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瓶颈与突破
作者: 赵思博 代征[摘 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力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关涉到实现立德树人的质量和程度,所以突破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瓶颈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高校辅导员应该掌握的系统性党的创新理论知识的不足,其职业评价系统的整合性欠缺,都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探索高校辅导员在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水平的基础上,从新文科思维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日常事务管理能力和班团建设能力的方法论意义,具有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08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1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面对新时代社会生产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其职责在于紧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瓶颈
(一)缺乏系统性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知识
高校辅导员之所以缺少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宣传能力,最主要是因为辅导员自身没有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知识;部分辅导员不够重视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进而不可能高度关注自身理论宣传能力的提高。一是因为意识形态理论是形而上的理论体系,辅导员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学习,就很难掌握辩证法思维方式、发展性思维方式、系统性思考方法,也无法从全局角度把握学生工作。而现实中,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下的辅导员人数非常少,绝大多数辅导员专业学科起源于非教育类专业背景,没有充足的教育理论储备和知识素养,再加上辅导员入职后忙于繁杂的事务之中,更没有时间和机会培训提高了。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很难具备较为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结构,更不可能具备较好的理论宣传能力。二是部分辅导员参加工作后,由于繁忙的学生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以及他们需要恋爱成家培育孩子等生活事务,导致他们无暇顾及理论宣讲能力的提高。长期的重复性的繁杂的工作容易使他们心生厌倦疲惫的感觉,对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日渐降低,也就容易不由自主地推迟或者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系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个时期的理论宣讲能力必定相当薄弱,更别说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搭建德育隐形教育载体,融入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了。三是个别高校辅导员对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本身就不够重视,认为意识形态宣传是虚的,无法看得见摸得着,不容易出成果。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单单关注学生日常基本管理工作,有意无意地忽视意识形态系统性理论知识的建构和宣讲,或者是走走形式,组织学生宣读一下党的文件,就算是理论教育了。由于个别辅导员对意识形态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模糊,贯彻的思路不清楚,没有充分认识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系统性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总体工作的自觉性不高,轻视怠慢,导致个别辅导员理论宣讲能力弱化。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质与量缺少衡量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目前还是缺少质与量的衡量标准。所谓“质”是指实效性和有效性;所谓“量” 是指工作数量,即职责包含多少项目。通过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方面来看,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到学业指导、心理辅导,无所不包,几乎是除了专任教师的职责之外,全部包含其中,辅导员成了“包打天下”的通才。工作量的堆积,压实了责任,也压得透不过气来,就容易让人心生怨言,使人得过且过、能推就推。对于见效快容易办的事情,比如评定奖学金工作、入党培训班工作、毕业生工作等及时安排布置,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见效慢,可以慢慢做,甚至不做。高校学工系统评价辅导员也是单项调查、笼统评价。这种工作量无法准确计算和度量,使得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边界不清、责任不明,也容易让人们感觉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远远不够。
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质”的问题,可以直接评价的,比如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的评比、学生资助工作、学生文体活动等方面都是可以衡量的,而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党的基本理论教育的成果不是立刻能够显现出来的,衡量起来就有难度,也无法直接衡量。这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难点。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标准也很难评价。辅导员专业化学科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内容组块、作用逻辑和发展方向,都是衡量辅导员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和本质性体现,属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但由于辅导员队伍组成结构、学科背景、职业愿景都有所不同,大多数人员缺乏系统、科学、专门的专业理论训练,导致辅导员职业发展内在动力和学科愿景都受到很大制约。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学业指导、人生发展等诸多问题,都需要辅导员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给予发展道路和方式选择的有力指导,这都是需要“小锅炖”的培育方式。而不是“大杂烩”式的指导教育方式。辅导员既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理论基础,才能综合施策、精准施策,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是短时间就能考核评价出来的结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质和量的评价标准需要精细化,职业功能边界清晰化。
虽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从宏观层面规划了辅导员职业化的职责边界,也从微观层面划分了辅导员工作内容层次,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看,边界和标准还是有点模糊、不容易把握。《规定》第三条明确指出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可以与其他学生事务相区别,便于辅导员执行落实。《规定》第四条确定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含着学生事务管理的详细项目。其一,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日常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同学交往、学业疑惑、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择业疑惑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这里面隐含着怎么帮助、帮助到什么程度、最终结果如何评定等问题。其二,学生的军事训练课落实主体不是辅导员,而字面上强调辅导员要“组织开展”军训,实质上是协助和配合有关职能部门的问题。其三,评选各类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困难帮扶等事宜。“奖贷助补减免”工作都是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明确规定的,辅导员只能在操作层面上认真落实学校相关制度安排,这是一系列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职能机构与基层机构在具体项目上的分工和具体工作人员的分工职责,而实际工作中造成辅导员职责模糊,重复性的工作耗费辅导员过多工作精力;“勤工助学”项目从教育的角度看,辅导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学习课余时间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以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意识、为家庭分忧意识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意识,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强化劳动教育。