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现状和热点研究
作者: 罗琪 林永柏
[摘 要]本文通过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内容的知识图谱,并对我国在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CNKI)刊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研究性文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予以述评。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起点早,到2015年呈爆发式增长;对高等教育普及化进行研究的机构中,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发文量居首位,其中高产作者以厦门大学的别敦荣教授为首。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研究热点主题有:质量、高等教育改革、社会效益、概念。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 Cite Space ;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150-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25
“十三五”规划以来,国家进行教育改革,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实现新提升,教育公平发展迈上新台阶,并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1.6%,这标志着我国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本文旨在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梳理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研究现状、关注热点和研究趋势等内容,以便对该研究能够形成系统性、客观性、全局性的把握,进而丰富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工具
(一)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采用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高级检索方式,以“文献”为检索类型,以“主题”为检索条件,设定“高等教育普及化”为精确检索内容,文献发表时间选择不限,其他条件均为默认,检索时间为2021年8月5日,共检索出相关中文文献729篇,去重以及剔除会议、报纸等非学术文献和外文文献后,最终得出有效文献648篇,即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共为 648条。根据时间顺序从中国知网上以Refworks格式导出文献记录,将目标文献按照Cite Space所需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导入、转码,得到本文研究所需样本数据。
(二)研究工具
此次研究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所研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的5.7R2(7)版本作为主要研究工具。Cite Space是基于JAVA程序语言编写并且常用于分析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的计算机软件。本文利用Cite Space所采用的文献计量学法和知识图谱可视化等方法来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648篇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绘制可视化图谱,建立节点之间的关联来分析、探讨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的基本状况分析
1.发文量随年代分布的情况。通过对论文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能够了解高等教育普及化领域每年以及总体的研究状况。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的文献发文量的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在1968年之前就已经开始,说明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大多数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一研究领域则集中于1998年以后。1998 年之前,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领域一直处于稳步发展时期;1998—1999年,关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研究开始明显呈现上升的趋势;1999—2010年的发文量虽然偶尔有下降,但总体呈波浪式的上升状态;2010—2015年期间发文量呈现波浪式的下降趋势;2015年以后,有关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研究呈显著上升趋势,发文量进入爆增期,说明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领域发展势头较为迅猛;2020年以后发文量呈持续上升状态,说明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相关研究今后将持续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1966年开始的“文革”,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许多知识分子遭到批斗、高校停工停学,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个历史阶段,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研究较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陆续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1998年12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文件中提出,到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因此从1998年后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研究逐渐增多。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使得从2015年开始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研究逐渐增多,呈现出上升趋势。截止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这表明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普及化具有新优势同时也伴随着新问题,这正是高等教育领域之后所要研究的热点。
2.高等教育普及化领域的高产作者与高产机构。通过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高产机构和高产作者进行研究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普及化学术领域研究的共同体,并深入剖析该领域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普及化领域的高产作者。目前,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领域前10名高产作者分别为:别敦荣(16篇)、吴岩(8篇)、高书国(7篇)、王留栓(7篇)、刘晓(6篇)、卢晓中(4篇)、王喜娟(4篇)、钟秉林(4篇)、易梦春(4篇)、李硕豪(4篇)。可见,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领域发文量前两名分别是别敦荣教授和吴岩司长。别敦荣教授是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大学战略与规划、高校教学与评估研究;吴岩司长现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兼),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并长期从事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并列第三名的是高书国教授和王留栓教授,高书国是教育战略规划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宏观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与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战略和教育规划;王留栓自1992年起在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并担任副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人口学与计划生育、比较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人力资源开发等。第四名为刘晓教授,刘晓是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发文量并列第五的是卢晓中教授、王喜娟、钟秉林教授、易梦春、李硕豪教授。卢晓中教授是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也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科规划与学术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国际比较教育、教育发展规划与政策、学校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王喜娟是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同时也是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钟秉林是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同时还是清华大学的兼职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名誉研究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顾问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易梦春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李硕豪是教育学教授,除担任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之外,还担任《高等理科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有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
