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自制教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章立中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制教具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的重要渠道,在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制教具; 高中地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19-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中,凭借其可以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的优点,多媒体课件教学已成为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而传统教具使用频率减少,那自制教具是不是没有用武之地了呢?其实不然,自制教具有着其独特的教学作用,它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参与性强、吸引力强,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新教育的因素。“自身砍柴有双重温暖”,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节省开支,还能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可谓“一举多得”。下面我结合案例谈谈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和“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如果教学中经常使用买来的教具来演示,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对地理产生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但如果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李政道教授说过:“自己制作的教具,永远比买来的好。”因为自制教具原材料来自生活:一块板、一个塑料瓶、一根钉子……都可能成为自制教具的原材料,在教学中使用学生熟悉的材料制作的教具,用它演示地理现象,探索地理规律,让学生从“已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的地理规律,学生会倍感亲切。这样,学习地理的兴趣激起了,学好地理的信心也就树立起来了,课堂上不再拘谨、胆怯,使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从而调动了学习地理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案例:“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是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提到这一问题,学生首先想到导致地面下沉。因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的报道经常能在电视和网上看到,还能看到一些房屋开裂、甚至倒塌的图片。但由于本地区并不存在过度抽取地下水的问题,学生很难有切身体会。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我制作了“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的教具,以此来创设情境。原材料:木板、玻璃、厚泡沫塑料板、草坪纸、模型树、建筑模型、小型水泵、玻璃胶等。制作步骤:1、用木板做底座,四块玻璃围在木板上,用玻璃胶做防水制成一个透明水槽。2、把厚泡沫塑料板裁成水槽大小,放入水槽中,中间挖出不规则形状的一小块泡沫塑料板,并保持其完整性。3、用草皮纸、模型树和模型建筑对泡沫塑料板表面进行装饰。4、向泡沫塑料中间挖空的部分注水。5、将挖出的不规则形状泡沫塑料板削去一半厚度,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控制水量,使漂浮物与周围相平。6、装上小型水泵就制作完成了。在讲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之前,先演示教具:接通电源抽水,中间漂浮板不断下沉,还伴随着建筑物的倒塌。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好奇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

二、形象直观,突破难点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这句话体现出教学手段越直观形象,学生越容易理解。高中地理地球地图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再加上高中学生活动范围小,社会经历不足,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有限,所以这部分难点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有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即使看得见,却也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如何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变得形象、具体,使每个学生都能直观理解呢?经过反思总结,发现问题在于忽略了从每个学生认知和理解的角度出发。“对症下药”、“量身定做”才是最有效的,抛开五彩缤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向使用自制教具,使用后发现自制教具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独特的生命力,有时候简单的自制教具比精美的动画更有说服力。

教学案例: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最难理解的知识点。每次讲到地球的运动,很多学生怎么都理解不了为什么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能产生四季变化,告诉他们因为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就产生了四季变化,学生很茫然。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四季形成的过程,还是有不少同学一知半解。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制作了教具地球公转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准备原材料:四个小型地球仪、镭射笔、铁丝、底座、轴承。制作步骤:1、将铁丝弯曲成椭圆形,模拟地球公转轨道。2、在地球仪上打孔,把地球仪穿在铁丝上。3、将四个地球仪分别移动到地球公转轨道的二分二至日位置。4、将地球仪倾斜至黄赤交角度数。5、将装上地球仪的公转轨道固定到底座上。6、轴承固定到底座顶部,将镭射笔安装在轴承上,并与地球公转轨道处于同一平面,模拟太阳平行光。演示方法:打开镭射笔,发射出一束红光,照射在地球仪上形成一个光亮的红点,以此模拟太阳直射点。转动镭射笔过程中发现规律:夏至日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秋分日直射在赤道上;冬至日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春分日直射在赤道上。然后让学生动手演示,结合所学所感,及时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曲线图总结。这个自制教具把抽象的太阳直射点运动直观的表现了出来,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从而真正理解了地球的公转运动。

三、动脑动手,合作探究

美国教育家施瓦布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也体现出这一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自制教具能够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制作,融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为一体,提高学生动脑动手操作使用教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师可以设计将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贯穿自制教具设计构思、制作、使用全过程。(下转第165页)

(上接第19页)设计构思阶段给学生提出问题,制作怎样的教具能够研究所学的课题;制作阶段学生可随便观察、触摸、实验,又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拆卸、组装;使用阶段让学生操作、观察、记录、研究、总结。学生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必将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案例:“水土流失”是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传统教学是讲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容易遗忘。可以转变一下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动脑动手,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1.教师确定课题:探究水土流失与坡度、植被覆盖率、降雨强度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制作怎样的教具,教师汇总各组意见,得出最佳方案。3.准备原材料:木板、草皮、喷头、水管、泥土。4.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泥土覆在木板上,一半泥土铺上草皮,一半裸露。5.学生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步骤:①木板调整到一定角度,喷头以相同强度对草地和裸地喷水,观测两边泥沙流失量。②增大木板角度,喷水并观测两边泥沙流失量。③加大对草地的喷水强度,观察测泥沙流失量。6.学生整理记录,并讨论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动脑动手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所得到的结论将能够牢牢掌握。

新课改要求改革旧的教育观念,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的的转变,这将为自制教具活动提出很多新的课题,可以说自制教具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唐敦浩.自制教具在地理课堂有效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4)

[2]于敏.浅谈自制教具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天中学刊,2000(S1)

[3]谭小平.利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5(0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