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导航

作者: 孙惠英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但不要囿于教科书和参考书,要动手做实验,解决身边的问题,即使前人已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要尽可能找出较好的方法,师生都要做到不疑之处生疑,时刻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天天都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创新,使生物学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创新;创造性思维;引导;导航

中图分类号:G8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44-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应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打破传统课程的束缚,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并在力图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为学生创新指路导航。

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中写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去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下,只在每事问。”可以说,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是创新学习的起点。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讲过:“若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如果牛顿不对“熟透了的苹果自动地落到地面上”这一现象产生疑问的话,又怎么能发现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呢?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一些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当学生的质疑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时,他们就会对周围的环境及潜在知识的挖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更多讨论的机会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如何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让他们成为教育教学的思考者,而不仅仅是追随者。

二、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为学生创新学习提供条件

按照布鲁姆教育理论体系,要求教师灵活运用不同教法。“寻机设疑”,恰当而准确的把握知识结构,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构思好教学程序,并注意灵活转换;做到课堂有讲有练,有问有答,由讲授激励启发,由指导抛砖引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逐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创设了情景。

三、实施多元化学生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的创新突破

传统的学习结果评价方式——标准化测验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多元化学生评价已经在教学改革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实的生活是非常结构化的,没有现成的答案让我们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只有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学生才需要表现出主动探索,展示其判断力和创造力。通过要求学生参与到更具挑战性和更真实的任务中,给教师提供了更具防御性的教学指导目标;同时,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也更加重视对另类评量方法的掌握与使用。如此,教师的评价已不是一个简单而枯燥的分数,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较多关注学生思维独特、创造力活跃的一面。所以,目前必须改革单一的评价标准,实行全面、综合、多变量的教学评价方式,真正实现由“传统知识型”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型”的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为他们建立良好的环境

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还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不仅会促进求知欲,而且还会刺激新思想的诞生,使创造成果层出不穷。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卢瑟福和玻尔分别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和哥本哈根学派,之所以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他们的良好创造环境是分不开的。有些创造型的学生可能比较顽皮,爱争辩,常有越轨行为,经常提出各种问题。对这种情况,不是指责,而是注重引导,保护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给他们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以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五、改善教学条件,教学为学生创新导航

一所学校的教学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的基础,也反映了学校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图书馆是师生“充电”的最佳场所,图书馆不仅要有一定的藏书量,而且要经常购置一些学科最新进展方面的资料图书,让师生能切实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脉搏;图书馆应自由开架借阅,同时文献目录应有计算机检索。另外,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心、流动教室、丰富的业余社团活动、专题性调查研究小组等均应成为学校的亮点。教学要为学生创新导航,学生作为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和创造性的思考,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贵在平时坚持,日积月累必有成效。师生都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但不要囿于教科书和参考书,要动手做实验,解决身边的问题,即使前人已总结出的经验,也要尽可能找出较好的方法给学生,并指导学生想出更好的方法。师生都要做到不疑之处生疑,时刻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天天都能有或大或小的创新,使生物学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