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精耕细作” 促进前概念转变

作者: 卢小燕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都是科学课中的探究性元素,而小学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前概念的转变或新概念的建构,因此,对探究性元素进行“精耕细作”,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促进前概念的转变或新概念的建构。

关键词:探究;情境;体验;思考;前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04-001

探究是科学课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探究中促进学生前概念的转变或新概念的建构是探究的目的。那么,如何驱动学生自主自觉进行有效的探究呢?笔者认为对探究性元素的“精耕细作”是促进学生前概念的转变或新概念建构的有效策略。笔者就《简单电路》一课谈谈如何在“精耕细作”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激发内驱力

为了激发学生对“小电泡”的好奇心,教材以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片引出“圣诞树上的小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这个看似热热闹闹的场景,却带来以下尴尬的问题。一是学生的思考如果侧重“亮”,那么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有电。”“还有小灯泡。”这个简单的问题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没有意义。二是学生的思考如果侧重“怎么亮”,那么学生将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场景涉及到的是复杂电路和交流电的概念,对于尚未建立“电流”概念的学生来说,无亦于“空中楼阁”。为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片断一:

师:用托盘展示数个闪亮的简易自制小台灯。“老师自制的小台灯需要用哪些材料呢?”

生:我想首先要有一个小盒子,还要有小灯泡和电池。

生:还需要电线。(很自豪的站起来补充,其他学生点头认可。)

师:你认为这盏小台灯是怎样制成的呢?(个别学生举手,大多数学生比较茫然。)

师: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生:分组交流。(边比划,边交流,气氛热烈。)

师:现在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我们组认为在盒子里放一节电池,在盒子上装一个小灯泡。

生:我们认为还要用电线把小灯泡连起来。

师:用什么方法能知道究竟是怎么制作的吗?

生:看。(几乎是同时。)

师:好吧,请各小组将小台灯拆开,仔细观察这盏小台灯的内部结构并利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小灯泡、导线、电池这些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

一个自制的小台灯得到学生们的极大亲睐,究其原因,其一,小台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有亲切感。其二,小台灯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是学生思考的盲点,小台灯内有什么秘密吗?好奇心油然而生。设计至此,如果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小台灯拆开来看一看足以。但是,科学探究不仅仅只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为重要的是使好奇心发展成一定持久的内驱力。因此,用小灯泡、导线、电池这些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将电流概念、小灯泡的内部结构等问题巧妙地融于其中,“耕作”于学生的探究能力,让他们面对“跳一跳”就能完成的任务,驱动着学生认真而自信地去挑战它。

二、发现问题,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力

如何能让学生探究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思辨中获得结果呢?笔者继上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

片断二:

师: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连接的情况。

生:我们把电池、电线和小灯泡连起来后,小灯泡亮了。(兴奋而自豪)

生:我们也像小台灯里那样把这些材料连起来了,但是小灯泡没有亮。(沮丧且有些困惑)

师:我们全班有6个小组,其中4个小组成功的使小灯泡亮了起来,还有2个小组虽然进行了连接,但是小灯泡没有亮。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哪儿出了问题?

生:我发现他们的小灯泡连的不一样。(片刻思考后约70%的学生举手发表意见。)

师:(目光转向灯泡未亮的小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迫不及待的纠正本组的连接)老师,我们的小灯泡也亮了!(欢呼雀跃)

师:我们经过仔细观察,认真连接,相互学习,使每个组的小灯泡都亮起来了,老师祝贺你们的成功。那么,对于刚才出现的问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沉静在喜悦之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疑惑。)

师:(片刻后)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连接小灯泡时必须将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在灯泡底部的金属圆点和上面的金属柱上呢?

师:让我们来看看灯泡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亮起来。(演示电在闭合电路中流动的课件。)

以上设计围绕本课“简单电路”“电流”概念,从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的表象“所用材料一样,为什么导致小灯泡的亮与灭,”逐层深入地由“发现连接方法不同”一“灯泡内部的构造”一“电流经过灯丝灯亮了”进入问题的本质,“在闭合的电路中电才能流动,电流经过用电器,用电器才能工作。”而每一步的探究都是源于学生实践中的问题,辅之教师的点拨,形成于学生的思考。

三、关注技术,勇于尝试,激发创造动机

笔者在设计“小台灯”时就埋下了伏笔,即在自制的小台灯中有意没有设置开关。

片断三: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不但学会了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还能在这个电路里连接2个小灯泡。那么,你能帮助老师改进一下这个小台灯吗?

生:安装一个开关用起来更方便。

师:哦!你发现了这盏小台灯的缺点。

生:再加一个小灯泡,亮度不一样,平时用暗的,写作业时用亮的。

师:你的想法很有环保意识。

生:加一个柱子和一个底座,把开关安在底座上,用起来就更方便了。

师:嗯,你的建议让老师这盏小台灯更美观实用了。

创造来自于人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创造动机更是人主体性的体现。“精耕细作”一个“小台灯”,可供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性思维去分析、去思考,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去体验、去尝试、去展示自我,这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还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