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探析

作者: 张中秋

摘要: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要靠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纽带。按照课堂教学的进程,教学用语一般可以分为导入语、提问语、评价语、总结语。好的有意义的教学用语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发展,并有效地组织教学的进程,它在教学语言乃至整个课堂教学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20-002

教师的课堂用语很大程度地带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一般说来,性格豪爽的老师语言有力、简洁,“请说”、“好!真是太好了”、“鼓掌”……寥寥几语,言简意赅,但就是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昂;性格温柔的老师会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丰富、生动,如和风细雨般潜入学生的心灵,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妙;而那些善于表演的老师也别有一番味道,他们的课堂体态语是那么生动自然,是那么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如何使教学用语的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达到准确、生动、明晰、富于感情,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语言的一些细微处,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语的设计,以情定调

好的课堂教学导入语,能够不着痕迹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演绎激情的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经意间我们往往会将导语“程式化”。例如:“今天我们学习某某课文(生读题),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想提?”“通过课前先学(查阅资料等),你最想跟同学们交流哪些收获?”“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这节课还想知道什么或研究什么问题?”……“这些导语应该说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实现自我探索实践的目的,体现了把学生的学放在了首位、教为学服务的主体性思想。可细细斟酌,把这些导语用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可想而知了。

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语言,应走向诱发学生灵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导语:根据文章的内容,在内容上或用抒情的语调,诗一般的语言引着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或用名句、古诗词;或用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在方法上或开宗明义,用一句话点出主旨;或释题定向,即紧扣题眼,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或故事导人,把学生的心神、智力全部调动起来;或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好奇心,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或创设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例如教学《赶海》时,课始看着多媒体课件上美丽迷人的大海风光,耳边听着《大海啊故乡》舒缓动人的音乐旋律,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海边,沉浸在美妙温馨的对大海的遐想之中,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提问语的设计,以疑成篇

“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交流交流。”“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你还有问题吗?”类似这样的提问,是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交流过程中惯用的语言。这一提问语的优势是: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畅所欲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但由于是常用语,就觉得是老生常谈,再也没有新鲜感,所以要适当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语言,体现出艺术性和变异性,因为问题提得好就会像投向平静水面的一颗颗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课堂上,老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应该,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都不会,学生的自信心在什么地方?一些好学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就不想这个问题了,反正我也答不上来。学习好的同学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因此,教师的提问语应从这几方面考虑: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3、诱发自主的探索行为。4、倡导民主的合作精神。5、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6、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7、要联系学生实际、注意学生的反应。这样,教师在一个互动的课堂中既要全盘考虑,更要节节出彩,环环吸引着学生,让学生期待着一次又一次的学习。

四、“吹面不寒杨柳风”——评价语的设计,以评激行

新课程理念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评价语言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我认为对于班上的优秀学生,要以树立榜样为主,可以说“你的回答总是这么精彩,真让老师佩服”……而对于后进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真的很聪明,你们看他认真听讲后说得完全正确。”“别灰心,老师期待你下次的举手发言”……总之,评价语言要准确、真诚、利于导行。

1、评价语要简洁准确

评价语言应有针对性,客观地指出学生长处和存在的缺点,要让学生知道好,好在哪里,错,错在何处,给学生的回答提醒和纠正。如我在教《争论的故事》一课时,让学生谈谈“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一个学生站起来轻声说:“做事要抓住时机,不要浪费时间!”我当即评价:“好,你不仅会学习,而且很有收获。如果声音能再大一点,相信大家都会为你鼓掌。”第二次说时,他的声音就响亮多了。

2、评价语要情真意切

“感人心者,莫乎于,隋。”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的自然流露,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孩子,就像点点春雨滋润孩子一样。这样才能博得学生信任,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如“××同学,我为你进步而高兴!”“××同学,这个问题老师都还没想到,你想到了,真了不起!”(师竖起大拇指)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肯定很高兴,很自豪。

当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一般都比较紧张,这时教师就应该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没关系。”这样学生就不紧张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说错了,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评价,“说错是正常的,老师也会有说错的时候,没关系,再说一遍。”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真诚地赞美道:“你有一双慧眼,能发现这么有意义的问题,多了不起呀!”相信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

3、评价语要机智巧妙,幽默风趣

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都完全正确,教师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循循善诱。记得斯霞老师上课时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党的十大在哪儿召开的?”一生回答:“在收音机里召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答案,但斯霞老师没有否定,而是启发道:“你是从收音机听到的吧?”小朋友点点头,老师接着启发:“收音机里说十大是在哪里召开的呢?”学生回答:“在北京召开的。”可见,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是使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的重要途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例如:贾志敏老师在《镇定的女主人》的课堂上请学生找“镇定”的反义词,一学生讲“慌张”,贾老师又问:“那把‘慌张’放人课题,这课题应怎么读?”该生说:“是‘慌张的女主人’。”大家笑了。贾老师幽默地插了一句:“你才是一个‘慌张’的小姑娘呢!”大家笑得更欢了。这学生害羞地吐了一下舌头,连忙改口说:“应该是‘不慌张的女主人’。”后来,这学生举手举得特别卖力。

五、“画龙点睛”——总结语的设计,以“神”定章

课堂总结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超的总结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功效。很多老师在这一方面花的气力也是不小的:一段激情飞扬的总结演讲,学生欣赏到了老师的无限风采,情感为之而震动。

教《丰碑》一文时,就最后一名话“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教师引问:“‘这样的队伍’指什么样的队伍?”学生通过全文的理解能谈出:“‘这样的队伍’指具有将军一样的领导,具有像军需处长一样献身精神的干部队伍。”教师不失时机地说:“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走完了雪山、草地,使中国革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赶走了外国侵略者,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保障了祖国四化的顺利进行,才使中国这艘世纪之舟行驶在万里海疆而永不沉没。”通过这样的总结,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起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又一次使文章的深刻内涵印在学生脑海中,达到情犹未尽、意犹未已的境界。

北师大肖川教授把课堂概括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质疑问难的场所,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准确、生动、明晰、富于感情的教学语言,让课堂时时涌动生命的气息,师生生命在课堂语言的润泽中不断灵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