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中有爱 爱中渗严

作者: 任伟娜

摘要:许多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分,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师爱;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41-001

一、教师对学生的“爱”

师爱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师爱有利于培养学生公正平等的价值观念,师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协作意识,师爱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进取心。同时,师爱也能激发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总之,师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无私的、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包含宽容和期待的爱。那么,师爱是由哪些内容和要求构成的呢?

首先是了解。主动、全面地去了解一个学生,这是师爱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又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弹拨。没有了解的关心是盲目的;没有了解的教育是无目的的。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发现他们身上所蕴藏着的进取心和积极性,才能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实施“爱心工程”。

其次是尊重。尊重是对学生的一种善意的肯定。这一方面表现为对达到一定标准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承认;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学生的意愿、要求、意见给予善意的理解和帮助。更深层次的尊重还包括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培养,高尚的审美观的培养等等。

第三是责任。师爱是一种高尚的责任感。教师之所以能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就在于要全力的践行这种“责任”。他要为人师表,他要以高尚的人格吸引学生,以健康的思想情感影响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管理学生。因此,师爱不是一时、一事的“小恩小惠”,这是泽及人类未来的“大恩大惠”。

第四,师爱是一种理解。作为教师,他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然后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去处理问题。这样就能够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怀着一颗爱护之心去判断学生的动机,来评价学生的行为,来容忍学生那些“可爱的缺点”。

第五,师爱要公正。公正意味着教师要用同一尺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不是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对待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是社会上最公正、最无私、最正直的人。如果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能一碗水端平,就会严重损伤学生那脆弱的心灵,甚至会恶化师生关系,导致一种仇恨的滋生。因此,教师要在自己的每一次“判断”中,努力体现着公正、无私,一定要克服偏见、歧视,要辩证地看待每一个“好学生”、“差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的“严”

在育人实践中,一些教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虽善,动机也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不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真正的严应该是:

第一,严而不厉。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教师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学生依赖性、神经质、故意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第二,严而有格。“格”就是范围、分寸。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的学生未做一定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教师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草率批评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教师严而无格,乱严一气,乱批评人,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

总之,教师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鞭策、指点、引导、开导等,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