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专生体育兴趣的消极因素分析

作者: 鲍志煊

摘 要:本文从我国传统文化、中专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和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教与学上的角色定位、体育教学课程特点等方面对中专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现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体育兴趣; 中专学生;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105-001

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波及到了一些中专学校的体育课教学。相对于中小学而言,中专学校课程负担轻、课余时间多,更适合体育课程改革。正确的分析中专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选择对策,在体育授课中做到有的放矢,是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部分学生及其家长采取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摸底了解,对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一、体育教学主客体意识上的消极影响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主客体,在体育教学中,他们的思想意识的习惯定位将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书中有黄金、书中有颜如玉”是家长长期潜移默化教育的从学积淀。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中专学生过早的承受就业压力,部分学生重又选择了对口升学,回到了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从而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体育成绩在“三好学生”的评定中也只停留在说教中,没有切实得到贯彻。

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其一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其三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教师思想观念落伍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具体的指标限制,体育教师上课随意性强,没有压力,再加上部分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二、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局限性的影响

1.学校体育的内容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围城”

以往的学校体育所关注的主要是运动技术的传授和某些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学校举办的较大型的竞赛,其内容不外乎田径、球类。学校体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与竞技运动员不同,他们参与竞赛重要的是对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技能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从而为走上社会后的体育生活奠定基础。

2.学校体育的形式和学生的健身需要相脱节

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有资料显示,许多高中的毕业生没有锻炼习惯,这值得我们的教育者反思我们是在发展全民健身,还是在抹杀、压制学生健身需求的天性。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的教学形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求。因此,学校体育的形式需同学生的健身需要相联系,可以在集体舞、竞技为一体的教学与相关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3.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首先,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突出教师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确,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反馈情况的方法,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其次,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对教法的研究,缺乏对学法的研究,从而使学法的目的、作用不明,影响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定。然而,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些过分注重讲授的教学和忽视对学法研究的现象就显得十分落后了,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创造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够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方法。

很多家长都认为上不上体育课都无所谓,只要能达标就可以了。他们没有认识到在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激烈,个人实力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的好坏,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在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评价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季浏.《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小红.《论职业中专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国校外体育(理论)》2008年第5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