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者: 鞠文华摘要: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不仅要身体素质好,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心理素质的培养要从少儿抓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进行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少儿 ;乒乓球;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25-001
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不仅要身体素质好,技战术过硬,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下面本人就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心理素质对比赛结果产生的影响
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情绪稳定,自信心强,比赛中能较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水平。比分领先时,不急于求成,沉着、冷静;落后时。临危不乱,不急不躁,顽强拼搏。如:在第46届世乒赛上。我国国手刘国正与韩国选手金泽洙的经典之战,刘国正15比20落后,连扳七个赛点,取得胜利,给中国队带来转机,充分体现了世界冠军超一流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不好的运动员,比赛落后时,丧失信心,稀里糊涂地败下阵来。领先时,想赢怕输,保守求稳,结果反而失去了优势。这种现象在少儿乒乓球比赛中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在比赛场上掉眼泪,影响发挥。
二、少儿心理的特点
少儿的年龄小,阅历浅;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承受力弱;情绪难以控制,容易波动;感情脆弱,容易激动。所以对于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1 强化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信心足的人连续受挫,仍怀希望,只要有机会就不放弃;信心差的人虽然在顺境,仍提心吊胆,稍遇坎坷就会惊惶失措。同样技术、身体素质的人打球,有信心与没信心其结果会大不相同,因此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要进行自信心教育,老师或教练员要鼓励孩子“你能行”。
强健的体质,良好的专项素质,充沛的精力是“自信心”的物质基础。乒乓球运动除了反映“击球技巧”之外,还反映灵敏、协调、速度、力量和耐力等多种专项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因此少儿乒乓球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2 逐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许多少儿乒乓球队运动员很小就开始练习乒乓球,有的队员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但是成绩提高不快,出现了“疲塌”现象。这种情况是因为训练过于单调,枯燥无味。天性活泼的儿童长时间重复简单乏味的训练,不仅会造成身体局部的过于疲劳,而且也会造成心理的过于疲劳。长期下来,他们对自己每次训练的期望值会明显下降。如果多次长时间疲劳又不能及时感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疲塌”的现象,这会严重地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我在平时训练中采用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尽量使小队员们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所体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使他们天天乘兴而来,满意而去。这样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
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身体素质一样,需要不断提高承受力,因此。不断对队员提出新要求,确立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并要求努力去实现,对队员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儿童乒乓队员最大的困难是战胜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因此,平时训练中我要求队员自己和自己比,比一比自己是否比过去有进步,比一比训练比赛中是否比上次发挥更有进步,要求队员学会正确对待比赛结果,学会力争比赛的胜利。训练比赛中向队员提出“一定要战胜对手”的要求,引导他们调动全部潜力战胜对手,重新认识自己。有时运动员对自己的潜力并不是十分清楚,对队员提出“一定要战胜对手”的要求不仅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而且还是给队员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告诉他不仅必须战胜对手,而且经过努力确有可能战胜对手。
3 赛前心理准备及心理适应性训练
所谓优势,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所谓劣势,有准备常常可以打败优势者。可见“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比赛前应做好技、战术的准备。赛前技、战术的准备就是要使自己在比赛中打得更好,让对手打得较差。特长技术突出,不仅能争取自己在比赛中“打得更好”,而且还能迫使对手“打得更差”。“特长”是指个人技术中制胜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反映了相对的高质量击球技术,而且反映了高质量的击球技术的速度、力量、旋转、落点和弧线等方面的个性化特点。同时特长技术无论面对不同打法类型的对手,还是面对不同技术风格的对手,都应能较出色的表现。因此加强少儿乒乓运动员特长技术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
比赛前不仅要做好技、战术准备,更要做好“困难、落后”的心理准备;不仅要做好“拼搏”的心理准备,还要做好“到了关键时刻,抓住机会能赢的心理准备”;面对“实力相当的对手”,更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加预测”,多做针对性的心理准备。在比赛中的“心理对抗”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力争比赛的胜利。
少儿乒乓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对训练效果比赛成绩的提高极其重要。因此,加强少儿乒乓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训练中应放到重要的位置。
赛前安排一定的适应性比赛,使队员获得比赛时所需的各种适应能力,如:轮换法比赛:临近比赛,适当安排轮换发球法比赛,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心理变化取得经验,减轻比赛时的紧张情绪。升降级比赛:同时在几付球台前进行规定打法的比赛。胜者升至前一球台。培养队员珍惜球,重视比赛的良好习惯。擂台式比赛:适当安排一定时间的多人次决胜负的比赛,看谁当擂主时间最长,培养运动员敢于胜利,善于胜利的优秀品质。局末比赛:教练员规定比赛从“8平”、“8:9”、“9:10”、“10平”的比分开始,运动员进行比赛直至终了,从而培养运动员处理好关键球的能力。
总之,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应作为整个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少儿的心理发育特点,从训练、比赛的实际出发,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