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技教学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 谈琴芳

摘要:小学劳技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劳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他们的技术实践、科学探究的能力。本文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劳技课堂实践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在劳技课外卖践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三个方面阐述观点: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小学劳技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劳技教学;探究能力;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44—002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劳技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劳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他们的技术实践、科学探究的能力。目前,大部分的小学劳技教学方式是以书本(制作材料)和教师为中心,只重视模仿性的劳动,而轻视探究性的实践,导致学生的劳动实践只是围着老师“教”的方法转,跟着书本上提示的方法走。学生在老师的培养下,有一定动手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但长此以往。只能培养一些模仿型的劳动者。针对这种状况,在课改中劳技课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做”中学技术,更要从“做”中学习科学探究,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引领者和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未知,使认知与实践、科学与技术和谐统一。劳技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条件,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给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创造能力的舞台。在教学中只有采用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同实际生活相结合,把学和做、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在《万花筒》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将各种造型的万花筒准备好。分组玩一玩万花筒,学生欣赏了万花筒内千变万化的图案。学习制作万花筒的兴趣被激发了。有个学生提出了问题:“万花筒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听到学生的问题,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学生。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有的说里面有精美的图案,有的说里面只有一幅画,有的说那些变化的图案只是一些影子。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请大家分组研究万花筒的结构,并合作制作一个万花筒。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他们想弄明白万花筒的美丽图案是如何形成的,万花筒的结构是怎么样的,他们把万花筒拆开,研究万花筒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制作一个万花筒。当他们完成合作,成功制作出来一个万花筒后,探究的乐趣洋溢在灿烂的笑容里。

又如《泥条盘笔筒》一课中,学生按照教材说明,将泥条盘成了笔筒。我让学生把做好的笔筒在展台上一字排开,组织学生开展评议。这时有学生发现不少笔筒出现了东倒西歪的现象。面对这个情况,我对大家说:“泥条盘笔筒,不仅要学会搓泥条,而且要注意盘绕过程中保持笔筒的重心,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笔筒站得直直的呢?”有的学生提议说把笔筒底部做得大点,越到上面越小,这样就不会跌倒;有学生不同意,认为塔形笔筒造型不好看,浪费笔筒的空间。经过一阵讨论,有个学生提出,可以利用水瓶帮助笔筒保持重心,具体做法是将泥条沿着圆柱形水瓶进行盘绕,最后将水瓶抽出。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尝试,效果很好。

二、在劳技课堂实践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

劳技教学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但动手操作并不等于探究。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做一做、讲一讲、想一想、试一试”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做一做”:即劳技实践活动;“讲一讲”:交流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想一想”: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试一试”: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研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例如,校本教材《果树嫁接》,我利用学校“生态园”资源,把学生领出教室上课学习桃树嫁接,原来一般接穗4-5cm,效果不太好,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接穗不长一些?于是我马上抓住时机,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共同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创造了长接穗套袋嫁接方法。嫁接成活率达88%以上,并能提前结果。这种技术很快由学校、学生推广到社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的活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必定是深刻的。其教学效果是教师单纯地空讲所达不到的。这样的教学,就是“学”、“做”统一的过程,就是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在实践中获取真知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劳动得越多,大自然奥秘在儿童的意识面前暴露得也越多,他们碰到新东西、不懂的东西也就越多。而不懂的东西越多,思维就越活跃;困惑不解——这是最牢靠的思维‘引火线”’。作为劳技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火花,抓住学生想探究的思维“引火线”,引导学生去探究。我教学中碰到这么一件事情:薄荷是我们当地常见的植物,人们很喜欢用薄荷叶泡茶。我在劳技课上带领学生在我校的“生态园”猪舍的旁边开了一块地种薄荷,当薄荷开花的时候,学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原来猪舍里很多的苍蝇不见了,这些苍蝇却都飞到薄荷花蕊上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学生都想弄个明白。他们一边到图书馆去查阅大百科全书。一边上网去查阅相关资料,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大家猜测薄荷花蕊上可能有吸引苍蝇的气味散发出来,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薄荷花粉来制作成消灭苍蝇的药品?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分析实验结果,写成了科学小论文《种薄荷诱灭苍蝇》。该论文参加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三、在劳技课外实践活动中提高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采用“主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广泛开展劳技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劳技课外活动与劳技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积累技能的过程,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续。

劳技课外活动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通过劳技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把劳技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子制作》单元中,我安排学生参加电子制作课外活动。学生晏鹿雪发现体育跳远比赛中,裁判员为看清楚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是否因踩线而犯规,通常是在起跳板前筑一个类似长方形的“沙墙”,一个运动员跳远时如果踩坏“沙墙”,即为踩线犯规,这时裁判员重新再筑“沙墙”,另外的一些运动员才可以继续跳远比赛,裁判员就这样重复工作着,既辛苦,又浪费时间。她想劳技课上蜂鸣器、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零件能让纸做的“手机”响起来,能不能设计一个报警装置,来减轻裁判员的工作量呢?于是她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起跳板自动报警装置》终于制作成功。这件作品参加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金奖。

《果树栽培》是我自编的校本教材,剪枝、疏果、治虫是学生劳技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学生李海鹏在剪枝劳动中,发现自己手里的剪枝刀存在一些问题——只能剪细小的枝条,稍大一些枝条要用锯子去锯,很不实用,他决心对这个工具进行改进。回家后画了20多张草图,进行了10多次试验,做成了《锯齿剪枝刀》,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并成功申报了专利。在劳技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熟练使用劳动工具,而且能对工具进行改进,由此可见,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相信。随着劳技实践活动的深入,学生的探究能力还会不断提高。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劳技教学中,要把认知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要重视劳技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连为一体,形成劳技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探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