别考察教师在职业工作中,源自工作保障、教学保障、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和缺乏乐趣五方面的压力[10]。工作压力量表在《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基础上有所修订,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9,KMO值为0.954,Bartlett球面检验值显著,方差解释率达到71.39%。
上述量表内的题项均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法,用数字“1—5”表示填写者认为自身情况与题项描述的符合程度,“1”表示极不符合,“5”表示极为符合。以理论中值“3”为界限,再根据分值高低划分为低水平(M<3)、一般水平(M=3)和高水平(M>3)。量表总体信度达到0.937,KMO为0.976,Bartlett球面检验值显著,总体方差解释率为73.34%。整体而言,问卷的信效度较好,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将运用SPSS21.0处理和分析数据,具体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分析样本民办高校教师在职业情感、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压力三方面的均值水平;再运用系统聚类法,分析样本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心理状态所呈现的类型特征;最后通过卡方检验,探究拥有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水平、劳务关系、年收支情况等特征的教师,在职业心理状态的类型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研究发现
(一)职业心理状态的基本情况
1.职业情感。样本民办高校教师职业情感的均值达到4.090(S=0.593),处于五点量表的“4—5较符合”之间,更接近高水平(见表2)。各维度之间,样本民办高校教师自我提升维度的均值最高,为4.228;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怀维度的均值分别为4.074和4.194;职业认同的均值最低,为3.864。进一步比较各题项的均值发现,自我提升部分的“您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4.250)”“您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技能(4.250)”两个题项的均值最高;职业认同部分的“您对现在的待遇满意(2.800)”题项均值最低。
由上可知,样本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情感均值较高,提升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方面的意识相对较强,这与已有研究发现相契合。对广东9所民办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自身教学知能、学术知能、教学情感和学术情感评价较高[11]。数据表明,样本高校教师对现有工资待遇持消极态度。根据年收支数据,62.43%的样本民办高校教师处于年收支不足的情况,仅有11.30%的教师年收支富余。对上海公办、民办高校教师的比较研究也发现,公办高校年收入超8万元的教师比例为68.50%,而民办高校教师同一比例仅为7.20%[12]。上述发现均表明,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不理想。
2.教学效能感。样本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均值为4.109(S=0.510),处于五点量表的“4—5较符合”之间,更接近高水平。各维度之间,课堂管理效能感的均值最高,为4.147,教学技能效能感的均值为4.130,促进学生投入效能感的均值相对较低,为4.050。进一步比较各题项的均值发现,教学策略效能感部分的“您能在学生困惑时提供不同解释或例子(4.220)”“您能明确表达对学生行为的期望(4.220)”两个题项,和课堂管理效能感部分的“您能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建立一套课堂规范(4.210)”题项的均值较高;促进学生投入效能感部分的“您能让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掌握专业内容(3.940)”“您能改善不及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3.970)”“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010)”三个题项的均值相对较低。
综上,样本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均值较高,教师对自身的课堂管理能力信心更足,但对自身在促进学生尤其学困生更投入学习方面的影响力感知相对较差。已有研究对重庆、上海、江苏3省的6 631名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行了调查,与本研究发现不同的是,教师的教学策略效能感(3.985)均值高于课堂管理效能感(3.962)均值;相同的是,促进学生投入效能感(3.832)的均值最低[13]。
3.工作压力。样本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均值为2.873(S=0.790),处于五点量表的“2—3较不符合”之间,更接近一般水平。各维度之间,样本民办高校教师在工作保障方面的压力均值最高,为3.305;工作负荷方面的压力均值为2.960;教学保障方面的压力均值为2.815;人际关系和工作乐趣方面的压力均值相对较低,分别为2.619和2.575。进一步比较各题项的均值发现,“您担心养老问题(3.650)”“您担心医疗保障问题(3.650)”“您感觉自己接受培训机会少(3.500)”三个题项的均值最高;“您感觉自己与学生关系不好(2.170)”“您感觉自己不喜欢学校工作(2.360)”两个题项的均值较低。
综上,样本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总体均值不高,在人际交往尤其师生关系和工作乐趣方面压力的均值较低,但教师在“养老”“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和专业能力提升机会等方面的担忧较多。与本研究发现不同的是,已有多项研究发现,民办高校教师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压力源主要来自组织管理、工作条件、教学改革等方面[14][15][16]。学校样本量、所在地区、教师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可能是造成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
(二)职业心理状态的类型特征
教师个体在职业情感、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压力三方面的复合表现存在个体差异,本研究采取系统聚类分析中的Ward聚类方法,将具有相似表现的教师个体进行聚合,得到四种类型(见图1),四种类型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显著,说明聚类效果较好。
第一种状态类型为“稳定轻松型”。聚类内教师的职业情感和教学效能感的均值接近总体均值,工作压力明显低于总体均值。由此说明,稳定轻松型教师的职业情感、教学效能感处于平均水平,同时工作轻松,压力较小。数据显示,45.20%的样本民办高校教师处于“稳定轻松”状态。
第二种状态类型为“积极胜任型”。与“稳定轻松型”相同,聚类内教师的工作压力均值也明显低于总体均值。不同的是,此聚类内教师职业情感和教学效能感均值明显高出总体均值,且工作压力更小。由此可见,此类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情感投入更多,对自身教学能力的判断良好,工作压力小,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数据显示,“积极胜任型”教师在样本民办高校教师中占比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