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研讨活动的展开
作者: 吴涧石摘要:研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究活动开展的继续。教师应重视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研讨,并能使研讨真正起到启迪思维,训练能力的作用。本文将从教师指导展开研讨的步骤和方法、研讨展开的注意点这两方面入手,具体阐述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研讨活动的展开。
关键词:研讨;思维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描述;解说;辩论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05-002
研讨,是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言,把个人和集体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结论用语言表达出来。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究活动开展的继续。
兰本达教授倡导的“探究——研讨”,是把研讨作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讲出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同时组织学生研讨,通过分析、交流,集中了解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获得的形象更加丰富和完整,并能将活动中获得的现象,内化成概念,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与维果茨基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是一致的。它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方法:“通过对事物的描述、互相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事物有次序的理解”。这一过程实际是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感知到思维,由个人的片面认识发展为集体的全面认识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研讨,并能使研讨活动的展开能真正起到启迪思维,训练能力的作用。
一、指导学生研讨活动展开的步骤和方法
有效的指导学生研讨活动的展开,逐步提高学生的研讨能力和水平,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准确地描述。
描述是人们口语交谈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抓住事物的特征,有一个中心,有一定的条理,是学生描述的关键。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描述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
(1)让学生有序地描述事物的整体特征。如案例1:在活动中观察了蚂蚁以后,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整地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在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探究的结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2)让学生形象地描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如案例2:在进行了加热蜡来探究热的传导活动以后,引导学生能够很形象生动地描述先怎样,再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在对一系列的现象描述以后,能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2 指导学生清晰的解说。
解说是解释说明事物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既要留心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还要用事实说明自己的感觉,主张和观点。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证明了自己的猜想以后,要引导学生在阐述看到的现象的基础上解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出现的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可以证明什么?你认为你的猜想正确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既知道了“是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
案例3:学生在一个阶段饲养金鱼的过程中,有了一些自己成熟及不成熟的“经验”和“想法”。在这个时候安排的研讨,可以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这既有利于这个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于其他听众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和学习。
3 指导学生激烈地辩论。
学生的交流和辩论,事实上是他们潜意识里在进行分析,进行比较,进行接受和质疑。是对现有问题的探究结果和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适当的交流和辩论能更好地增进学生对科学活动成果的认识。
案例4:针对“鸡是不是鸟”的辩论。学生由于受到前概念的影响,会认为鸡不会飞,自然不是鸟;还有些学生认为鸡属于家禽,家禽不是鸟等。但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以后,有的用自己的观察结果,有的用自己查阅资料的收获,有的综合运用学习的知识,对于一些前概念产生了质疑,并且自发的展开交流和辩论。这在客观上增进了学生对鸟类特征的理解和认识,并对家禽是怎样演变而来的也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可以说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研讨活动展开的注意点
为了让学生研讨的展开真正起到启迪思维,训练能力的作用,教师应该事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一切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起点和归宿。
1 考虑学生的原有思维水平。
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因此出现没有语言的思维和“迷路的研究”等情形并不奇怪。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大胆假设,充分研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语言及非语言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堂整体设计上要有策略,研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如案例5:学生在课外“观察和搜集地球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因为观察点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宽广,小学生的注意力分配不够,在研讨开始就出现了语言空白。如果教师在指导时,把目标定为“观察学校旁边的小河污染情况”,就可能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从而能充分的启动思维,引发语言,学生会感觉有话可讲,以此促进思维发展。
其次,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加以疏通。如案例6:学生在进行《金鱼》的课题研究时,学生最初的研讨目标是:“金鱼吃什么呢?”可是,在研讨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来“如果我们喂的食物,金鱼吃坏肚子了,生病了,怎么办呢?”这时,教师适时的提出来:“对啊,我们饲养的金鱼如果生病了,该怎么办呢?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引导下,很多学生会很自然的进入到下一轮新的目标的研讨中,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很快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也可以以此来带动新一轮的科学探究。
2 考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时,无论是他们在制定探究目标,还是在具体进行探究活动,或者在进行小组汇总,每一个时段,都会有许多发现进入他们的头脑,但只是不明确的、片断的、属于多变的前语言信息。这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状况。如何处置呢?通常有三种做法:
(1)注意保持学生生活语言的原貌。案例7:学生在课外调查汽车尾气的污染情况时,他们当时往往只能用“气味难闻得很”、“有蓝色的烟雾出来”、“烟雾很多,很呛”等一系列非科学的语言。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保持学生的语言原貌,用他们的语言来认识世界,描述世界。
(2)注意提供科学用语和提升概念。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科学用语,主要是指对形成概念的关键词要适当点拨。案例8:学生在进行调查学校附近小河的污染情况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调查以后的研讨中,及时的给予“污染物”、“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水面漂浮物”等科学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语言日趋科学化。
(3)注意学生语言活动的相互作用。教师要设法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说的话。案例9:对“重”字的理解。学生说:“铁比泡沫重,所以铁下沉泡沫上浮。”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语言中的意义,就不难发现他们的真正意思。这时候,教师不能说他错,而应积极引导,让学生互相解释、阐述,以求达到更高层次的概念水平。
总之,研讨作为科学探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好好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时的加以引导,使学生的科学素养能真正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