但如果把勤工助学变成辅导员工作职责,就容易让辅导员疑惑不解。因为辅导员负责二三百名学生的教育管理,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因此也会导致工作落实执行不到位。学校应针对类似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具体落实则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的作为,辅导员个体只是配合与协助。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和量的衡量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和划分,才能够不断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我们在日常观察、调查访谈、事务管理中,发现辅导员工作的显著问题是粗放式工作较多,精细化工作相对缺少,工作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亟待提升,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可以学习模仿的实践经验不足。虽然各高校都有不少经验推介,但真正能够运用到本校具体工作中的理论与经验还是十分缺乏,即使是国家评定的精品项目,典型经验依然存在海市蜃楼的感觉,这也有可能是辅导员没有具体结合本职工作特点的原因。其二,对工作规律性认识不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色彩鲜明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内在运行规律,包含着品德修养规律、实践养成规律、接受过程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等。这就需要辅导员在理论学习中学会运用规律,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提炼规律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大多数依靠实践摸索,将规律认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主动性不强,主动探索的意识不强[1]。我们深入分析产生辅导员工作瓶颈问题的原因,可以为我们日后推动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起到重要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可以从多个视角推进,本文着力针对国家赋予辅导员职业能力的3个方面进行分别探讨。将每一项职业能力所蕴含的师生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机理解析,提出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和对应措施。
(一)注重提升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高校辅导员主要职责之一就是通过开展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学生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生活思想政治教育。首先,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资源,所以,充分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合理地实时地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该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新时代的大学生活应该意味着处在主体间际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主体间际的社会文化世界,所以处于其中的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浸润在主体间际的交往文化世界中。社会交往形式和交往方式都始终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世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高校辅导员学会运用生活常识、生活规则不失时机地创设教育载体、教育情境和教育场域,就能够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有学者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设计,首先,需要遵循规律原则、目标原则、惯例原则和实践原则。遵循规律原则是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原则,这样的制度设计才能形成尊重科学、遵从科学的思想观念,发挥科学规律的育人功能。”[2]这种运用高校制度文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索契合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另外,党的教育方针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而面对当今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活跃程度,辅导员就应该学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制度、道理和价值等理念,设计出符合学生生活需要的载体、境况、过程,渗透出不同的教育思想。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生活世界、人的交往世界,为此,任何教育理论的贯彻和落实,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应该建立在符合人性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培育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而不是培养一批虚伪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其次,网络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理应重视的社会化活动方式。“人是与他人一起的共在。一个人并非孤独地拥有世界,而是进入这个世界并分享这个世界,其他人也是一样。人的世界就是与他人在一起”[3]。网络世界就是与更多的他人在一起的生活世界。青年学生沉浸在网络世界,畅游在虚拟空间,尽情挥洒着自己思想的印记,发挥着自己创造性的精神脉动,在网络世界尽情遨游。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学生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网络群体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治理念和行为规范,让快捷便利的网络世界形成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的精神环境。把过去日常教育“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黑格尔语)的做法转变为实践基础上的诗意生活,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过经过思考了的生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冲击着人类社会文明,也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感,高校辅导员在抗击疫情期间,正是更好地运用网络技术和手段呵护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情感和道德观念,既要正视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灾难,也要坚守中华民族的中国精神,更要树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2020年2月19日,教育部给高校辅导员的一封信中说道:“在这特殊的时期,你们每天牵挂着每一位学生,对湖北籍学生更是念念在心,询问体温是 ‘一日三餐’,嘘寒问暖是‘家常便饭’,关注动态是‘每日功课’。在这些细节中,我们知道你们很操心,但正是因为这种操心,你们向学生传递了关心和暖心,让学校和家长感到安心。在这特殊的时期,你们每天关注并积极参与着抗击疫情一线的战斗,在一篇篇抗疫网文里、一堂堂防疫‘云班会’上、一个个战疫‘微活动’中,你们及时传达着政策要求,生动讲述着感人故事,大力弘扬着爱国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矢志报国奉献。”[4]可以说,在疫情防控中,高校辅导员通过各种新媒体,打造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通过一条条网络心声彰显了辅导员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情系学生的高尚师德、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体现出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的时代风貌和使命担当。
(二)不断优化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能力方面。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包括从入学一直到毕业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事务的管理,比如,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学生资助、奖优评先、宿舍管理、毕业手续办理等一切事务都包含着辅导员的指导和服务。在这些管理服务工作中,无一不包含着促进学生成熟成长成才的思想观念,同时蕴含着能力培养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