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开启每一把锁的钥匙

作者: 章艺帆

摘要:儿童美术教育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是促使儿童用绘画来表达他们的认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学科。而儿童画的创作教学就是对儿童成长过程进行观察与分析,了解不同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不同事物进行绘画时所体现出的不同能力,依其特色设计教学,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对各种事物进行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充分挖掘儿童时期的潜质,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其意思是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而在这里本课题针对小学美术儿童画学生创作中会发生的突发状况,新奇想法等问题进行辅导,达到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的创作出优秀作品的目的。从研究者所教的年级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创造中的思维及热情,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优化儿童画创作辅导教学。

关键词:因势利导;儿童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 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55-002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句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孙膑对战争局势的观点,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现在也被广泛的提及。这是一种处事的哲学,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在面临抉择时纷纷遵循着这一原则,最后因此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打个比方,马云就是因势利导的典范。起初英语专科毕业的他顺应当时社会上涌起的英语交流的热潮,开设了一个翻译所。后又抓住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契机改行做起了网络,在很短的时间里赚到了满满一桶金。最后在1998年后各种网络大潮席卷全球,五花八门的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路高歌猛进的时代。作为中国网络第一人的马云,预感全世界互联网高潮马上就要到来,于是他无所畏惧、毅然决然地辞去本来稳定的工作,独自创办了阿里巴巴。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企业家生涯。

马云之所以能这么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能在关键的时刻因势利导的做了很多重要的改革与选择。商界中如此,作为从事教育的我们,若也能将因势利导合理的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必定能推波助澜的帮到每一个学生。

儿童画是美术教学中表达孩子对事物认知呈现方式最基础的一种。每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抓住笔在纸上,墙上,任何地方涂涂画画。这是一种想要表达的天性,而在他们用画笔释放天性的时候,作为老师应该传授给他们技法,帮助他们处理各种突发的状况。建议他们用更适当的方法表达各种奇思妙想,保持对绘画创作的热情。但在辅导中要做到因势利导,也并非易事,我认为核心还是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地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好这个“势”,才能去“导”。接下来的一些拙见是我对辅导儿童画创作中因势利导的有效性的看法。

一、因势利导地设计适应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

在这里,学情特点就是我们所谓的“势”,古语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摸清楚了所教班级和学生的学情特点,我们才能有的放矢,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去“导”,去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适应学情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在分析学情时就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1.学生身心特点分析是辅导的基础

孩子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心智、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老师必须下大功夫,通过分析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在学习设计内容时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

而作为儿童画的辅导,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教学沟通的方式是否是学生的年龄段所能共鸣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们是否有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是否符合学生现阶段的思维方式等等。

2.利用好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经验

一个学生在画画时所具备的绘画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直接决定最后作品的效果。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要画宇宙飞船,因为经验的不足,他们的基础只能画的更像一架飞机,一艘小船。如果这个时候老师不顺势指导,最后只能得到这些普通的交通工具了。而这个时候假如播放一段宇宙飞船的动画片视频,提供给他们一个对宇宙飞船的印象,就能调起他们的热情。此时再在他们画的飞机,小船上添加一个雷达,一个喷射器。让孩子了解只要加一点航天元素,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学生自然乐于动笔添画。所以面对一个绘画内容时,先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不要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不同。在艺术创作中最怕一起学习的孩子时间一长形成“集体性格”,一个主题布置下去,呈现出的作品是基本一样,这是多么可怕的雷同。在一个班级中,有些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学生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是不同的,面对不同要正视不同。不要一味求统一。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不同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再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教师在课例分析中,将答辩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该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等,与之进行相应的交流。同时,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思维的碰撞,有助于他们性格的碰撞和学习能力上的互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二、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画画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也是最活跃的因素。要让掌坐掌好美术,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我本次课题研究前期的调查问卷中,有这么一道题目: “你认为下面哪些方面有助于让你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A.学习欣赏。B.游戏。C.老师鼓励。D.参加比赛。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同学,90%以上都认为B.游戏和C.老师鼓励对于提高自己的美术兴趣至关重要。这样的调查结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启发一:小学生都还只是孩子,孩子都喜欢玩游戏,所以当学习与玩游戏相结合的时候,便很容易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高尔基曾经说: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启发二:小学生是一个缺乏耐心的群体,特别是在学习的时候,因此他们尤其需要来自老师的鼓励,老师的一句简单的鼓励,会让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持续地维持下去。在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的《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杨老师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绘画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对于小学生来说,赞扬的效果远胜于批评。表扬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肯定,使他们更有勇气,更有信心继续去画。一句简单的“很好,有进步。”“不错,你真棒!”就能支撑学生继续创作下去。因此在辅导中,老师要更加注重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评价。课堂中,要抽时间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反馈,当堂展示一些学生的作品。课堂外,在对作业进行批改的时候,要给每个孩子写上简短的评语,来表扬亦或是鼓舞他们。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去画画

设计了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让学生充满着画画的兴趣,我们因势利导的教学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学生更合理地创作儿童画,并且对此保持热情。

第一,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动手,了解对不同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时刻要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觉得学好美术并不太难。在辅导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表扬引导,“你这画的还不错,看看再加点什么会更好。”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第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时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他们当作“客观的接受对象”。“画画应该这样,上色要均匀。”“呀,你这个房子歪了,那个不应该用这个色。”这些时常出现在我们口中略带抱怨的指导,往往会阻碍孩子的创造。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等待,把学生作为“认知和情感的主体”去研究他们。找准他们的“精神兴奋点”,喜欢什么,思考什么。就拿画卡通来说,卡通本就是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如果老师能学一句卡通人物的风趣发言,一个卡通人物的行走动作。就能一下子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再找学生“情感兴奋点”就变得更加容易。学生乐于与你交流,把他们脑海中的想法说给你听,你就能顺着给他们建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第三,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因此,要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遣力。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来为他们分组。男生的表现可能比较粗犷,新奇。可以给他们设计这类的主题比赛。女生则细腻,精致。我们可以为她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创作。这样学生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也能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这一从古至今被国人所信奉的法则在美术教学中同样适用。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把万能钥匙,去打开每一把孩子的心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