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质疑探索中长大

作者: 石益萍

摘要:作者在对孩子们的培训工作中体会到,要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在生活中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考,学会探宄,汲取科学知识的精华,领略高尚的思想境界,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使他们早日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培训工作;学会质疑;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26-002

一、保护、发扬孩子的质疑精神

1、质疑是孩子的天性

我在培训孩子们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回答他们提出的各式各样天真又艰涩的疑问,每次培训课我都要有意识的准备更多材料来应付他们的提问。在这些提问的孩子中,无论性格内向还是外向,他们都有要问个“为什么”的“自然动力”,我认为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是他们了解世界、学习各种知识的开端。

古人说:“疑是思之路,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孩子的质疑精神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是他们主动参与、自觉学习、积极探询的生动体现。老师和家长非但不能忽视、厌烦甚至打击,相反应百倍精心地保护和支持这种精神,鼓励和发扬这种精神。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不问为什么,怎么发现地球吸引力?蔡伦看到人们用竹简、丝绸写字,不问为什么不用更轻便、更便宜的东西写字,怎么发明造纸术?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想问题,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一定要问个为什么,一定要弄个明白。一个人没有了这种质疑精神,就没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创造性了,他就永远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人类没有了这种精神,就不会创新,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

2、重视、友扬孩子的质疑精神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孩子们说“是”,习惯于孩子们的一致性。孩子们对书本、对老师崇拜有加,老师的话绝对正确,书上印的就是真理。对于孩子们提出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怪问题,老师们常常是认为扰乱课堂纪律;或认为打断了自己的讲课思路;或认为孩子脑子有毛病,整天胡思乱想,就是不往老师讲课的思路上想。家长们呢,要么不耐烦,“你没看我正忙着吗”;要么随意乱答,胡乱搪塞糊弄;要么被孩子问得理亏辞穷,大为光火,直至压制孩子不许提问。孰不知如此,家长、老师即在无意之中损害甚至扼杀了孩子最为宝贵的质疑精神。我们的老师、专家、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孩子们疑问的合理性或教材的合理性。孩子们质疑的问题值得考虑,但我想更重要的意义不在质疑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如何保护、鼓励、支持和发扬孩子们的质疑精神。

那么,怎样保护和发扬孩子的质疑精神呢?一、无论孩子提怎样的怪问题,怎样“钻牛角尖”,都要表扬鼓励,肯定他爱想问题的精神。二、不要不耐烦,要耐心解答。遇到自己搞不清的问题,千万不要顾面子,要放下架子,不要敷衍、欺骗,要认真地跟孩子共同探讨。三、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和认识事物的不同程度,鼓励孩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去钻研、去探索。

二、质疑教育的重要性

1、质疑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的出现,使我们的社会显得更加光怪陆离。中小学生置身于这个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根据孩子在校内的表现进行得比较多,而对孩子接触学校以外社会的亲身感受则关注得不够,孩子产生的;这种事情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中的压力?等等需要找到正确答案的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机会质疑并得到满足,这无疑是我们的教育在当代存在的缺陷。

2、质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现在素质教育要求扩展孩子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使立足于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成为展示孩子个性的舞台,使注重提升质量的教学在生命的跃动中成为孩子健康发展的阶梯。孩子对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提出质疑,正是他们有学习兴趣,渴望真正理解和学会知识,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没有质疑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对所学习的知识提出质疑,如:数学的法则、物理的定律及一些定性的语言结论等,并非拒绝接受这些知识,更不是要推翻前人创造发明的成果,而是要在深刻理解中更好地掌握知识,也就是说质疑的最终目的是接受科学的东西。孩子在质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恰恰给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契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适合孩子的需要。

3、质疑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需要

从小学到大学,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到有关“天、地、生、数、理、化”等许多具体的科学知识,但很少有人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从属于智育,并被分解为互不相干的各科教学。每一学科的教学大纲都具体规定了孩子必须掌握乃至应考的不相干的各科教学。很长时间里我们的课程没有设置科学课,无法告诉孩子“科学究竟是什么?”至于科学的价值意义,科学的目标指向、科学兴趣、科学方法论、科学态度、科学行为模式等构成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甚至许多教师都感到非常陌生。长期忽视科学教育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得不到早期开发与培养,科学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应试的手段,奇妙的自然、缤纷的社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复杂的生命现象等,由认识的对象转换为“背诵的对象。”孩子们从不再“好奇”、不再怀疑、不再叩问开始,一点点失落了本来应该给他们带来无穷乐趣的科学精神。所以作为科普工作者,我们应该在各种普及教育中重拾孩子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学会“质疑”。我国的科普工作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只注重科技知识和成果的宣传,却轻视了科学精神的宣传。我们的科普工作和科学教育必须更有意识地向公众和孩子灌输科学精神。我国当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他的《怀疑与学问》中说:“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所以在科普教育中鼓励孩子质疑,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求知,更主要是培养孩子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在科普教育中教会孩子学会“质疑”

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二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如果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是科学教育的实体的话,那么科学精神的培养则是科学教育的灵魂。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涉及多种因素,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

1、学习中的问题提出质疑

一般来说,在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都应该让孩子提出来,但其中有些提问属于问难,不是质疑。这里的质疑指两种情况:一是指对定义、方法、定律及一些定性的语言结论产生的怀疑所提出的询问;二是指虽然掌握了某种方法但并没完全理解,因此提出询问。质疑时机的把握和问题的选择很重要,思路一定要清楚,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在什么时候问,科普课上多给孩子一些指导,逐渐让孩子把握住要领,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质疑。

2、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常常会使孩子感到困惑,比如:“脱下毛衣时为什么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孩子说“可能是由于摩擦”。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否则孩子从小对待科学的态度就是模糊推断。“有些人为什么相信伪科学?”这是一个许多孩子都在想的问题。如果讲清楚是因为那些人缺少文化知识,没有科学头脑,孩子就会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就会更加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记录,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及时向家长、老师提出来,以免思想受到不良的影响。

3、正确选择质疑时机和质疑对象

对于科普课中产生的问题,要让孩子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比如在集中提问的时间内提出问题,或在适合所提问题的学习活动时段内提出来,或在课后和老师、同伴交流,这样才不会打乱教学节奏,影响别人的学习。质疑对象也要清楚,首先遇到问题先不要急于去问别人,先问问自己,把自己当作质疑的对象。自己通过查找资料、学习思考能找到答案的就自己解决。非问别人不可的要想一想问谁比较合适,然后再找别人去问。可以问家长、老师、同伴,也可以上网查询,进行人机对话,无论怎样交流,都要有根据。总之,要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在生活中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汲取科学知识的精华,领略高尚的思想境界,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使他们早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质疑对象提出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