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扬起思维之帆
作者: 孟中敏摘 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偏见,发现阅读的价值,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10)7-023-001
一、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语文的意义究竟何在?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应“发展儿童的心灵” [1],北大钱理群教授认为“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 [1],特级教师李镇西则具体阐述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应是帮助学生构建其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思维” [1]苏霍姆林斯基则提出“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2]。课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结合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3]之描述,可以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偏见,发现阅读的价值,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是舟,思维是帆。
二、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一旦与学科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一旦结合起来,必将有效地扩展语文教学研究的广度,提高语文教学研究的水平,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重大的变革[4]。”
1.情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文本中有着大量的文学作品,达成“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5],目标的前提是贴近文本、再现文本。通常采用故事讲述、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视听欣赏等方法创设情境,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所言“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1]
2.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及辩证思维的能力
众所周知,提问法是启发式教学中主要教学法,巧妙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定向,多种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清朝蒲松龄《狼》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初读,读出情节一环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发生在狼与屠夫之间的这个故事,每段可在屠夫与狼之间加入哪个动词,既构成一句完整的话,又能概括这段主要内容”;《苏州园林》一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段大意,理清全文思路。都是训练学生根据阅读的文本内容在运用抽象思维的形式逻辑规律、思维汇合律及逐级抽象律的过程中培养其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
再如《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可以在指导学生欣赏柳宗元《江雪》的基础上,在课文学习的不同阶段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比较能力:即初读课文,找出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相对应的那句话(湖中人鸟声俱绝)——找“同”;品读课文,从所叙奇遇、淡愁雅趣、白描写景等方面辨析诗与文之异——求异。
辩证思维虽然是最高级的思维阶段,其实却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然也多见于源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之中,如《塞翁失马》中所体现出的福祸转化之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扁鹊见蔡桓公》《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因果关系,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效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3.对话碰撞、引导感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是“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应当“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5]。
对话碰撞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及与同学对话的过程中领悟作品内涵、提高审美品位和语文素养。
以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为例,在整体感知部分指导学生分别从“我”和“小兄弟”的角度叙述童年往事,并就此事对文中人物说几句话,再与作者对话,多角度探究出文章的主题:即儿童教育角度、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自我解剖的角度及手足之情。教学过程中既有复述故事时的再造想象,又探寻一种多元的思维角度,而且所有的思维活动又都立足于对文本的阅读领悟。
此外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词语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所学词语中任选四个以上词语连成一句话,发言的每位同学力争用尽可能多的词语说一句话,表达出不同的内容、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从其语言学科的一面来看,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仅就培养途径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阅读更有效、更有趣。有关思维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言语心智技能的训练该是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镇西著.《从批判走向建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p8-12
[2][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张晓梅、张英宏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美]盖伊·莱弗朗索瓦兹著(佐斌等译):《教育的艺术》,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