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悟”为径
作者: 张永根摘要:感悟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感悟”这把钥匙打开语文学习之门。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07-001
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这“自得”就是自己感悟。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觉,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意会。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感悟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感悟”这把钥匙打开语文学习之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悟意——体会语句的含义
读文章时“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叶老的提醒如醍醐灌顶,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言外之意,进而体会语句的含义。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片断:
师: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生: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要报仇雪恨。
生:为了报仇雪恨,勾践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
师: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勾践还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还要练,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时间。
生: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
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表及里感悟了“卧薪尝胆”的含义。而这种感悟体会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良好语感的过程。
2、悟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刘勰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人情。”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黄鹤楼送别》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文中情景交融,表达了他们依依惜别之情。在教学“举杯话别”的情境时,我采用了分角色表演朗读,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大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不忍分别之情。
3、悟理——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语文的性质是工具陛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触摸到课文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同时,在读中,学生沐浴着教材浓厚的人文气息,感悟着真、善、美。如学习《陶罐和铁罐》一课,可采用分角色读的形式,让同学扮演陶罐和铁罐,通过声情并茂的对话朗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铁罐的傲慢与蛮横无理,陶罐的谦虚与宽容大度,也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物有所长,物有所短,要正确看待他人的长处与短处。
4、悟法——在感悟中领悟读写的方法
对课文的感悟,应包括对课文语言现象和作者创作过程的审美体验,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践经验的觉察感悟。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感悟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如教学《早》这一课中写梅花这段时,我将本课与旧语文教材中的《三味书屋》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想想课文为什么要以“早”为题,为什么要插入写梅花这一段?学生通过朗读、讨论、交流,感受到作者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是以花喻人。鲁迅一生的品德正像蜡梅花一样。
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感悟呢?
首先,丰富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
其次,要激活经验。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
此外,还可以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模拟实验、表演等。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教师要利用开辟感悟的通道,通道越多,领悟也越多、越到位。
感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感性、悟性和灵性。根据感悟层面的不同,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悟的内容也不同。初读课文时,学生通过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的悟性层面是在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其思,动其情,明其理,得其法。当然,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更要在悟性当中开发学生灵性,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
书山有路“悟”为径。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去品去思,才会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才能有精彩的理解性的表达。只有经常揣摩语言分析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敏锐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