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脉络与内涵本质研究
作者: 商应美 秦莹 田紫玥[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已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学理视角来讲,其整体研究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实践探讨多,理论阐晰少;对策研究多,内涵阐述少;操作研究多,规律研究少。对课程思政的发展演进、内涵本质、价值意义等基本问题与基本理论的研究不够充分。从实践视角来讲,存在着探索实践“有误区”、统筹推进“不到位”、教学能力“有短板”等痛点、堵点和难点。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脉络与内涵本质进行系统梳理与精准把握,有助于提升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课程思政认知的深度、广度、高度与温度,进而提高课程思政研究的价值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发展脉络;重实践轻理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09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16
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大举措,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2020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部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工作,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一系列工作安排,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培训、教学评估评价等工作中进行综合改革、重点部署,拉开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大幕。课程思政因此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实践成果尚不能尽如人意。具体地说,从学理视角来讲,整体研究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实践探讨多,理论阐晰少;对策研究多,内涵阐述少;操作研究多,规律研究少。对课程思政的发展演进、内涵本质、价值意义等基本问题与基本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从实践视角来讲,存在着探索实践“有误区”、统筹推进“不到位”、教学能力“有短板”等痛点、堵点和难点。聚焦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其建设的发展脉络与内涵本质进行系统梳理与精准把握,有助于提高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课程思政认知的深度、广度、高度与温度,提升课程思政研究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脉络
(一)自下而上先行先试的初步探索阶段
初步探索阶段(2014年5月—2016年11月)的课程思政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改革的样态来推进,可以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萌芽发展阶段。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相关建设问题都有论述,部分省市和高校也相继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先行探索,相关研究也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或德育改革等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系列重要会议、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为课程思政先期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曾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此次考察为上海市教育系统课程思政的先期建设指明了方向。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座谈会[2]和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3] 时,强调了基础教育系统内德育的重要地位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此间,中共中央和教育部虽未出台明确的政策文件,但教育部已开始通过试点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先期建设,个别省市和部分高校已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先行先试。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进程中最早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上海市及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部分高校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行者,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发挥了先行、示范、引领作用。上海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早可溯源到2005年6月。当时上海市为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定位与发展建设需要,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契机,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为依托,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两纲教育》),拉开了上海市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序幕。在《两纲教育》政策的指引下,上海中医药大学自2010年就开始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初探索。学校首先设立了校级德育创新课题,在2013年时提出全员育人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导下,课题申报范围从以辅导员身份为核心的德育工作队伍扩大到全校教职员工,学校开始了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该校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张黎声教授的“人体解剖学第一课”课程探索得到了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同行和学生们的高度评价。张黎声教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很好地将人体解剖的专业知识讲解与做人做事的道理完美地融合到一起,特别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为“大体”老师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所感动。从献血、捐献器官到捐献遗体的思想价值升华过程,展现的是一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当张教授通过课程设计把这种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充分展示给学生后,这门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学深深地触动了学生。这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深化了专业教学内涵,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升学习的内生动力以及坚定职业理想、升华职业精神等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部分地区和部分高校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以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内容,以专业课教师自发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表现形式,初步实施了具有区域性、个性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虽没有“课程思政”之名,却开展了具有“课程思政”性质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国家自上而下推动的全面发展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2016年12月—2020年6月)。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本阶段国家正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之肇始。此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课程思政建设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论述,为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相关部委颁布的系列关涉课程思想建设纲要与意见等政策文本,为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考察、南开大学考察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4];“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5];“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6]。这些重要论述既为我们加强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其核心思想与价值旨归就是要强调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思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引领得以丰富与深化。
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12月颁布了以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目的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以“课程育人”为首的十大育人体系,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7]。这是“课程思政”概念首次以教育部文件形式被正式提出来。2018年3月,课程思政内容被列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同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高校“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8]。2019年8月和202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等八部门相继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从整体和全面层面上推进高校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以上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既有共同主旨,又各有侧重。2018年侧重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下,以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或者说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切入点,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19年侧重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新时代思政课全面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化等问题,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挖大中小学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20侧重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目标,是对2017年12月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进一步深入——将前期的提法“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改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在以“课程育人”为首的十大育人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9]的7大具体工作体系。三个“侧重”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一方面逐渐明晰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整体思路,体现出党和国家全面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远站位与战略谋划;另一方面,体现出政策文本内容更加精准与务实、更加“接地气”等特点。
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0]。《纲要》系统梳理总结了前些年以来各地方和高校探索出的一些有益经验和先进做法,站在国家视角明确回答了课程思政建设“为什么做、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等系列基本问题,标志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从地方和高校的自下而上的个案的、地方性探索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推进的全面发展阶段。同年6月,教育部专门召开视频会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