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课堂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 范明进

摘要:学校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小学课堂;德育;主阵地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03-001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校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课堂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课堂中的德育应坚持的原则

课堂中的德育,就是要将德育“寓于”、“融入”教学活动。这种德育有别于纯粹的德育课和德育主题活动,必须遵循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1 方向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

课堂中的德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要让受教育者学到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行为;将道德教育与国情、社情和学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还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活动,观点与方法都应当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例和数据要真实可靠,规律和原理要提示事物的本质,说理要实事求是、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不随意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只有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 体现学科特点、结合教材

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智育水乳交融,有机联系。如此德育便可知可感,有血有肉,具有可接受性。不同学科中渗透德育有其共性,但由于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发掘教材内蕴的德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使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结合教材。课堂中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课堂上的德育应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绝不能刻意“为德育而德育”。

3 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课堂中的德育,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确定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和广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德育的切入点;要正面引导、透彻说理、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要把明理、激情、导行结合起来,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把领悟的观点和方法变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课堂中的德育操作方法探析

1 创设教学相长的和谐课堂

课堂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然而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是不成熟的社会成员,有接受引导的必要。教师既不能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能价值中立,崇尚道德相对主义,而要在尊重学生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既负有对学生引导的责任,又有对自己的教育信念和行为进行反思、重构的责任。教师要在师生不断的交互中重新认识学生和自己,在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时看到自身教育的力量,自己的教育道德素养也在提升,也得到了成长,达到教学相长。和谐的课堂教学必须富有情感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创设融洽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和情感的交融。这种交融对德育目标的达成十分重要,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

2 平视学生并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课堂是面对学生的课堂,学生自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蹲下来,以真诚、热情、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努力建构学生喜爱的课堂。平视每一个学生,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施教者与受教者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受教育者之间也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体贴关怀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的理解,不以权威的角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要降低教师的控制欲,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要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让课堂变为“一言堂”。

3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客并重视课堂上的随机教育

学科教材中大量内容并没有德育材料,也很难直接正面进行道德教育,但是任何科学都是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反映,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各科教材中除了明显的德育材料外,还存在一些德育因素,教师备课时应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道德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及时抓住。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可以随时办到的,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复对不良习气甚至恶习给予纠正,引导学生逐步克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