综上可知,一些学者是所在高校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管理者或领导,如别敦荣教授,一些学者是国家教育部门或教育研究机构的领导或研究人员,如吴岩司长和高书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高产学者群体大多都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高校或教育研究机构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研究人员层次高,教育部门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发展趋势、要求等信息资源掌握详尽,因此有利于对高等教育普及化进行深入研究,也易获得研究成果。
(2)高等教育普及化领域的高产机构。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领域发文量前10名的高产学术研究机构分别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9篇)、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8篇)、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9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部(8篇)、厦门大学(6篇)、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5篇)、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5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4篇)、兰州大学教育学院(4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4篇)。发文量位居首位的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为29篇;其次是厦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18篇,这两所机构是发文量40篇以上的高产机构,研究优势非常突出。接下来依次是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部、厦门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并列第六,发文量都为5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并列第七,发文量都为4篇,研究成果不相上下。
综上可知,关于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的学术机构主要集中于各个高等院校或其下属研究机构,并且这些高校和机构主要位于经济、资源较发达地区,自身实力雄厚加之国家政策支持。其中某些高校、机构对高等教育有很长的研究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大量研究高等教育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如厦门大学,还有的高校在高等教育方面资源丰厚、实力超然,如北京师范大学,这些条件是取得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进行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的促进因素。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的是在不同研究领域内,某个时间段的研究重点及研究方向,通过了解研究热点有助于深入探索与剖析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关键词作为一篇研究文献主要内容的核心凝炼,是文献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某一领域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反映的就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以关键词共现分析为基础,将关键词共现网络关系通过聚类统计学的方法简化成数目相对较少聚类的过程[1]。本文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高等教育普及化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探求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主题。
研究热点主要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具有内在联系、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文献所探讨的研究问题[2]。根据文献计量学,分析高频关键词能够揭示某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高等教育普及化领域的研究热点,能够使该领域的研究学者进一步掌握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研究主题与方向,从而更好地从事该领域的研究。
运行Cite Space软件,通过程序设置节点类型为关键词,在关键词知识网络图谱的基础上[3],选取LLR算法,获得了如图2所示的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图2中呈现了“创新能力”“各类教育”“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大众化”“大众化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普及化”“公益事业”“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普及化”“供给模式”“应用型本科”“大众化”“综合性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共17个聚类,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领域内的主要研究热点。
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通过在“Cluster Explorer”中得到对数似然率(聚类标签词提取算法之一)[4],将所得结果进行制表,最终得出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1)。图2 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通过对各聚类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概括,发现各聚类研究中,存在相互交叉重复的内容。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研究内容归纳为“质量”“高等教育改革”“社会效益”“概念”4个主题领域。
1.“质量”研究主题。主要包含“本科教育质量”“生源质量”“人才培养”等关键词。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要求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等教育普及化意味着我国高等院校数量和高等院校招生数量的增多,数量的上升会伴随着质量问题,对生源质量的筛选成为了高校质量把控的第一关。本科教育质量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质量则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输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追求永远不会止步,因此质量问题将会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持续的热点。选择优质生源、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将会是高校提高高等教育输入、培养、输出质量的重要途径,也会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长期讨论的热点。
2.“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主题。主要包含“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教育发展规划”“应用型本科”“双一流”“综合性大学”“高教管理体制”“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等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高等教育也应随社会的需求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是方方面面的,大到体制改革、小到教学方法改革,但是高校的任何改革都必须要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进行。2015年11月,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坚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中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现代化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冠疫情的到来使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各高校格外重视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同时也重视培养老师线上线下的教学能力和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创新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也一直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高等教育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在进行改革,普及化的到来必将促进高等教育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如何顺应时代趋势、如何基于社会实际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适度改革是未来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