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不断创新

作者: 王 玮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媒体覆盖面的急速扩张,各类游乐园、主题公园等休闲文化设施层出不穷,他们无时不在与科技馆争夺着青少年观众,动摇着科技馆的教育地位。为了迎接这些挑战,科技馆必须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活动方式,为青少年搭建一个科技活动平台,让青少年拥有一个健康新颖的科技活动场所。

关键字:科普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45—002

一、目前科技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现状

在科技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一般来说包括:展览教育及其他与科普教育相关的活动。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的是否有成效。直接影响到科普教育的效果。

目前,大多数科技馆都是以展览教育为主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展览教育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配以观众自己亲自参与操作的独特方式,向公众广泛介绍了电磁、机械、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多年来,为我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全国大多数科技馆而言,都普遍存在开展的活动比较单一,参观人数日渐减少的现实。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科技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缺乏趣味性、多样性、缺乏短期热点,没有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致。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党和政府将科普教育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胡锦涛担任总书记后曾专门到中国科技馆指导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庆红也专门到中国科技馆视察工作。现在全社会对科普工作已经达成了共识:一个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或民族,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拥有优势。更要下大力气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增强公众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高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体的广泛宣传,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科学素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高品位的教育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家长、学生的首选消费,消费者对教育这个“商品”也顺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家长、学生三方面的需求,为科技馆开展科普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是科技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馆虽然是公益性教育设施,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与发展,是摆在科技馆人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长期以来,大多数科技馆的科技教育活动都是以展览教育为主。由于多年来,科技馆的经费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大多数科技馆都存在着开始投入大,之后每年没有足够的后续资金投入,不能定期更换展品的问题。造成开馆热闹非凡,两、三年后参观人数日渐减少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科普教育的效果。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馆也在不断的转变教育观念,目前的科技馆,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科技展示馆——通过互动展品让游客参与数、理、化、生的基础知识。展品覆盖面广,内容偏向于初等数学、经典物理等学科基本原理,该类科技馆主要通过一个个展品向参观者传述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

科技活动中心——将过去单一的科普展览模式,转变为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普夏令营、科技小论文竞赛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与学校、社区携手,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专题科技馆——以展示某一专题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历程而建造的科技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专题性,如上海银行博物馆等。

以上三种类型的科技馆,可以说都有其独特性和局限性,从科技馆发展趋势上说,越来越多的科技馆把科普教育活动作为日常科普工作的重点。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可以弥补展览教育的不足,投人小,见效快,可以迅速对市场作出反应。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策划和设计一些新颖、生动的科普教育活动,已经成为科技馆工作创新的突破口。

三、用创新思维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

教育学家认为,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是倦怠感,倦怠感是导致人体疲劳,思维速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卡耐基先生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有那么一个例子,巴马克博士要几个学生背诵一系列枯燥无味的文章,毫无逻辑性。结果学生都感到不耐烦想瞌睡,并且抱怨头疼、眼睛疲劳、坐立不安,有些人甚至觉得胃不舒服。这些学生而后做了新陈代谢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当人们感到厌烦的时候,身体血压和氧的消耗量显著降低。”而当工作学习较为有趣和富有吸引力的时候,代谢现象则会加速,这种加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大提高效率。科技馆的教育正是克服这种倦怠感最有效的方式。

多数科技馆每年都会开展一些诸如科普夏令营、科技征文类型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但时代在发展。我们的下一代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信息是海量的,不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教育,电视、网络、电波……远比上一代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更强烈,对科普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要求更高。举办一次真正吸引青少年参加的科普活动,除了大量的前期投入外,更需要特别重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技工作围绕“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这一根本目的,如何用创新思维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

结合当地地方特色,开展实用技术科普主题活动。科普教育不是课堂教育,他从生活中来,也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走人生活中去。如以从业科技为展示重点的上海松江农展馆,从本地区的经济、科技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展示本地区农业发展变革和文化特色,让学生通过考察、试验、展教、写作、动手操作等环节走进农业科学的海洋,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进一步使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馆校互动,自觉为学校服务。从某种意义上理解,科技馆不仅是一座单纯的科技展览馆,更是一个课堂。一个实验室。一个适应于时代和未来要求的特殊学校。科技培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它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各科技馆一直在探索如何为学校教育延伸,利用科技馆参与为主的展览优势和特点,来弥补学校教育缺乏实践过程的不足。嘉兴科技馆的地震科普展区是其开展馆校互动,开发新站区的一个试验。他的选题和布展切合04年学校课改,作为学校教学的补充,科技馆发挥自身优势,既宣传了自己,也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肯定。

展览与培训等多种手段互动性合作。科技馆同时具有举办科普展览、进行科普报告、讲座、培训、影视、开展实验等教育职能,一般来说,一场成功的科普展览,可以有效地吸引参观人群,好的展览是科技馆的最大财富,利用展览的吸引力,在大型展览活动期间,推出相配套的科普讲座、学习班、科普试验室……使现有的资源最大程

度的利用,做到1+1≥2,各个功能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不失为一种高效率出效果的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受众群开展科普活动。不同的年龄、性别、社会群体的需求和兴趣不同,用心与参观者沟通,是科技馆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前提。了解你所服务群体的需求,做出的工作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日本横滨儿童科技馆,就是通过全市市民与中小学生的全面抽样调查,集中多数人的意见。确定宇宙航天的主题,每年观众达到70多万。我国大多数科技馆不具备专题馆的条件,但也可以把参观的人群类型进行细分,针对好奇心旺盛,喜欢动手操作的男孩子开展机器入兴趣小组,让他们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想象。自由独立的创造“作品”。针对女孩子文静爱美的特点,组织电脑绘画小组……以人为本,不断推进科普活动内容和手段上的创新,让观众接受更新更好的科普教育,这是科技馆经营的根本目的。

从单向授课转变为创新教育、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就是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试验探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探究”是科技馆的一大教育特点,探究活动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的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松江区科技馆根据青少年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较差这一特点,创办了创新益智园、星空小天地、能工巧匠室三个科普工作室,与社区、学校联合开展了动手动脑青少年科普实践活动。科普工作室的活动内容有天文小制作、木艺制作、创意组合系列模型等,这些活动均是以手动参与为主,以科学性、趣味性为准则,使青少年能通过自己动手发挥想象、获得知识。

社会热点的捕捉和渲染。捕捉社会热点,将其转化为科技馆教育活动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召开辩论会,就环境问题、节水问题、时事新闻等展开辩论,可事先通知感兴趣的同学准备材料。这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形式,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富有热情,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关注社会,热爱祖国的热情。

当前,社会提倡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构成中,科技馆扮演了“第二课堂”和“传统教育体验场所”的角色,在科技馆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长。采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跳跃式的、自由的学习科技知识。课堂上深奥的、枯燥的理论,通过科技馆形象地展示,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教学内容。这种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教育方式,是启发式教育、创造性教育、主体教育、开发性教育的延续和拓展。这样的教育形式使得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更能激发参观者的兴趣。

实践证明,科技馆应具有的社会形象只能靠科技馆自身奋斗才能树立起来,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必须坚持科技馆的本质属性,发挥科技馆的功能,围绕科技馆的主要业务,积极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发挥社会科技文化教育阵地的作用,更好地为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